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拂綠隴頭,正是春耕備耕的關鍵時節。今天,小編跟著甘江人民法庭庭長杜孟華走進夾江縣甘江鎮金銀河村,開啟鄉村“普法之路”。
作為全縣首個集體經濟“百萬強村”,金銀河村錨定“菜籃子”變“錢袋子”的奮斗目標,深化蔬菜全產業鏈發展模式,2024年村集體收入突破200萬元。然而隨著產業發展,涉農合同、農資質量等問題可能會逐漸凸顯。“我們既要培育‘金元寶’,更要守護‘法治根’”,杜庭長此行的目的明確。
“老鄉,今年蔬菜價格如何?”
“今年黃瓜種了多少畝?”
“種子和肥料價格怎么樣?有沒有買到摻假農藥?”
在綠意盎然的蔬菜大棚里,杜庭長以案說法現場答疑。“您家今年種了6畝黃瓜,購買農藥、肥料時要注意留存進貨憑證”“發現假種子可撥打12315維權”。杜孟華蹲在田埂上與農戶“擺龍門陣”,針對當前農資消費特點,重點講解《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相關條款,村民說道:“原來保留票據就能維權啊,以后我買肥料可得長個心眼。”
離開蔬菜園時,法院干警們的鞋上都沾滿了泥土碎草。在前往茶園的路上,杜庭長特意踩了踩松軟的泥土:“咱們這兒的土質多適合種茶,可別讓糾紛的‘石頭’硌了發展的路子。”
來到了茶地里,法院干警們化身“茶農顧問”。“張大爺,今年茶葉賣得如何?” “收購過程中是否存在拖欠茶葉貨款的現象?”杜庭長邊聽邊記載著茶農提出的法律需求,引導茶農學會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72歲的張大爺感嘆道:“以前覺得打官司丟人,現在知道用法律保護產業才最實在,今天聽了你們的話,我心里踏實多了!”
返程途中,警車廣播正播放著《民法典》土地承包篇解讀。春風裹挾著泥土氣息拂過車窗,我低頭看了看鞋面上斑駁的泥印,遠處連片的油菜花泛起層層波浪,仿佛在回應這場春天的法治之約。正如杜庭長在調解完一起土地流轉糾紛后所說的:“腳下沾滿多少泥土,心里就沉淀多少真情。我們要把法庭搬到田間地頭,讓法律條文變成鄉親們聽得懂的‘土話’。”
春耕時節是農業生產的關鍵期,也是涉農糾紛的高發期。夾江縣法院主動延伸司法服務職能,深入田間地頭開展“帶泥普法”,既增強了轄區農戶法治意識,也為春耕生產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下一步,夾江縣法院將持續聚焦農業生產、農民生活的法律需求,豐富普法形式,妥善化解涉農糾紛,以司法之力守護鄉村沃土,為鄉村振興注入法治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