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9日下午,川北醫(yī)學院臨床醫(yī)學院“千載星紙,青衣傳韻”非遺傳承隊前往樂山909基地,開展參觀學習活動。此次活動旨在引領隊員深入了解我國核工業(yè)發(fā)展歷程,汲取紅色文化力量,切實踐行青年擔當。
(團隊成員合影)
樂山909基地作為中國第一代核潛艇核動力裝置的誕生地,承載著“兩彈一星”精神的厚重底色。在講解員的帶領下,隊員們參觀了二機部第一研究設計院院部舊址。舊址內,由鵝卵石砌成的房屋和簡樸的陳設,直觀展現了當年科研人員艱苦的工作環(huán)境。講解員介紹:“在那個物資匱乏、技術落后的年代,科研人員懷揣著對祖國的無限忠誠和對核動力事業(yè)的執(zhí)著追求,他們用算盤計算數據,用煤油燈熬夜趕方案,卻從未動搖過‘為國鑄劍’的信念。”
(團隊參觀“成都291信箱”)
參觀過程中,隊員們與講解員進行了熱烈互動。當講解員提及“成都291信箱”時,隊員們紛紛駐足聆聽。這個特殊的通信渠道,不僅是科研人員與外界聯系的唯一方式,更是他們舍小家為國家的無聲見證。有隊員提問:“當時科研人員是如何平衡保密工作與家庭責任的?”講解員解釋,“三不原則”(不打聽、不傳播、不泄密)與“三不知道”(不知道去哪、做什么、去多久)是當時科研人員必須遵守的原則,這讓隊員們深刻認識到:紅色文化從來不是抽象的符號,而是由無數人才用青春、智慧甚至生命澆筑的精神豐碑。隊員黎俊賢感慨:“老一輩科研人員把個人名字藏進國家代號,卻讓中國核動力事業(yè)的名字響徹世界。”這番感悟道出了大家的心聲,也讓隊員們深受觸動,更真切地體會到科研人員對國家的忠誠與奉獻。
(團隊正在聽講解員講解)
隨后,在講解員的帶領下,隊員們參觀了“山頭指揮部”。該指揮部由兩排磚木結構瓦房圍合而成,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院落,共有8間辦公室。其中陳列的手搖計算機、泛黃的圖紙、珍貴的實物模型,讓隊員們直觀見證了彭士祿院士等科研工作者用計算尺和手搖計算機攻克技術難題的壯舉,深刻體會到“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的家國情懷。隊長劉宋杰在總結時表示:“創(chuàng)新從不局限于實驗室,青年在各自領域的深耕與突破,都是國家創(chuàng)新力的生動體現,我們應該用青春力量書寫‘強國有我’的答卷。”
此次參觀909基地,是一次紅色文化與青年力量的深度碰撞,也是一次國家戰(zhàn)略與青年使命的生動詮釋。在新時代的征程中,廣大青年學子將繼續(xù)以老一輩科研工作者為榜樣,傳承紅色基因,踐行時代擔當,為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和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戰(zhàn)略貢獻青春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