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上口罩奔走在疫情防疫第一線,即使擦肩而過,也已經不能準確識別誰是誰。但就是有那么一件普通的白大褂和胸前熠熠的黨徽,讓我們記住這位年過七旬,她就是有著53年黨齡的黨員曾祥琴。
今天的她看上去有些疲憊,一絲絲銀發顯得有點凌亂,露出的眉角爬上密密的皺紋,就是這樣一位默默忙碌的普通老人,卻莫名有股安然而堅韌的力量,用實際行動詮釋著共產黨員的使命與擔當。
面對疫情,率先垂范
正月初一,在接到取消人群聚集活動通知的那刻起,曾祥琴和家里人商量后就毅然決然關閉了媳婦開的茶館,雖然家里人清楚這是為了大家生命安全著想,但是想著在這個“賺錢”的大好時間關門,心中難免還是有些不平。有人開玩笑問她,你這樣做,也不怕影響你們的婆媳關系嗎?曾祥琴笑笑說:“不怕,疫情當前,這是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負責,況且這是我和家里人商量的結果,我媳婦也是明事理的人。”
危難時刻,主動請纓
正月初二,疫情蔓延,胡家鎮迅速安排設置村級卡點,加強村上進出車輛人員登記、消毒,走親訪友人員勸阻等重要工作。學堂村卡點設了,經過一番排兵布陣,量體溫這項工作卻讓村干部發了愁。曾祥琴主動請纓,擔起了在卡點負責量體溫的工作。
早上八點準時到崗,下午六點多才能下崗。每天10多小時的工作時間曾祥琴從初二干到了初八。有時卡點任務重忙不過來,一桶方便面就成了老人的午餐。回家的路只有短短50米,但她連溜達一會兒回家的情況都不曾有,時刻堅守在崗。村上條件艱苦,物資短缺,買不到電子體溫計,她就用老式水銀玻璃溫度計一個一個消毒、測量,最多的一天她為112人測量了體溫。鎮黨委書記呂鳳才到卡點督查時,看到曾祥琴年歲已高,對她說:“老人家,我們很理解你想要為民服務、為村出力的想法,但你都70多歲了,我們還是很擔心你的身體,還是希望你能回家休息。”曾祥琴笑笑說:“不怕,老當益壯,我自己原來也是醫生,能多做一點,大家就要安全很多,我還能堅持。”
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曾祥琴的兒子黎昌學接了母親的班,就是學堂村的鄉村醫生,在接到疫情通知的那刻起,他與母親商量,分頭行動,堅守村衛生室和卡點兩個重要戰斗堡壘,于是每天早上母子二人吃過飯后就匆匆告別,各上各的戰場。曾祥琴的孫女黎小旗是隆昌市人民醫院的一名護士,大年三十,在萬家燈火通明團聚的時候,她的孫女正在疫情第一線奮戰。“不怕”是曾祥琴的口頭禪,更像是一顆定心丸,讓無私無畏、堅守奮進的精神在一家人中代代流傳。
再次見到曾祥琴,她還是在學堂村那個卡點上,踮起腳尖,把溫度計塞進過往行人厚厚的衣服里。
隨著宣傳的深入,過往的行人減少了許多;明天,第三批電子溫度槍也能送到這個地方了;春天,已經快要到來了……( 胡家中心衛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