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高于舊竹枝,全憑老干為扶持?!?青年干部作為事業發展的生力軍,既需汲取前輩經驗,更要在實踐中淬煉獨特品格。留白是成長的智慧,縫補是擔當的底色,通透是立身的根基—— 這三重境界,既是青年干部應對復雜局面的方法論,更是走好新時代長征路的精神坐標。
于留白處蓄力,在“不急于填滿”中積蓄后勁?!爸苟笥卸?,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绷舭撞皇强瞻?,而是為成長預留沉淀空間;不是不作為,而是拒絕“表演式履職”的清醒。貴州畢節駐村書記楊寧初到化屋村時,沒有急于推出產業項目,而是用三個月時間“泡”在村民家里,跟著苗族大姐學織錦,幫老人背柴下山,在火塘邊聽他們講對日子的期盼。有人催她“快搞點動靜”,她卻說:“泥土沒焐熱,種子撒下去也長不好?!边@種“留白”里藏著對基層的敬畏。留白,是“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是把“自己”放在“事業”之后的清醒——就像畫師在宣紙留白,不是放棄創作,而是讓主體更鮮明;青年干部的“留白”,不是放棄擔當,而是讓每一份努力都更貼近實際。
在縫補中行遠,于“細微處著手”筑牢根基?!靶┬∥岵苤菘h吏,一枝一葉總關情”?;鶎庸ぷ飨窦f衣裳,難免有磨破的線頭、撕裂的縫隙,青年干部的擔當,往往就體現在“一針一線” 的縫補上。浙江諸暨“楓橋經驗”發源地,90后社區干部王雨晨有個“針線包”:里面裝著民情日記本、矛盾調解手冊,還有一本記著“張阿姨家漏水、李師傅和鄰居因停車位鬧別扭”的便簽。這種“縫補”里藏著治理的智慧。群眾的獲得感,往往就來自這些“被看見的小事”?!疤煜麓笫拢刈饔诩??!鼻嗄旮刹孔钚杈琛把鄹呤值汀?,總想著“干大事”,卻不屑于“補小縫”。其實,基層的“縫補”從來不是簡單的“修修補補”:調解一次鄰里糾紛,是在縫補社會關系的裂痕;解決一個辦證難題,是在縫補政策落地的堵點;記住獨居老人的用藥時間,是在縫補公共服務的盲區。這些“針腳”或許不顯眼,但連起來就是民生保障的“防護網”。
以通透立根,以“表里如一”立身行事?!安灰丝漕伾茫涣羟鍤鉂M乾坤?!蓖ㄍ甘乔嗄旮刹康牧⑸碇尽K枷胪ㄍ竸t方向明,作風通透則人心聚,行事通透則底氣足。云南麗江華坪女高,青年教師張桂梅的學生周云麗,畢業后回到山區任教。有人勸她“去城里發展”,她卻在日記里寫:“張老師說‘教育是讓大山里的光有處可去’,我見過光,就想成為光?!边@種通透是“知與行”的統一?!靶拿鲃t眼亮,心純則行正。”通透不是天生的,是在一次次“選擇初心”中練出來的。面對“躺平”的誘惑,選擇“奮斗”;面對“捷徑”的試探,選擇“正道”;面對“虛名”的吸引,選擇“實績”。這種通透,會成為青年干部最硬的“后臺”、最穩的“靠山”。
從留白的智慧到縫補的擔當,再到通透的品格,青年干部的成長從來不是“跨越式”的飛躍,而是“沉浸式”的淬煉。就像竹子生長,前四年在地下扎根數百平方米,第五年才能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向上——留白是扎根,縫補是固本,通透是守心。 新時代的青年干部,當以留白積蓄力量,像種子在土里默默扎根;以縫補踐行初心,像工匠在細微處打磨作品;以通透涵養品格,像清泉在山澗始終澄澈。如此,方能在時代的畫布上,畫出既見筋骨又見精神的成長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