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合江縣法院荔江人民法庭的調解室內,一對劍拔弩張的同事糾紛迎來暖心轉折。荔江人民法庭通過適用“審執一體”機制,僅用三天便將一起同事間因口角紛爭升級為肢體沖突的健康權糾紛圓滿化解,被告當庭兌現賠償承諾,實現“案結事了”的司法愿景。
矛盾升級 該案的當事人劉某與曾某是昔日并肩工作的同事。2024年12月5日,二人因工作瑣事點燃矛盾導火索,從言語爭執演變為肢體沖突。沖突中,劉某全身多處軟組織損傷,右眼、面部損傷。盡管公安機關已作出行政處罰,但3000余元醫療費用的賠償問題始終讓劉某如鯁在喉,讓這對曾經的同事漸成陌路,劉某遂將曾某起訴至法院,要求賠償損失。 破解僵局 承辦法官受理案件后敏銳察覺,此案若直接判決可能激化矛盾,為避免“小案”釀成“大案”,法官迅速啟動調解程序,安排原、被告雙方進行協商。調解現場,駐庭調解員從同事情誼為切入點,引導雙方換位思考;另一方面,法官向曾某闡明其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和拒不履行的法律后果。情與法的雙重叩擊下,曾某終于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劉某亦主動放棄了部分訴訟請求,曾某當庭向劉某支付了全部賠償費用。 這場春風化雨般的調解,是荔江法庭充分運用“審執一體”機制化解糾紛的生動實踐。近年來,面對轄區內各類案件數量迅速增長挑戰,荔江法庭主動運用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手段,積極關注矛盾糾紛的訴前化解與訴中履行。 該案亦是新時代“楓橋經驗”在基層法庭的現實演繹。當法槌落下時,不僅定分止爭,更讓破裂的人際關系在司法溫情中重獲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