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名奮戰在發熱隔離留觀病區的醫生,也是內江市第一人民醫院迎戰新冠肺炎疫情的519名黨員的其中一員;他是醫院新建臨時黨支部的書記,也是醫院城南病區隔離病房的負責同志,他就是陳炘。
2020年是陳炘加入黨組織的第16個年頭。自新冠病毒肆虐以來,他身為感染科的負責同志,不畏困難帶領全科醫護人員奮戰在疫情“暴風眼”。“科室中是黨員的,則向優秀的黨員看齊,非黨員的則以黨員的標準要求自己”感染科一線醫生劉鑫也是黨員,他這樣描述感染科的工作狀況。
你等著,我來接你的崗
1月26日凌晨4點49分,陳炘在醫院科主任群里發出一張照片。照片上是感染科值班醫生在辦公室的椅子上靠著睡著了,連口罩和帽子都沒來得及取下。照片是值班護士發給他的,凌晨4點了,陳炘并沒有休息,在家處理著籌建負壓病房的事兒。身為科室的負責同志,他看到這一幕,心里很不是滋味。沒有多想,他穿上外衣,一股腦沖進了寒冬的凌晨,他心里在責怪自己沒有關心好一線的同志,他恨不得把腳下的油門踩到底,心里只有一個念頭:“同在一個戰壕的戰友,你等著,我來接你的崗。”
2009年,碩士研究生畢業后的陳炘一直奮斗在感染工作一線,這次疫情爆發后,作為全市專家組成員,他從1月20日開始,幾乎天天在資中——內江兩邊跑,既要負責全市疑似病例的會診,又要負責科室的全面工作推進。在接到醫院成為全市定點醫院的通知后,他更忙了:重新規劃科室分區、組織科室培訓學習、調配隔離區工作人員……這次沖出門之后的陳炘,家人便很少見到他了,他幾乎把自己泡在了隔離病房。妻子每天擔心他的安全,想給他打電話,確認他是安全的,但是又害怕身穿隔離衣的丈夫不方便接聽影響他的工作,于是只有悄悄地在微信上給他留言。
陳炘每天要處理的事情太多了,接電話都來不及,哪有時間去看消息回復消息......夜深了,妻子一直沒有睡,在手機上刷著武漢和各地的最新疫情,但越看越擔心。“不用擔心!你幫我照顧好自己、娃娃和爸媽。”陳炘的微信終于在凌晨發了回來。
一個人會走得更快,但一個隊伍才會走得更遠
“一個人會走得更快,但一個隊伍才會走得更遠。”這是陳炘帶隊伍的心得。此次醫院城南發熱隔離留觀病區的醫護人員主要由感染科黨小組黨員為班底組建,大家擰成一股繩,面對“新冠”病毒毫不退縮,始終奮戰在第一線。
從發熱門診的前線到隔離病房的中心,從疑似病例隔離區到確診病例隔離區,從科室主任、護士長到每一個醫護人員,無一不是因為疫情而打起十二分精神。內江市主城區的第一例“新冠”確診病例被通知將送至城南病區隔離觀察病區,病區內所有患者必須在確診病例轉入前轉移到院內相關專業科室。
1月27日,又是一個凌晨,陳炘接到醫院通知后,又是一夜未眠。40多個在院病人要在12個小時內全部轉出,應該轉到哪些科室?轉運途中的應急預案怎么制訂?確診病例來了病區流程該怎么優化?一系列的問號接踵而來,也等著陳炘去解決。他將科室的黨員同志召集一起開了碰頭會,他告訴大家:黨員的入黨誓詞不是說說而已,有關口要沖就該黨員上!陳炘把病區現有12名黨員分成4個工作組,每個工作組負責在10小時內完成相應患者的轉運工作,并留下2小時重新優化病區流程,以待開始新的戰斗。
“疫情的重心不能怠慢,疫情之外就是一直打電話,調配病房、聯系相關科室、與病人講解、給家屬溝通,跑上跑下,用腳不沾地來形容也毫不夸張......”護士長給我們回憶起1月27日那天陳炘的工作狀態。
一個人也可以是一支隊伍
一套防護服能做完的事,就盡量不要再拆第二套;能最少人進發熱隔離留觀病區的,就一定不要多進,這是目前感染科工作的“戰略”。
為減少防護用具的損耗和使用,也為了避免醫護人員進隔離病院導致交叉感染。對于每天進入風險最高的隔離病區開展查房工作,陳炘便承擔了下來。
一開始,陳炘和上一個醫生,兩個人一支隊伍。從疑似病例病房到確診病例病房,陳炘在關注病人生理病況的同時,更關注病人的心理建設,他不僅幫助病人一起攻克病魔,還要花大量的時間來建設好病人的心理堡壘。從與醫護交流病情到做好病人的心理疏導,一天至少3次的隔離病區查房,每次至少3個小時,一趟下來退去濕透了的隔離服,全身在寒冬冷的瑟瑟發抖。
隨著接診病人數增多,進入隔離病區的次數也開始增加,發熱隔離留觀病區的物資更加緊缺了。陳炘想,兩個人的防護裝備如果換成一個人進,那么物資就會多堅持一天,暫時沒有開源的地方,那就最大程度的自我節流吧,總不能讓同志們最后赤膊上陣吧。在2月1日晨交班上,陳炘向大家宣布了一個決定:我是黨員,還是支部書記,從今天開始,如果沒有特殊情況,由我一個人進入隔離區開展查房工作。
一名黨員可以成為一支沖鋒隊!一個支部可以成為一個戰斗堡壘!(蔣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