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扶貧、易地扶貧搬遷、教育扶貧、健康扶貧……”在實施脫貧攻堅工作中,甘孜縣因地制宜,脫貧攻堅方法越來越多、路徑越來越廣、受益面越來越大,繪就一幅安居樂業、豐衣足食的美麗鄉村新圖景。
馬鈴薯基地
2019年,甘孜縣緊緊圍繞“兩不愁、三保障”和“四個好”脫貧目標,對照貧困村“一低五有”和貧困戶“一超六有”退出標準,聚力攻堅脫貧攻堅任務,投入資金5.76億元,實施路、水、電、通信等基礎設施項目390個,實現了所有鄉鎮都有便民服務中心,村級活動室全面提檔升級,31個貧困村文化室、衛生室等基層公共服務全覆蓋,進一步改善了貧困群眾交通條件,生活條件和辦事條件;投入資金2006萬元,實施“回頭看、回頭幫”項目72個;實施教育扶貧,加大扶智力度,投資1.2億元,在縣城新城區建設建成邊遠牧區育才學校;實施健康扶貧項目,貧困群眾看病就醫得到全面保障;引導貧困群眾實施“兩園一路”、入戶便道等建設;圓滿完成了602戶2801名貧困人口脫貧、31個貧困村退出的年度目標任務,貧困發生率由2014年的23.87%降至0.64%。
如何讓貧困群眾搭上“脫貧快車”,駛向“小康大道”?
甘孜縣開出的“處方”,是把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治本之策,標本兼治、精準施策,確定“3+3”產業發展思路,以旅游、種植、養殖業為依托,抓實“大、中、小”產業。先后4次向129個貧困村注入產業扶持基金1.1億元,同時向非貧困村貧困戶出借5000元產業扶持基金,非貧困村貧困戶產業扶持基金規模達590萬元。
2019年,甘孜縣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著實不一樣,思路、方法、路徑都在變。引導群眾發展種植、養殖等特色產業,投資2300萬元建設特色產業基地建設9431畝,投資820萬元,建成現代集體牧場10個,發展青稞初加工、奶牛、藏豬、藏雞養殖合作社50余個,31個貧困村集體經濟和人均純收入達到或超過國家標準。
換上膠鞋,打起背包,走農戶,與群眾長久“攀親戚”。 甘孜縣累計選派第一書記129人,駐村幫扶力量865名深入開展一線幫扶,全縣3000余名公職人員結對幫扶12600余戶農牧群眾,做到縣鄉村“三級”聯動、全縣上下“一體”發力。(李珍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