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您一定要為我們農民工討回公道啊,我們辛辛苦苦干了幾個月活,卻一分錢都沒拿到,家里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我們要怎么生活啊。” 今年2月,蘆山縣人民法院立案庭接到了這么一通電話,劉某在電話里聲淚俱下地控訴欠薪者,工作人員一邊安撫他的情緒一邊仔細核查其上傳的起訴資料。
起訴狀及相關證據顯示,2024年末劉某等人受任某雇傭至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某工地施工,任某向劉某等3人出具了相應的欠條,工程完工后,劉某等人多次催要無果后遂訴至法院。
“起訴材料我們看到了,會盡快審查,另外你們還需要完善一些材料,尤其是工資結算相關的票據、證明等”。立案庭工作人員囑咐劉某。
由于該案涉及農民工工資問題,為切實保障農民工合法權益,立案庭承辦法官第一時間通過工作微信添加了本案所有當事人。一開始原告方情緒激動拒絕調解、堅持要求法院徑行判決,經法官耐心釋明后雙方當事人態度有所松動。基于此,在征得所有當事人同意的前提之下,承辦法官采用“背靠背”的調解方式,一方面,對被告任某明之以法、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任某意識到自己的做法欠妥承諾會以分期付款的方式給付所有勞務款;另一方面,對原告方依法釋明引導,經核實,被告任某實際欠付包含原告劉某等3人在內的11名工人勞務款共計54640元,原告劉某等3人與其余工友通過微信群溝通確認勞務款金額、內部分配等事宜。經過幾輪工作做下來,形成了初步的調解方案。
“法官,我們都愿意來法院參加調解,但是現在人都在外地打工,來回的路費太貴了。”
“我們可以通過網上調解平臺進行視頻在線調解,你們不用到現場也可以,到時候我們的工作人員會教你們如何進入視頻調解房間”。在立案庭承辦法官的主持下,3名原告與被告通過“云端調解室”補充提交了結算單、微信聊天記錄等證據,進一步對實際做工人員、欠付勞務款金額及其內部分配等進行核對確認,厘清了爭議,達成了最終調解方案。
民生無小事。蘆山縣人民法院情系農民工“薪”之所盼,充分利用在線調解平臺、微信調解等信息化辦案手段,讓“信息多跑路”“群眾少跑路”,通過前段精準識別、中端智慧調解實現“指尖訴訟”,切實保障農民工合法權益,傳遞司法溫度,減輕維權訴累,讓“抓前端、治未病”成為新時代楓橋經驗的生動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