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3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在京舉行,備受關注的民法典(草案)首次整體亮相。2020年5月28日,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通過。
民法典被譽為“社會生活百科全書”,作為“社會生活百科全書”,民法典既是時代精神的生動體現,也是民族精神的立法表現。從規定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到強調禁止高利放貸;從抽象地規定公序良俗,到具體地要求贍養父母、撫養未成年子女,民法典映照出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涵和價值追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注定了我們必然要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泵穹ǖ涞木幾塍w現出中國民法的時代性、民族性,也體現出立法過程中的文化自信。我國已經先后制定了婚姻法、繼承法、民法通則、收養法、擔保法、合同法、物權法、侵權法等民事立法,逐漸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民事法律體系,司法實踐經驗逐漸積累,民法理論研究也不斷深入,為編纂民法典奠定了較好的制度、實踐和理論基礎。
在民法典中,不僅有傳統的財產權、人身權,還有新興的人格權;不僅對權利內容作出規定,而且對權利遭受侵害時如何救濟提出解決方案;不僅有協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而且解決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發展給隱私保護帶來沖擊。民法典從中國國情和實際出發,努力回應時代需求,為應對挑戰提供了中國法治方案。(竇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