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王從地,這些年寫出一批膾炙人口的作品……”南部縣文藝界很多人士對王從地如是評價。他先后出版七部小說、詩歌、戲劇、散文等著作,其中《棋殤》參評第八屆茅盾文學獎。2020年,王從地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在文學創作之路上攀上了新的高峰。3月中旬的一個周末,王從地在南部縣半邊街的家中接受了記者的采訪。
王從地
王從地的部分作品癡迷文學
從小做起了作家夢
王從地精力充沛,談鋒甚健。記者剛剛落座,他就侃侃而談起來:“我的文學啟蒙老師是唐興明,他是我的初中班主任。唐老師是文學和數理化各方面的‘全才型’老師,對我特別喜愛,耳提面命指導我讀書、寫作文……”
在唐興明的指導下,文學的種子在少年王從地心中深深扎根。他在完成各科作業之外,還抽空閱讀了大量的文學著作,四大名著等長篇小說,是他的精神食糧,與此同時,他的寫作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他的作文,曾在班上被唐老師評閱,這讓王從地產生了異樣的成就感,越發癡迷文學,小小年紀的他,便早早地做起了作家夢。體驗生活為寫作積累素材
然而,初中還未畢業,王從地就失了學。去到城里打工,他當過搬運工和“背二哥”,體驗過艱辛的生活,為他后來從事文學創作積淀了豐富的生活素材。
這期間,他經常寫一些短篇小說、詩歌、散文練筆。
1969年,王從地到當時的南部縣南隆公社解放大隊當知青,既要參加農業勞動,還要參與文藝宣傳。夜晚,當人們已進入夢鄉時,他還在燈光下閱讀或寫作。
1971年,王從地進入閬中師范學校讀書,開學初,學校面向全校師生征集文學作品,王從地的兩篇微型小說《槍聲》《山路》雙雙上榜,發表在學校的首期墻報上。從此,他成為師生關注的學生。當年10月,他寫的一篇作文《國慶有感》,受到了語文老師的高度評價,評語指出,由一個人一件事反映一個主題,具有小說雛形,給他打了86分的高分,名列全班第一。
師范畢業后,王從地來到當時的南部縣碾盤公社三大隊小學教書。他在完成艱苦繁重的教學任務之余,幾乎把所有的業余時間都投入到文學寫作之中。
“那時,我寫了很多小小說和詩歌、散文,先在縣文化館的油印小報和縣廣播站發表,后來又在《讀與寫》《嘉陵江》上刊登。”王從地說。筆耕不輟50多年堅持不懈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王從地成為南部縣小有名氣的文藝青年,先后任縣文化館《曉霞》報編輯和縣經協辦《信息與鄉音》報編輯,后又調到縣文化局工作。
工作穩定后,王從地開始投入長篇小說《半邊街半邊巖》的創作中。這是以他所親歷的知青生活為線索,敘寫了川北嘉陵江畔的變化和人生命運的沉浮。王從地對記者說:“我家就在半邊街,臥室在臨街的一個房間,有個學長每天凌晨下夜班后,路過我臥室窗口,總要敲窗提醒我該睡覺了,我前后花費了大半年時間才完成了這部作品。”
1985年,王從地又完成了《楊槐花香》一書,這是地方戲劇小品專輯,共有小品二十余個,全是“接地氣”之作。就在這一年,南部縣還舉辦了《從地戲劇小品》專場匯演,得到各界好評。
2008年,王從地第二部長篇小說《棋殤》出版。這部長篇力作,用獨特的敘述方式講述了一個關于中國象棋的經典傳奇,一個家族廝守棋枰的凄婉畫卷。全書以大氣磅礴的生活場景,扣人心弦的文學講述,驚心動魄的故事情節,給讀者展示了人間生與死、勝與負、愛與恨的廣闊畫面。小說面世后,好評如潮,曾入圍第八屆茅盾文學獎,并在《南充晚報》進行連載。
2020年,老作家王從地以自己在文學事業上的卓越成就和建樹,實至名歸地成為中國作協會員。
采訪的最后,王從地說,在50多年的文學創作生涯中,他獲得的感悟是———向經典文學致敬,從經典文學中汲取營養,閱讀就是最好的學習。
近年來,王從地創作了不少精美的小小說和散文力作,在網上和各地雜志刊發,受到讀者關注。
(何顯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