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綜治中心,要不是他們堅持不懈地努力,我這20萬元定金不可能這么順利拿回來。”日前,達州市大竹縣經開區某企業與合作方因合同履行問題產生糾紛,大竹縣綜治中心駐園區工作站介入調解,成功助其追回20萬元定金,企業負責人陳先生對此深表感激。
大竹縣工業園區作為川東地區重要產業集聚平臺,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園區企業數量突破400宗,企業員工人數超5萬人,人員流動日益頻繁,這給基層治理帶來了新的挑戰與機遇。
巡回仲裁庭解決糾紛。
據悉,今年以來,大竹縣大力推動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創新設立園區綜治工作站,將治理服務延伸至企業身邊。構建了“主中心統籌+工作站深耕”的立體化治理體系,創立了“法治宣傳、法治體檢、矛盾調解”三位一體服務模式,推行“訴求收集—分類交辦—聯動處置—跟蹤反饋”全鏈條閉環機制。同時,組建了跨部門、多層次、專業化的復合型法律專家服務團,打造了咨詢受理窗口、“楓橋式”調解室、勞動爭議仲裁室、駐企法官工作站“4大分區”,形成了“前端預防—中端化解—末端保障”全鏈條服務網絡,實現了從“被動應對”到“主動治理”的轉變,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法治保障。
駐企工作站排憂解難。
“之前很多企業不了解綜治中心,為此特意在產業園咨詢臺設置了綜治中心涉企糾紛受理點。”作為工作站數字產業園聯絡人,谷方勇負責對接產業園內的103家小微企業,通過收集企業訴求、梳理問題,為有需求的企業提供“一對一”法治體檢,“幫助企業解決問題就像看病一樣,先掛號再就診,搜集企業訴求就是掛號,再根據需求在專家服務團找相應專家來‘就診’,工作站設立后,企業孵化成功率也有了顯著提升。”
到企業進行法治體檢。
四川黎明律師事務所主任唐文學作為專家團隊一員,在為企業進行法治體檢時發現,“大家的法律意識和對法律服務的需求不斷提高,對我們法治宣傳也有了更高要求。”工作站每月都會組織一場法治宣傳主題講座,針對提前收集到的企業共性問題進行專題講解和現場答疑。“接下來,希望進一步優化法治宣傳,形成更系統化、成體系的宣傳方案,幫助聽眾構建完備的法律知識體系。”據統計,自工作站運行以來,累計舉行“法律進企業”專題普法講座3場次,覆蓋園區企業120余家,提供超500次咨詢服務,惠及職工2000余人次。
駐企法官站解決群眾訴求。
駐企法官工作站作為工作站四大分區之一,其實早在2023年就已成立。“此前我們選拔資深民商事法官,采用‘約診+坐診+問診+會診’的形式為企業提供定制化法律服務。”大竹縣人民法院民二庭負責人褚登宇介紹,“今年工作站成立后,對資源進行了整合,將駐企法官工作站從原有的線下單軌制運行升級為線上、線下雙軌制運行,把每半月‘線下坐診’改為全天候‘線上坐診’模式,在收集問題后,定期在法官駐企工作站現場答疑,真正實現了法律咨詢零等待,服務企業零距離。”
送法進企業法治宣講。
此外,大竹縣綜治中心以“護航縣域特色產業發展”為目標,聯動大竹縣人民法院,依托工作站搭建起產業司法保護樞紐,圍繞“稻、麻、茶、竹、椿、蝦”六大產業名片,按照“1個工作站統籌+N個專業服務團隊”模式,逐步組建“1+N”駐企矩陣,結合各產業生長周期和市場交易特點,推出時令性司法保護舉措,形成“日常服務不斷檔、關鍵節點有保障”的大竹特色司法服務模式,實現司法力量精準下沉,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法治動能。
為企業集中開展涉企法律知識培訓。
同時,工作站以矛盾糾紛化解為核心抓手,為園區和諧穩定發展保駕護航,建立了“申請—受理—調解—分流—兜底”五步閉環調解機制,形成“調解優先、仲裁銜接、訴訟兜底”的全鏈條解紛模式,實現矛盾糾紛“一站式”終結。首創“政企法”協同機制,實現了從“單一治理”到“多元共治”的跨越;首次將仲裁確認嵌入調解流程,打通了糾紛化解“最后一公里”;首次建立企業法律風險數據庫,推動縣域治理從“經驗驅動”向“數據驅動”轉型,構建起“機制創新—流程優化—科技賦能”的治理閉環,實現了治理創新性突破,構建了縣域治理現代化新范式。
據介紹,自運行以來,累計成功化解矛盾糾紛31件,涉及金額160萬元,實現“零群體性事件、零信訪上行”的治理目標,為園區節省訴訟成本超百萬元。
大竹縣一系列創新舉措在園區落地生根,有效化解了矛盾糾紛、優化了營商環境、護航了園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