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坡區康復(救助)中心建立后,一批手持‘免死牌’的特殊涉毒人員被收治,過去對這類人群‘抓了放、放了抓’的惡性循環得以有效避免,這類人群在社會上為非作歹的局面得到有效控制,整個社會的治安秩序明顯好轉。”眉山市公安局黨委委員、東坡區副區長、分局局長周茂云如是說。
東坡區康復(救助)中心于2012年10月正式掛牌運行。近年來,該中心在相關法規機制不健全的情況下,不等不靠、大膽創新,探索出“黨政主導、公安管理、衛生服務、社會參與”的運行模式,有效促進全區社會治安形勢不斷好轉。東坡區“兩搶一盜”發案率連年下降,2019年同比2012年下降31.7%。該中心先后受到國家禁毒委、公安部禁毒局的充分肯定,已成為四川省乃至全國病殘涉毒人員收治可復制、可推廣的一個“樣板”。
特別的愛,獻給“特殊”的人!近日,記者走進了這個特殊場所進行了探訪,該中心主任王林武表示,“從事病殘涉賭人群的救治工作,就是一項良心工作,挽救一個人,就是挽救一個家庭。”
大膽擔責、真情救助——破解“收治難”
“東坡故里”眉山市東坡區,原本是文人雅士的故鄉,但因地處成昆交通干線的便利,一度匯聚了較多吸販毒人員從事盜竊、販毒、搶劫等違法犯罪活動,其中不乏艾滋病感染者、嚴重傳染性疾病者、肢體殘疾人員。由于法律上不具備收治條件,執法民警只有“抓了放、放了抓”,群眾怨聲載道,成為影響當地社會穩定、經濟健康發展的一顆“毒瘤”。
以擔責為先,提高思想認識。政府主動作為、勇敢擔責,承擔法律風險,不惜一切代價解決這個群眾反應強烈的歷史問題,還社會安定祥和。通過多次召開現場會,充分了解群眾及相關部門意見,東坡區委政府召開常委會、常務會形成建立康復(救助)中心的決議。
以保障為主,完善基礎設施。當地在財力有限的情況下,投資300余萬元對一廢棄精神病醫院進行改建,建立了1800多平方米共7個病區的康復(救助)中心。每年提供300多萬元資金用于日常運行,中心資金納入到區財政預算。政府先后投入資金近400萬元,配置B超機、心電圖機、呼吸機及常規化驗儀器等醫療設備,對所有收治人員進行全面檢查,定期測血壓、血常規等,并按實際情況給予病人戒毒藥物、艾滋病抗病毒等治療。
以運行為要,組建精干隊伍。東坡區委政府給出專門編制,區禁毒委牽頭,公安分局負責具體管理工作并抽出6名民警、15名輔警駐守;中心與醫院建立綠色通道,區人民醫院抽出12名醫護人員固定在中心。民輔警、醫護人員實行24小時值班備勤,對病殘吸毒人員進行及時救治。
龔兵(化名)是東坡區崇禮鎮人,年近五十,因吸毒染上艾滋病,破罐子破摔的他在當地稱“霸”,村主任的車子都被他砸了,老百姓對他更是人見人怕。而后,龔兵因故意傷害被送至康復中心救助。
剛進來,龔兵不服管,要民警給他道歉。康復中心主任王林武和民警對其嚴管挫其“銳氣”,接著每天輪番對其談心,沒衣服給他買衣服,因其心衰醫務人員趕忙對其輸氧治療悉心照顧。龔兵心頭的堅冰逐漸融化,一星期后態度陡轉;“一切都聽你們的!”龔兵還向康復(救助)中心送上錦旗,“我這輩子沒有感受過唉,康復中心的民警就是我的‘再生父母’。”
據王林武介紹,東坡區目前正投入3000多萬元搬遷擴建康復(救助)中心,打造集病殘收治、社區康復、職業技能培訓、教育警示基地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體。目前一期工程基本完成,二期工程正在加緊推進,力爭今年底全部搬遷。
勇于創新、真心相待——破解“管理難”
該中心成立之初,可謂困難重重:一方面,不少收治人員通過自傷自殘、絕食跳樓,采取一系列鬧事方式抗拒收治,意圖“鬧垮”中心;另一方面,中心位置偏僻,不少公安民警和醫護人員不愿前往駐守。緊要關頭,東坡公安6名共產黨員率先扛起重擔,帶頭進駐中心,成為首批“逆行者”。
“我們康復(救助)中心收治對象的情況非常特殊,教育感化與治病救人,是中心的定位。因此,我們必須秉承人性化管理的理念,對康復對象不是硬管,而是對他們施以人性化的關懷。”王林武說,“你對康復對象付出了真情,康復對象就會記你情服你管。”
如服務好管理對象?該中心勇于創新,重點從“規范制度”、“人性管理”、“資源聯動”等方面著手,努力破解“管理難”。
一是創新內部管理,打造制度樣板。該中心通過多方查閱資料并結合實際,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制定了《東坡區康復(救助)中心工作流程》《非常見警情處置規范》《收治人員死亡處置預案》《病殘涉毒人員日常行為規范積分》等制度,對收治人員開展行為規范教育。建立康復檔案,每月評選康復先進個人和先進小組,通過先進帶動促進行為規范養成;每天與收治人員一對一談心談話交流,了解其思想動態;每周組織開展趣味文體活動,讓收治人員身心放松。規范的制度既約束、也激勵、更暖心,收治人員的精神狀態好轉。
二是人性管理暖心,打造環境樣板。幫教民警明知自己冒著被感染和傷害的風險,但仍然克服恐懼心理,主動走近收治人員。收治人員因患有各種疾病,經常會出現嘔吐,甚至大小便失禁的情況,幫教民警從不嫌棄,事無巨細關心到位。
曾有艾滋病患者的李某絕食4日求死,幫教民警面對面開導3小時,用雙手為李某喂食,李某最終被感化。“拍拍肩膀,摸摸頭,就是這樣的小細節,都會讓收治人員心頭一熱。”幫教民警陳黎明說。
“能挽救一個就絕不放棄!”這是決心和底線,回首自己在康復中心的這段堅守,王林武很是感慨。8年除夕,他都放棄與親人團聚,陪著收治人員一起吃花生、嗑瓜子,共度新年;無數個凌晨1點,2點,3點,都會接到緊急電話,趕緊進行處理。今年疫情期間,王林武和該中心的民輔警一起待在康復救助中心40多天。當家中親人打來電話描述到76歲老母親的身體狀況時,他“撂了”手中的活。“要是我早點出去,早點帶母親去化療,估計現在她還活著。”每當提及此事,王林武的眼中浸滿了淚水。
三是資源聯動用心,打造合作樣板。該中心通過與東坡區人民醫院建立綠色醫療應急通道,及時無條件搶救重癥收治人員,并轉入常規治療,先后為部分收治人員做了白內障、闌尾炎等手術。
因人而異、培訓技能——破解“回歸難”
收治是手段,回歸是目標。收治對象要真正重新融入社會,必須心理健康、敬畏法律、具備一技之長。
為了破解病殘涉毒人員“回歸難”,該中心重點做好了“三個強化”——強化心理干預教育,培養收治人員心理自救意識和技能;強化法制意識教育,通過集中座談、觀看視頻資料、典型案例等形式,增強康復人員拒毒抗毒、遵紀守法的意識和能力;強化技能培訓教育,協調部門開展電工、焊工、保潔等職業技能培訓,為回歸社會就業奠定基礎。截至目前,該中心累計開展各類職業培訓20余次,600余人次參與培訓,60人獲得考試合格證書。
“我自己有了一份工作,也結婚生子了,有一個幸福的家庭,感謝你們幫了大忙,讓我重獲新生。”劉松(化名)是眾多收治人員的典型,曾以自傷自殘的方式抗拒戒毒而送入中心,經工作人員看護、教育、談心后,轉變極快,主動學習并獲取電工資格證書。目前,劉松在成都一建筑工地打工,至今尚未復吸。
“感謝中心把我兒子管好了,現在商場幾乎沒有偷盜現象了!”回歸社會后,許多涉毒人員及家屬到中心表示感謝,中心僅錦旗就已收到24面。社會各界對中心解決難題的成效非常滿意,不少當地企業主動捐款捐物,先后收到社會各界捐贈140萬元,在春節、中秋等節假日,先后有50家企業單位向中心捐贈衣物、物品等價值20萬元。
近8年來,東坡康復(救助)中心對當地特殊涉毒人員“應收盡收”的政策,共收治病殘特殊涉毒人員1600多人次,其中艾滋病近300人次、結核病200余人次,實現了2萬多天安全運行,未發生一起因管理不到位引發的安全事故,無一起非正常死亡,無一人脫逃,從根本上遏制了這類人員引發的各類社會治安和刑事案件,為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發展、保障人民安居樂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成績和榮譽都屬于過去,我們這項工作很特殊。我們的民輔警和醫務人員每天跟特殊涉毒人員打交道,具有很高的風險性,但大家都很敬業,從不叫苦喊累。”王林武在談起民警和醫務人員時充滿內疚,卻對康復(救助)中心的未來充滿信心,“我們將不斷創新思路,從制度、管理、服務、培訓等方面著手,努力探索‘眉山模式’、打造‘可復制樣板’。”(楊超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