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內江市疾控中心以全市人民群眾的健康安全為基本出發點,立足于先進的理念和技術,完善疾控服務體系,實施“數字疾控·智慧公衛”信息化綜合平臺建設,開啟了以“智能檢驗”引領“智慧公衛”發展的疾控信息化建設新征程,逐步橫向實現業務協同,縱向實現國家、省、市、縣分級信息管理、業務聯動數據格局,效果初顯。
2019年5月,省衛生健康委何延政主任到市疾控中心專題調研,對中心信息化建設給予高度肯定。2019年5月,市疾控中心被省疾控中心評為四川省2018年度疾控信息工作優秀單位,2019年門戶網站測評優秀單位,科室1名同志被評為全省疾控信息工作優秀個人。
利用實時監管 促進精益管理
近年來,內江市疾控中心利用“數字疾控·智慧公衛”信息化綜合平臺實現對檢驗檢測過程的全面、實時、精細監管,有效提升了決策判斷力和工作效率。
實時監控檢驗檢測過程。一是實時、動態呈現每名檢驗人員、報告審核及簽發人員的工作任務進展,提示是否有待接樣、待檢測及待審核等未完成工作。二是全面監控試劑耗材的使用和儀器設備的運行狀況,清晰掌握試劑耗材的消耗比率和有效期,以及儀器設備的使用頻次、檢驗項目數、檢定/校準等情況。三是實時統計檢驗檢測報告的差錯率、差錯原因、責任人及檢測任務完成時間、任務超時等情況。
融合管理體系運行要素。一是以質量方針、目標為基礎,建立融合質量管理體系的檢驗檢測信息系統,所有檢驗檢測原始記錄均留有痕跡。二是以往檢驗檢測時,因為沒有很好的事前提醒、預警機制,一些員工由于事情繁多而造成體系要求的工作沒做好或者遺漏,給中心或科室管理帶來隱患。而通過提醒、預警功能來督促落實檢驗工作結束后管理體系要求的一系列管理流程,能確保質量體系健康、有序、高效地運行。
聚焦大數據匯聚應用 “三化”規范操作
利用信息化手段將檢測業務流程、實驗環境、人員、儀器設備、標物標液、檢測試劑、標準方法等因素有機結合,納入標準、規范管理指導實際操作。系統涵蓋了傳染病、地方病、職業衛生、輻射衛生、食品、飲用水、公共場所與公共衛生等檢驗檢測領域。
信息系統運行標準化。疾控中心是依據國家衛生檢驗檢測標準和規范、質量管理體系來開展檢驗檢測工作,實現了從業務受理、樣品流轉、檢驗任務分配、檢驗過程、衛生學評價及報告簽發等整個檢驗檢測業務流的自動流轉、自動處理。
檢驗檢測過程智能化。一是檢測程序指引。“智能檢驗”系統預設各檢驗項目的檢驗檢測工作程序,檢驗人員通過電腦或平板點擊實驗程序,按照系統指引開展檢驗檢測實際操作。二是智慧提取數據。主要體現在自動提取各類儀器設備的檢測數據,分析趨勢圖和結果曲線,自動計算方程等方面,實現檢驗檢測的智慧化水平。三是自動形成報告。檢驗檢測操作結束后,系統可以自動合成原始記錄和檢測報告,提高了報告出具實效性,有效減少了之前出具報告時發生信息謄抄、報告編制過程中出現的基本信息差錯和前后邏輯錯誤。四是標準更新提示。系統與衛生健康行政部門網站、標準出版單位等網站自動對接,實時監控標準更新、替代的最新情況并及時提醒檢驗人員,切實杜絕使用過期標準現象。
對于信息化平臺帶來的便利,市疾控中心檢驗科副主任技師蘇敏深有體會:沒有系統之前,儀器檢測出的原始數據還需要人工計算,如今,系統可以自動提取數據,原來2天才能完成的數據處理可以在幾分鐘內完成。
數據資源實時共享化。通過“智能檢驗”系統建立區域網絡實驗室,全面掌握縣(市、區)疾控中心實驗室能力狀況,有效調配檢驗資源,實現資源共享,提高使用效率。同時,可對縣(市、區)疾控中心實驗室檢驗檢測過程進行在線監控,確保了檢驗檢測工作質量。
綜合信息運用 助力疫情研判
利用先進的信息和通訊技術,疾控中心可以對傳染病及健康危險因素監測數據進行全面、系統、多維的統計分析,科學分析疾病發生發展趨勢,并且將復雜的疾控業務數據提取并直觀展現出來,有效提升決策判斷力和工作效率,這些顯著優勢在疫情期間得到了最大限度發揮。
市疾控中心應急辦主任朱永義介紹,數字疾控平臺可以實時更新全國、省、市、區的疫情動態,然后通過條形圖方式直接反應在大屏幕。疾控中心可以根據數據判斷各個區域疫情的嚴重程度,判斷走向趨勢,用于疫情研判,為黨委政府決策提供科學依據。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市疾控中心一共提出了84條防控建議,其中有67條被內江市應急指揮部采納。
今年,市疾控中心將在上述工作模式的基礎上,聯合川大華西公衛學院開發《新冠肺炎等呼吸道傳染病流行病學調查及分析智能系統》,積極適應新常態工作要求,主動對接健康內江、智慧城市建設,不斷促進信息化與疾控業務的融合,持續推動疾控業務創新和服務提升。(疾控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