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石棉縣院立足檢察職能,在服務縣域經濟發展中,堅守生態紅線,對破壞生態環境資源犯罪始終保持高壓態勢,堅持零容忍。三年來,共受理縣公安局和森林公安局移送審查起訴20 件30人,其中非法捕撈水產品案2件6人,非法狩獵案1件7人,非法獵捕、殺害珍貴、瀕危野生動物案1件1人,非法收購、出售珍貴、瀕危野生動物制品案3件3人,濫伐林木案5件5人,失火案6件6人,非法占用農用地1件1人,非法采礦1件1人。
樹牢“證據本位”的證據理念,以證據為核心辦準辦好案件
一是加強提前介入力度。對涉嫌破壞生態資源犯罪的案件,做到依法提前介入偵查,引導收集固定犯罪證據。如阿木某某等七人非法狩獵案中,因為涉案人員較多,證據主要以言詞證據為主,各犯罪嫌疑人在一些關鍵細節上的供述存在不一致或無法查實的情形,為了依法辦案、有效打擊犯罪,我院在縣森林公安局商請提前介入案件后,就狩獵現場的勘驗、人員分工、對“禁用的工具”和“禁用的方法”的認定、獵捕器鑒定等方面提出了具體的取證意見,進一步完善和充實了本案證據體系,為案件最后的辦理奠定了扎實的證據基礎。二是充分發揮自行補充偵查職能。破壞生態環境資源案件,往往存在不易發現、取證困難的問題,同時還涉及很多行政法規、當地政策,需要辦案人員厘清各種法律關系,全面審查核實證據,必要時候還要積極行使補充偵查權。如在辦理陳某某非法占用農用地一案中,辦案人員先后到縣發改局、水務局、國土資源局了解小水電審批流程,石棉小水電相關政策,實地走訪了案件現場,通過親歷性審查增強承辦檢察官的內心確信。三是堅持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的標準不放松。在辦理破壞生態資源的刑事案件中,對損失的鑒定意見是關鍵證據。在辦案中,高度重視對鑒定意見的審查,通過委托技術性證據審查,對檢驗鑒定程序是否合法、正確,檢驗鑒定的結果或結論依據是否確實充分、科學可靠進行論證,確保證據的真實性、合法性。對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的案件,依法不予起訴。如在辦理陳某某非法收購珍貴、瀕危野生動物制品案中,經兩次退查仍無法核實陳某某收購野生動物制品的主觀明知,甚至不能排除他人收購的可能,遂作出存疑不訴決定。
樹牢追求極致的辦案理念,促使案件實現三個效果的統一
一是堅持把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作為司法辦案的價值取向和重要標準,在每一起案件中彰顯檢察擔當。如在辦理雷某某等五人非法捕撈水產品案后,就石棉縣水生動物資源的保護現狀、存在問題等向黨委政府作了專題報告,提出改進保護水生環境資源的宣傳和漁業執法的建議,建議石棉縣漁政、工商、安監、公安等部門形成聯合執法常態機制,強化對石棉縣水域的日常巡邏檢查,形成打擊合力,案件的辦理和后續社會治理的建議,得到了黨委、政府的高度肯定。二是跳出就案辦案的狹隘思維模式,把預防犯罪、促進社會和諧作為司法辦案的最終目標。如在對陳某某非法收購珍貴、瀕危野生動物制品案作出存疑不訴決定后,針對案件中在經營性場所發現珍貴、瀕危野生動物制品的情形,反映出對野生動物資源造成的破壞已客觀形成,為了杜絕此類情況的再次出現,石棉縣院充分發揮檢察機關監督職能,建議執法部門給予行政處罰,以起到警示教育作用,并建議進一步加強行政管理和監督,加大執法工作力度,嚴肅法紀。
樹牢“雙贏多贏共贏”的監督理念,共同維護司法公正
對內加強與內設機構的協作配合,對外加強與相關部門的溝通協調,不斷增強環境治理保護合力。一是打好促進生態修復“組合拳”。將刑事案件的辦理與民事、公益訴訟檢察相結合,在受理破壞生態環境資源案件后3日內通報民事、公益訴訟部門,為開展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等提供案件線索。在辦理破壞生態環境資源犯罪案件中將生態修復情況作為衡量犯罪嫌疑人社會危害性、悔罪表現的重要因素,綜合考慮提出量刑建議,促使被告人積極履行生態修復責任。二是深化“行刑銜接”作用。著力在監督上下功夫,不斷拓展監督范圍,努力實現對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食品藥品安全、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國有財產保護等重點領域的全覆蓋。石棉縣院會同縣政府法制辦制定印發《石棉縣“兩法銜接”工作實施辦法》,明確把“兩法銜接”納入縣政府績效考核,加強破壞生態資源案件的立案監督,并由石棉縣院進行考核。如引發了廣大網友高度關注的“漢源湖瘋狂電魚案”,石棉縣院收悉相關情況后,立即介入此案,指導行政執法部門依法履職并收集相關證據,同時監督公安機關進行立案,并及時發出公告,回應群眾關切。三是加強類案指導監督。在加強與公安機關協作配合的同時,注重強化法律監督,多次開展業務指導和引導取證,確保案件質量和法律效果的統一,依法打擊損害生態環境資源刑事犯罪。如在辦理濫伐林木案、非法捕撈水產品案、非法收購、出售珍貴、瀕危野生動物、野生動物制品案中,加強類案的分析總結,及時將此類案件的取證進行要求傳達到偵查機關,對證據提取、作案工具處理、生態恢復等提出意見,促使偵查機關偵查能力的提升。
樹牢 “誰執法誰普法”的普法理念,確保環境保護深入人心
積極履行普法責任,持續推進“法律七進”活動,廣泛開展普法宣傳教育。一是多措并舉,營造宣傳效果。利用“三微一站”等宣傳平臺,通過制作宣傳標語、警示牌、拍攝“生態檢察”專題視頻片、發布典型案例等形式,加強宣傳力度。二是積極開展法治宣傳活動。創新宣傳模式,以圖文并茂、以案說法的方式,深入自然保護區、旅游景區、民族村開展多層次、覆蓋廣、全方位的環境保護政策法規宣傳活動。如石棉縣院辦理的周某某、李某、何某某三人濫伐林木系列案,反映出當地存在大量農民砍伐自留山林木種植果樹的違法現象,為了達到“辦理一案、教育一片”的目的,建議法院到案發地石棉縣新民藏族彝族鄉開庭,讓老百姓零距離感受庭審,并通過法庭辯論環節,現場普法,向老百姓解釋“為什么砍自己林地的樹是犯法”“為什么砍了樹又種上樹還是犯法”等群眾關注的問題,切實增強法治意識和環保意識。(廖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