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以來,滎經法院圍繞審判體系和審判能力現代化,在司法改革、創新作為、信息化建設、縣域治理和隊伍建設五個方面賦能,不斷提高司法工作能力和水平,全年結案率97.19%,服判息訴率93.06%,案件結收比101.96%,分別較去年同期上升1.65%、2%、17.42%。
在深化司法改革上賦能。推進繁簡分流改革,組建民商事繁簡案團隊,建立繁簡分流操作規則,讓大量案件審理走上“快車道”。2019年,簡案團隊平均審理天數22.14天,簡單案件審理天數較去年同期明顯減少。實施執行團隊繁簡分流協同作戰模式,成立3個執行組,形成相對扁平化的執行管理單元,提升執行效率,全年執行結案率94.21%,同比上升3.15%。推進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改革,成立訴調對接人民調解委員會,聘請專職人民調解員開展調解工作,2019年,訴調委與法院訴訟服務中心積極配合,參與協調各類民商事案件342件,調解撤訴結案245件,調撤率71.63%。推進內設機構改革,以審判工作為中心,設立綜合辦公室、立案庭、刑事審判等內設機構8個,進一步理順職責,優化配置。
在創新作為上賦能。堅持機制創新,建立執行案件正面激勵機制,發出自動履行證明書98份,將自動履行執行義務的當事人納入誠信履行“紅名單數據庫”,開展向發改、經商、金融等部門推送工作,為企業再發展創造生機,為誠信加分。堅持服務創新,發出全市首份印刷版離婚證明書,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減少當事人“為證明而證明”。針對重大風險防范,總結涉金融糾紛案件經驗,向金融機構發放司法建議書2份,被百分之百采納,營造穩定公平、可預期的營商環境。堅持模式創新,構建法律職業共同體,發出全市首份執行律師調查令,保障律師依法調查取證的權利,2019年共發出執行律師調查令6份。
在信息化建設上賦能。建設“一平臺”,推進執行指揮中心平臺建設,投入資金30余萬元,在建建設拼接屏顯示系統、執行辦案平臺、執行指揮管理平臺,通過精心設計,將平臺與辦公區域有機融合,全新打造執行信息綜合功能區。改造“一中心”,全面升級改造訴訟服務中心信息化設備,開通微信交納訴訟費、POS繳費機,自助查詢終端等信息化設備,為當事人提供“一站式”服務。推進“一項目”,推動移動微法院項目建設,借助人臉身份識別、音視頻傳輸等技術,讓群眾通過指尖就能完成掌上訴訟。2019年,共完成網上立案418件,同比上升186%,跨域立案2件,切實實現群眾少跑路。構建“一矩陣”,構建“立體式”的失信人曝光矩陣,以微信公眾號為重要載體,曝光失信被執行人5期100余人次,并利用縣域公共媒體資源,將曝光平臺的觸角延伸到全縣100余村社公開欄,自動履行率穩步提升。
在縣域治理上賦能。從訴源治理入手,積極爭取黨政支持,縣“兩辦”聯合印發由法院代擬的《關于深化訴源治理加快建設全省山區經濟強縣的實施意見》,在新添鎮廟崗村打造全市首個“無訟村(社區)”創建示范,不斷推廣“無訟廟崗”工作實踐,建立法官聯絡點工作制度,強化人民法庭就地預防化解矛盾糾紛能力。從執源治理入手,強化善意文明執行和“放水養魚”理念,保障被執行人的生存權,協助企業恢復生產,提升償債能力。從基層治理入手,開展“法治大篷車”走進生態旅游大鎮、重點景區,聯合鄉鎮村社干部群眾,共同演繹“陽光下的法庭”、“鄰里風波”法治情景劇,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基層治理格局。從婦女兒童權益保護入手,與婦聯、公安、社區建立婦女兒童權益聯動機制,發出全市首份反家暴人身安全保護令,開展“模擬法庭進校園”、“庭審進校園”等三次規模化活動,近6000名學生參與。2019年12月,被省婦聯評選為四川省維護婦女合法權益先進集體。
在隊伍建設上賦能。堅持人才培養,推進年輕干部的培養選拔,將工作表現突出的年輕干部及時充實到擔當率帶崗位上,在“80后”隊伍中,已有5名進入中層及以上領導隊伍。堅持文化強院,組建“青年·暢談吧”,圍繞個人經歷交流分享,將“大熊貓國家公園(滎經南入口片區)建設的法治思考”“暑期與孩子教育”等納入平臺暢談,激勵干警向上向善,孝老愛親。創辦《博文滎法苑》內刊,收錄全院干警撰寫的工作、思想方面的感悟,以及書畫、攝影作品,用看的見、摸得著的載體引導干警多讀書、多學習,提升干警精神修養。堅持文化創新,挖掘滎經戰國時期“巴蜀印章”文化元素內涵,提煉打造“陽光大廳”、“月光小屋”法治文化墻,把法治文化內涵滲透到干警的心里,讓每一位走進法庭的群眾都能受到法治文化的洗禮。堅持審務督察,常態化開展審務督察,實名通報9期20余人次。2019年,被省高院評為全省法院思想政治建設工作先進集體,被雅安市委授予“雅安市先進黨組織”稱號。(廖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