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巴山,曲水長流。這里,九十多年前曾飄揚著川陜蘇區紅色司法的獵獵旗幟——紅四軍革命法庭和宣漢縣革命法庭,審判土豪劣紳、定分止爭,播散著蘇維埃法治最初的星火。歲月淘洗,印記何處?懷著無限憧憬,達州中院黨組書記、院長魏慶鋒一行踏上了尋訪之路。
年近八旬的縣委宣傳部退休老干部王順模同志是一名歷史愛好者,也是《紅三十三軍:不可磨滅的歷史》主筆,對宣漢紅色革命往事如數家珍。拿著他珍藏多年的書籍文獻,魏慶鋒院長與他面對面,展開了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當年的革命法庭,既是保衛革命成果的武器,也是維護工農群眾切身利益的‘公道秤’!”
“有照片存留下來嗎?您知道法庭具體地址在哪嗎?”
“具體方位說不太清了,只知道在宣漢縣馬渡關鎮境內,隘口社區附近。”
根據王順模同志的指引,魏慶鋒院長一行踏過雨后的泥濘小路,首先抵達了紅四軍宣達戰役保衛局舊址及紅四軍革命法庭立碑原址所在地。凝視基石,仿佛聽見革命政權初創時維護秩序與法度的無聲誓言。
撥開茂密的草叢,穿過狹窄的鄉間小道,一行人先后到達紅四軍革命法庭舊址和徐向前指揮部舊址。置身其間,斑駁的遺跡見證著人民司法對公平正義的最初求索。
最后,隊伍深一腳淺一腳踩過田坎,終于來到宣漢縣革命法庭舊址,只憾舊屋唯剩淤泥雜草之下石磚與默默不語的紀念碑。在巍峨巴山深處的紀念碑前久久駐留,真切感受當年在極其艱苦條件下開展革命斗爭的艱辛與堅持。
“踏尋是為了更好地銘記,銘記是為了堅定地前行。”此行不僅是對革命司法源頭的深情凝望,更是一場滋養初心的精神洗禮。下一步,宣漢縣法院將以此次尋訪為契機,深入挖掘紅色資源,在傳承中接續奮斗,讓紅色基因成為砥礪前行、司法為民的信仰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