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網
        法治文化研究會

        風好正揚帆 振興展新篇

        ——文旅重鎮雨城區上里鎮發展綜述
        來源: 作者:胡月 發布時間:2021-07-06 10:02:10

        半城山水一城雨,紅色古鎮映初心。

        手搖蒲扇坐在屋檐下聊著家長里短,眼前是一幕小橋流水的畫面,耳邊是鳥語蟬鳴的樂曲,幽靜樸實又不乏清雅溫馨,水墨上里,正是不少人向往的古鎮生活。

        上里不僅有古鎮,有白馬泉與白馬寺的傳說,還有軍民魚水的深情,以及文旅重鎮發展的脈搏。

        紅軍石刻標語長廊.jpg

        盛夏時節,走進上里,看一看千年時光定格的美景,聽一聽白馬漲泉的潮聲,感受千年古鎮的文化積淀,感悟紅色熱土上的奮斗拼搏。

        水墨上里  千年文化聚人氣

        雅雨澤羌國,青衣潤古城。周公山麓的晨霧,孕育了這一城雅雨。煙霧朦朧中的上里,成了一幅水墨丹青畫卷。二仙橋下,雨水匯成的涓涓細流纏繞著神秘的古鎮。烏篷船頭,一襲旗袍,一把油紙傘,構成讓人心動的畫面;白馬泉邊,白馬泉的漲潮聲與淅瀝瀝的雨聲交匯一起,那匹白馬仿佛還在唐代,馬蹄踏出的雨花,馱負歲月的滄桑。

        在上里聽雨,便是一樁雅事。

        不少人慕名而來,這座古鎮成為眾多游客的詩與遠方。走在長滿青苔的路上,看著斑駁的墻壁,有種逃離都市,享受片刻寧靜的愜意。

        古街巷手工作坊、民間工藝品店、傳統老字號商鋪林立,青磚灰瓦的明清古建筑,令人恍若穿越于古今之間。

        古鎮中的韓家大院已成為古鎮的一個符號。

        烏篷船上聽雨聲  李依凡 攝.jpg


        在韓家大院的四合院里,精美的門窗雕花,古色古香的院子,一腳踏入,古樸感與年代感迎面而來。

        剛剛過去的端午假期,上里古鎮游客爆滿,抬花轎、劃烏篷船、少女浣衣等民俗體驗活動,贏得了游客的普遍贊譽。“這次的上里古鎮之旅,讓我印象最深的是身穿明清風格服裝的志愿者勸導游客,簡直一絕。”端午假期期間,成都游客王菲菲這樣夸贊上里。

        每到過年,在上里古鎮舉辦的“年豬文化旅游節”都會帶來一波旅游熱潮。殺年豬、喝旺湯、看大戲、賞民俗,一起紅紅火火迎新年,已成為雨城區獨特的民俗文化名片。

        以“年豬文化旅游節”為契機,上里的臘肉、臘排、香腸深受游客喜愛,據了解,每年上里鎮臘貨銷售額達數百萬元。

        上里鎮白馬泉旁的君樂農莊中,店主劉君算了一筆賬,2020年受疫情影響,農家樂生意不是很景氣,但是靠銷售香腸臘肉,他掙了10萬元。“這個結果很滿意了。”每年國慶節后,劉君就開始制作臘肉香腸,每年要購買十幾萬元的原料來進行加工。

        今年,上里鎮注冊了商標,將香腸、臘肉等農產品制作銷售規范化、品牌化,把“上里年味”打造成獨一無二的文旅品牌。

        白馬泉對面的雲上小院民宿一開業,基本都是客滿狀態。雲上小院是在傳統民居基礎上進行改造的,既保留了傳統民居的年代感,又將居住環境進行提檔升級,一進門,奇特的園林景觀引人入勝。聽蛙聲入眠,于鳥鳴中醒來,倍受游客好評。

        古鎮的千年如一,古鎮周邊的快速發展,讓“文旅重鎮”的名聲越來越響亮。

        據統計,2020年,上里鎮全年共接待游客72萬余人次,實現營業收入1.6億余元。

        紅色上里  軍民魚水一家親

        從上里鎮老人們的“龍門陣”中,紅色文化最讓他們引以為豪。

        在上里,鐫刻在石頭上和書寫在墻壁上的紅軍標語隨處可見,尤其是河岸邊整齊排列的“紅軍石刻標語長廊”更為壯觀。

        1935年11月,紅軍從蘆山兵分幾路向雨城挺進,其中一路進駐上里。

        紅軍進駐上里期間,先后與川軍、民團和土匪進行過多次戰斗。在這些戰斗中,群眾不畏生死,支援紅軍。一些青壯年報名參軍參戰,青少年則組織兒童團,手執紅纓槍,設立崗棚,監視敵軍。身強力壯的小伙子,為紅軍運送彈藥,護送傷員。老太太和婦女,組織起來燒水、煮飯、炒米花、推豆花、炸油果,做好后勤保障服務。在戰斗中,軍民同甘共苦,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紅軍在上里時,正是天寒地凍的日子。衣單被薄的紅軍戰士仍然風里來、雨里去,挑水擔柴,為群眾排憂解難,向群眾宣傳紅軍的主張和革命道理。紅軍戰士待人和氣,買賣公平,不拿群眾一針一線,還為貧苦群眾砍柴擔水,打掃庭院,推磨背面。紅軍醫務人員主動上門為群眾看病治病、送藥打針;對危重病人,抬至紅軍醫院治療,不收一分一文……

        紅軍的行為,讓群眾感動,他們發自內心地喊出:“紅軍是我們窮人自己的軍隊!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

        在紅軍行動的感召下,廣大群眾主動為紅軍服務。有勞力的幫助紅軍從七盤、隴西背運糧食到上、中、下里和蒙頂山指揮部。婦女組織起來為紅軍編斗笠、縫蓑衣、打草鞋、做八角帽。有手工技能的,主動為紅軍打馬刀,做馬鞍,幫助紅軍在石墻、石碑上刻標語,或制作木板標語放在河上,讓其向下游漂浮,使下游和城區的群眾能了解紅軍的革命宗旨。

        廣大群眾紛紛參加紅軍,涌現出很多可歌可泣的動人事跡。上里鎮廟圷村婦女代表張樹英堅決要求參加紅軍,但因生病,經紅軍再三說服,她動員自己的丈夫參加紅軍……

        父親送兒子、妻子送丈夫、丈夫送妻子、兄弟姐妹相送的動人場面隨處可見。據統計,紅軍在雨城區時,僅上里鎮就有189人參加紅軍,為紅軍增添了新生力量。

        紅軍離開后,為保護紅軍留下的宣傳標語,上里群眾用石灰和泥土將石刻標語覆蓋起來,后來又將覆蓋物去掉,才使得這批革命文物保存下來。

        在雨城區眾多紅軍宣傳標語中,上里鎮境內留存的40余幅紅軍石刻標語保存最為完好,且內容集中,是雅安境內留存紅軍石刻標語最多的一個鄉鎮。1985年7月1日,上里鎮紅軍石刻標語被評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紅軍石刻《中國共產黨十大政綱》被鑒定為國家三級文物。

        在上里古鎮,有一家餐館名為“紅軍飯店”,這家餐館的主人叫彭康,但是他更愿意稱自己為“紅軍后人”。

        雨城區一年一度的年豬文化旅游節在上里鎮舉辦.jpg

        當年上里參軍的189人中就有他的父親彭庭先。彭庭先16歲就參加紅軍,他經歷過百丈關戰役、大丫口反擊戰等戰役,盡管身體多處負傷,但隨部隊成功抵達延安。彭康的表叔鄭加平則在閬中入伍,經歷過百團大戰等重大戰役。

        “紅軍后代要繼承發揚紅軍的光榮傳統,適應新時代的發展。”彭康說,“紅軍飯店”就這樣開了起來,“希望紅色的旗幟繼續飄在人民心中,讓紅軍精神永遠激勵著我們。”

        近日,上里鎮主要負責人以“堅定不移全面從嚴治黨”為主題,結合黨史學習教育,給上里鎮黨員干部上了一場特別的黨課。他說,“我們腳下的土地是一片紅色的熱土,今天的青年更應發揚革命精神,守初心、擔使命,將上里建成‘文旅重鎮’,以此回應先輩的期盼。”

        綠色上里  產業興旺滿地金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在上里成了真。

        端午前后,上里鎮建新村的胥宗林格外忙碌。村民們將一捆捆木質化70%左右的老鷹茶枝條捆起來,送到他家中,他再根據枝條品質付給村民現金。

        拿到枝條,他用手指確定長度后剪下,然后再將枝條扦插進特制的培養土中。

        “好了,等它發芽。”直到全部扦插完,今年74歲的胥宗林才直起身體。

        “這個溫度和濕度,最有利于老鷹茶扦插苗的生長。”得出這一結論,胥宗林用了十幾年時間,其中經歷了無數次失敗。

        一株扦插成活的老鷹茶茶苗,第二年就可以銷售出去。價格最高時,一株40厘米高的茶苗賣到10元一株,算下來一分地的茶苗就賣上了4萬元。

        胥宗林將扦插技術免費傳授給村民,直接帶動建新村提前走向鄉村振興的快車道中。

        在上里鎮中里村,村民正忙著給老鷹茶修枝。與普通茶樹修剪后的枝條被丟棄不同,老鷹茶樹修下來的枝條被村民們捆綁起來。“這些枝條,都能賣錢。”村民胥大倫說,老鷹茶枝條深受火鍋店的喜愛,用它熬的茶水煮火鍋,去油解膩不上火。

        目前,中里村的老鷹茶種植面積近2000畝,產品深受喜愛。“明年的芽還沒出來,訂單就來了。”上里鎮中里村黨支部書記何國彬說。

        除了種植老鷹茶,上里鎮還有其他特色種植業,獼猴桃和羊肚菌的套種,就讓不少種植戶嘗到了甜頭。1畝地獼猴桃,可以賣5000元;在獼猴桃樹下套種羊肚菌,羊肚菌產值是獼猴桃的5倍。在土地上玩加法,上里鎮探索出一條特色發展之路。

        2018年,羊肚菌種植企業入駐上里鎮,在原本就種植香菇等常見食用菌的上里掀起了一陣旋風。

        雲上小院民宿.jpg

        該公司流轉了上里鎮建強村計劃種植獼猴桃的土地100余畝,用于試種羊肚菌,這也是雨城區首次規模種植羊肚菌。當年畝產500斤,畝產值3.5萬元,總產值達350萬元。試種成功后,公司開始擴大規模,并帶動周邊群眾種植羊肚菌。

        很多村民因地制宜,在低產獼猴桃園中種植羊肚菌,綜合效益進一步提高。此外,種植羊肚菌每畝需投入1.5噸基料,既能利用農業廢棄物,又能增加土壤有機質,有效改善土壤養分情況,促進獼猴桃生長。

        一地兩種,群眾收入翻番。大家都說,這樣的種植模式“真香!”

        據統計,目前上里鎮的茶產業、食用菌、獼猴桃等產業發展迅速,隨著農業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靠地吃飯的農民都找到了適合自己發展的產業,日子越過越興旺。 

        (胡月)


        責任編輯:楊雪嬌

        新聞總署國登2012-F00075847號· 知識產權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連續出版物刊號 川KXO1-093 · 互聯網信息服務許可證 川B2-20191090 ·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川網文【2019】5415-440號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許可證 川字第00217號

        出版物許可證 新出發字第510105010299號 · 川文旅審函【2019】886號 · 川新廣審批準字【2017】335號 · 川法學文研批字【2015】012號 · 川法文批字【2019】009號 · 川新廣批函字【2016】30號

        國家商標局受理第23862702號 · 網絡安全資格認證第23955號 · 省法治文化研究會融媒體中心負責技術、維護和管理

        蜀ICP備18021130號-2 川公網安備 51010402001487號

        本網站(非新聞類)刊發信息不代表主辦單位和本網之觀點,如有異議請聯系本網刪改·法律顧問:省法治文化研究會專家委(何艷律師)

        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會 四 川 法 制 網版權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cszw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電腦版 | 移動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文昌市| 兴业县| 华容县| 丹巴县| 江永县| 吴江市| 河源市| 邮箱| 东阳市| 镇安县| 克山县| 丰城市| 利辛县| 石首市| 佛山市| 桑植县| 高唐县| 平湖市| 宝清县| 镇赉县| 米泉市| 娄烦县| 雅安市| 连城县| 洛扎县| 利津县| 东乡| 东阿县| 丁青县| 翁牛特旗| 凌云县| 鄂尔多斯市| 湾仔区| 永春县| 郧西县| 宜都市| 衡南县| 龙门县| 兴仁县| 绥江县| 温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