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隨著雨城區河北街道辦事處斗膽社區開始開展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48歲的姚衛東作為社區一名基層網格員,連日來帶傷上陣,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入戶走訪排查、體溫監測、張貼通告、消毒等,始終堅守在第一線。
帶傷堅守,一天至少走3萬步
“姚哥,你每天都這么積極,腳好點沒,工作之余還是要注意自己的身體。”
3日上午8時許,家住雨城區雅州大道錦繡華庭小區的姚衛東來到斗膽社區服務大廳,第一件事就是給自己消毒,聽到社區工作人員關心的話語,他悄悄攏了攏自己的褲腳,把腳踝處包裹的紗布遮擋起來,并笑著搖頭表示自己沒事。
一封沙琪瑪、一杯開水,簡單吃完早餐,姚衛東再次自我消毒后便拿上體溫槍、戴上紅袖章,按照前一天晚上的工作安排和區域劃分,開始進行入戶走訪排查工作。離開時,他還不忘提醒其他網格員做好自我防護,保護他人,保護自己。
斗膽社區有69個小區和大院,7000余戶14000余人,住戶多且雜。連日來,姚衛東和同事一起,對轄區所有小區、大院進行了全覆蓋排查,但春節期間來往人員流動性較大,他每天都會來到各個小區、大院設置的防疫監測點,了解人員流動和檢測情況,及時進行人員排查。特別是假期結束后,從外地返回雅安的居民,更是成了他的重點排查對象。
沿著排查路線,姚衛東先后來到雨城區康藏路、沙溪路、南四路、紅園路、西門北路、平安路、香江南路等路段的10余個小區和大院,向在防疫監測點值守的門衛、志愿者了解情況,叮囑大家做好人員排查登記和體溫測量等工作。一路上,只要看到未佩戴口罩的居民,姚衛東都會上前勸說,讓他們趕快回家,并測量他們的體溫。
“今天的速度還是快,1個多小時走了1萬多步。”姚衛東排查一遍回到社區,馬上拿出手機看一看時間和步數統計,就怕因腳上的傷影響工作。他的腳患有痛風,加上連日來的奔走,可謂是傷上加傷,但他仍然堅持每天入戶走訪排查、宣傳和張貼相關通知等,走不動了就騎上自己的電瓶車繼續工作,即使這樣每天也至少要走3萬步。
隨叫隨到,不顧風險堅守崗位
“有市民打電話反映,西門大橋下有一個流浪漢,好像還發燒了,你趕快去看一下。”上午10時22分,姚衛東接到了新任務,雖然知道有風險,但他仍然沒有任何猶豫,轉身騎上電瓶車立即趕往現場。
“作為疫情防控的一線人員,這本就是我的工作,而且早點找到他,才能更快做好防控。”姚衛東根據市民提供的線索,很快在橋洞下面找到了那名流浪人員。
安撫好那名流浪人員后,姚衛東馬上返回社區,第一時間把情況向社區領導和相關單位進行反映,并與市救助站、轄區民警、南二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護人員一起,再次來到西門大橋下,給那名流浪人員進行詳細檢查,確定對方沒有發熱等癥狀后,他才放下心來。
忙完回到社區已經快13時,一碗泡面,加一根火腿腸就是他的午餐。利用泡泡面的時間,姚衛東把上午排查情況和流浪漢的情況進行記錄。
簡單吃過午飯,姚衛東馬上騎上電瓶車來到康藏路790號大院,對居民電話反映一外地返回租住戶的情況進行入戶排查。
“您好,請問有人在家嗎,我是社區網格員。”姚衛東忍著腳上的疼痛爬上6樓,一邊敲門一邊表明自己的身份,連續敲了幾下,姚衛東沒有得到回應,便認真記下具體情況,接著對其他居民進行走訪排查。
“我們每個網格員想的都一樣,只要居民安全了我們也就安全了。”姚衛東說,基層是打好疫情阻擊戰的第一戰場,不管再累他們都不能退縮,也會繼續做好疫情監測、排查、防控等工作,確保“不漏一戶、不漏一人”,協助社區和相關部門做好疫情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