內江市實現秒級地震預警的背后,少不了他。”“他工作細致、講方法,擅長主動創新……”近日,在內江市應急管理局說起自然災害救援科的伍長洪同志,該局領導和同事紛紛豎起了大拇指。
伍長洪(右一)檢查隆昌市地質災害自動化預警監測站運行情況
2005年,伍長洪從部隊轉業到地方應急系統,2019年機構改革時,進入市應急管理局負責自然災害救援科工作。他發揚勤學好問、敢拼敢干的精神,很快從一名自然災害救援“新兵”,成長為不可或缺的專業能手。
在實際調研中,伍長洪發現,內江及周邊地區最主要的發震構造為分布在西部的威遠背斜。該背斜長軸長約60公里,在威遠背斜構造核部發育有北東向斷裂,這些斷裂與褶皺之間有較為復雜的關系,控制著川南地區中強地震的發生。
“由于內江及周邊地區的斷層切割深度有限,地層巖石強度不大,難以集聚更多的構造應力,其實發震能力是有限的。”伍長洪告訴記者,截至目前,2019年威遠5.4級地震就是內江境內有歷史記載以來的最高震級地震。對比鄰區(宜賓、瀘州)歷史地震情況,2019年長寧6.0級地震和2021年瀘縣6.0級地震應代表了內江及周邊區域地震活動水平上限。
盡管如此,地震對震中及附近人民群眾生命財產的危害仍然是巨大的。為盡快實現提前預警地震,伍長洪不斷推進預警項目建設進度。在他的敦促下,2020年,內江在全省率先完成12個一般站、4個基準站、6個基本站建設,讓內江市實現秒級地震預警。
地震臺建設完成后合影
他還積極對接省地震局,爭取省級防震減災轉移支付資金33萬元,完成內江市防震減災視頻會商系統建設,確保地震監測預警、震情會商研判和地震應急指揮等充分發揮作用。
伍長洪認為,宣傳示范是讓更多群眾了解防震減災知識的重要途徑。為此,他積極推動科普示范創建工作,認真研究創建細則,加班加點審核申報資料,成功創建國家綜合減災示范區3個,國家防震減災科普示范學校1所、省級防震減災科普示范學校3所,市級防震減災科普示范學校13所。同時,全力推動應急避難場所規范化建設,利用現有公園、廣場、體育場等公共場所新建(改建)應急避難場所54個、123.7萬平方米,可容納61.8萬人臨時避難。
“對于避險減災來說,每一秒都十分寶貴。”伍長洪主動走出去學習了解相關先進知識技術,并引進內江。2021年,他向市委、市政府建議,與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成立地震預警四川省重點實驗室內江分中心,建立涵蓋“天-空-地-地下”近30種數據源,為地震、氣象、地質災害、城市防汛、森林火災等多災種提供監測預警。
在伍長洪帶領下,在地震防范應對工作中,內江市應急管理局連續兩年獲全省市級防震減災工作主管部門綜合考核第三名、全省政務信息工作先進單位,全省應急服務優秀單位。他個人獲得三等功1次、縣級表彰5次、市級表彰7次、省級表彰5次。
伍長洪表示,曾經的輝煌只能代表過去,今后還需繼續努力,將繼續嚴于律己、實干苦干,為內江防震減災工作取得更大成效貢獻力量。(蔣小琴 高 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