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里不是武漢,但這里同樣是守護生命的戰場!自四川內江市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打響以來,市第一人民醫院新區發熱隔離留觀病區臨時黨支部書記、病區臨時負責人李興明就帶領22名醫護人員毅然進入到了最容易感染新冠病毒的隔離病區,許下了“病毒不滅,我們不退”的鏗鏘誓言,用實際行動踐行著醫者的初心和使命,為群眾砌起了一道堅實的“逆行”白墻,奮力守護著內江,保衛著家園!
“我愿意”不讓自己當逃兵
今年1月開始,擔任醫院老年病科/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主任助理的李興明(36歲,中共黨員,碩士研究生)被派往資中縣銀山鎮中心衛生院對口支院。因為基層衛生院春節期間的工作量很小,從醫13年的李興明準備帶上兒子回瀘州老家過春節。
1月中旬“返鄉大軍”開始返程,各村衛生室陸續反饋上來的接診信息讓從事呼吸內科專業的李興明察覺到——“新冠病毒”離內江不遠了!他迅速組織衛生院重點科室進行相關的業務培訓,還安排村醫開展“重點返鄉人員”摸排。一切安排妥當后,1月23日他決定啟程返回內江,第一時間回到科室待命。
1月26日(大年初二)13:00,在家剛吃完午飯的李興明接到了醫務科科長的電話:醫院決定在新院區新建一個發熱病人隔離留觀病區,準備抽調他為病區臨時負責人,征求他的意見。“好,我愿意!”不等電話那頭語音落下,李興明就答應了下來。掛斷電話,李興明把自己要進隔離病區工作的消息告訴了同是醫生的妻子,連基本的生活用品都來不及收拾,就沖出了家門。
“我進去”不讓戰友有危險
新冠病毒來勢洶洶,短短一周內,醫院從開始接收第一例醫學留觀人員到病區滿負荷運行了。留觀人數的快速增長,使醫護人員進入隔離區操作的次數也隨之增多,這讓李興明心里有了擔憂:一是本就匱乏的防護物資會短缺,二是醫護的多次進出必定會增加交叉感染的風險。
他隨即和兩個醫療組長商量,決定把每天進入隔離區的夜查房和采樣集中在一次完成,并且由他和兩位組長全部承擔。
3個時段的工作集中到一個時間段完成,平時22個人的工作量堆積在了3個人身上。高強度和高頻率的工作必定會帶來高風險,這個道理,李興明比任何人都清楚。
2月3日,收治的病人人數達到了峰值,李興明主動承擔了病人的核酸采樣工作。身著三級防護的李興明在晚上7:00進入隔離區,開始逐一對14位病人進行鼻拭子、咽拭子和痰液的采集。
“采樣的過程,病人會很難受,我都會放慢節奏”李興明說,每完成3至4位病人的采樣,護目鏡上就會起一層厚厚的水霧影響操作,他就需要停下來讓面部對著“小太陽”烤燈進行“人工加溫”,使其水霧散開。
這個過程,對于李興明來說,異常的痛苦,全身本就憋悶濕熱,還要面對著加溫器一陣猛烤。“時間一長,我們就會出現類似于‘高原反應’的癥狀,需要大口喘氣。”14位病人的標本采集完成后,李興明又開始夜查房和處理病人。等他走出隔離區時,時間已是4日凌晨3:00,他全身大汗淋漓,從頭發尖到腳指尖沒有一處不濕透!8個小時不吃不喝,工作高度緊張的李興明一下子癱坐在地上……
“我把關”不讓“真老虎”溜走
對付新冠病毒,李興明認為最大的壓力來自于對這個病毒的“未知”,對疑似病例的判斷差之毫厘,就可能失之千里。
1月30日,李興明應邀去發熱門診對一例病患會診。從CT片上,李興明發現病灶雖然不是普通的細菌感染,但單發結節伴暈征和新冠病毒指南上提出的多發病灶又相沖突。“留”還是“放”?李興明必須快速作出判斷。在結合病人的流行病學史和其他癥狀后,李興明給出了隔離觀察的意見。但病人不想耽誤兩天后的出行計劃,態度強硬地拒絕隔離觀察。
李興明對他開始進行“威逼利誘”,并堅定地用身體擋在了病人面前!這個好不容易被自己“騙”進隔離區的病人,李興明第一時間對其進行了核酸采樣,4個小時后,疾控中心返回結果是“陽性!”
2月8日,7床病人的第4次核酸標本“陰性”結果的報告擺在李興明面前,按照國家診療方案規定,兩次核酸檢測陰性可考慮解除隔離,病人4次“陰性”報告,到底解不解除“警報”?李興明死死盯著病人的三次胸部CT:雙肺多發性病灶一次比一次明顯增加,又有確診病例密切接觸史,他和醫療組都認為即便4次陰性,仍然不能排除新冠肺炎。他再次進入隔離區與患者溝通,決定采集痰液送檢第5次核酸檢測!10日凌晨2:00,第5次核酸檢測結果終于出現了——“陽性”!
如果將這兩例患者放走或轉入普通病房,那后果是不可想象的。李興明頂住了壓力,正是他“寧可錯殺一千,也不放過一個”的態度,才避免了把“真老虎”放走的風險,杜絕了災難性不良事件的發生。
“我請戰”不讓自己留遺憾
跟新冠肺炎疫情斗爭,李興明深知這是一場硬戰。重壓之下的他很少跟家人聯系,無法見面,視頻也很少開。對他而言抗擊“新冠病毒”成了他現階段生活的全部,防護服干了濕,濕了又干,口罩緊繃造成的壓瘡已深入鼻梁……
“如果要派第二批去湖北支援的隊員,我要報個名!我做好了犧牲一切的準備,這是我職業生涯中不可回避的一次迎難而上!”這是李興明2月19日發給醫務科長的“請戰短信”,也是疫情爆發后他向組織遞交的第三次“請戰書”。第一次是報名請戰,第二次是申請進隔離區,第三次是申請去湖北。一次比一次更前線,一次比一次更堅定,一次比一次更果敢。
李興明說,2003年的“非典”,他們這一代人還在醫學院的象牙塔里不知所措;2008年的“汶川地震”,他們這一代人才剛披上白衣,人太嫩還抗不起戰旗;2020年的“新冠病毒”,終于該輪到他們走上戰場扛起萬重大山,守護這片熱土。(劉小瑕 四川法制網 高 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