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市局“深耕”計劃部署要求,峨邊彝族自治縣公安局牢固樹立強基為民導向,以平安中國示范縣創建活動為牽引,堅持守正創新、爭創一流,結合區域特點,全面推行“無事不擾、無處不在、快速響應”的精準監督和柔性治理,深耕社會治理,不斷增強人民群眾安全感、獲得感、幸福感。
一、做大智慧警務格局,鑄定源頭治理的前置防線。一是深化智慧平臺建設。深入推進新一代“雪亮工程”建設,聚焦“繪好治理一張圖、織密感知一張網、匯聚數據一個池、建立應用一本賬”工作目標,布建“圈、區、點”三級感知網絡,全程跟蹤服務全縣17個智慧校園、16個智慧小區建設,新增社會面智能前端和人臉識別前端設備6套。二是推進數據共享機制。以大建設為契機,聚集各警種相關信息資源,充分利用專業警種特有優勢,最大限度發揮數據聚合效應,提升大數據綜合應用實戰能力,激發出有限警力的無限潛能,源頭破解信息孤島、系統煙囪林立等長期困擾數字化改革的瓶頸性問題,構建中心統領、全域協同、數據支撐、體系作戰的現代警務體系,變“數據孤島”為“信息共享”。三是延展數據強化預警。綜合協調“打、防、管、控”應用體系,預警先行、提前防范,最大程度壓降發案,實現突發警情高效指揮管控,重點人、事、物及時感知、預測預警、高效處置,將一張網管到底成為高效社會治理標配。今年以來,先期預警超前妥處了涉眾涉穩事件4件。
二、做好協調聯動配合,鑄造協同共治的強勁引擎。一是高效聯動“警情分流”。貫徹落實省廳市局《公安110與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對接聯動實施意見》,建立健全分流轉辦、聯動響應、交流會商等工作機制,全力推動“雙非”警情分流工作。同時,公安110與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周期性召開聯席工作例會,將疑難工單制度化,成立疑難問題攻堅小組,認真查找相關法律政策,明晰相關單位職責,確定疑難工單主辦和協辦單位,并進行工單辦理跟蹤,匯總受理處置情況。二是合成作戰“快偵快破”。發揮合成作戰優勢,打破“單兵作戰、各管一攤”常規用警模式,整合刑偵、網偵等警種偵查打擊職能,成立合成作戰中心,配套制定運行規范和受立案、移送工作、偵治協同、偵辦協同四項機制,逐步固化形成“多警種參與、多手段應用、全方位覆蓋”合成作戰機制,有力推動縣局打擊犯罪質效整體提升。三是區域協同“擴大戰果”。結合發案實際,與周邊地區加強協作,實現情報互通、涉案數據共享、涉案人員雙向管控。今年以來,共破獲故意殺人、生產、銷售假冒偽劣農資產品等各類違法犯罪案件8起,抓獲違法犯罪嫌疑人13名。
三、做強隱患源頭治理,鑄就穩中有進的平安根基。一是推動多級矛盾調處,從源頭上化解矛盾。建立事權單位調處、中心牽頭聯合調處、領導包干調處的多級調處機制,各派出所定期安排“德古”等專職調解員對網格員及志愿者進行矛盾糾紛調解培訓指導,將初露苗頭的矛盾糾紛調解前置。對現場無法處結的案件,協調責任單位和街道、村居等專業化調解力量化解處置,做到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鄉鎮。二是推動平安社區創建,從源頭上壓實責任。將“降發案、壓警情、防風險、除隱患”納入平安考核,縣局情報指揮中心每日對各派出所、巡特警大隊進行視頻、電臺點調,每周開展網上拉練,每季度組織1次突發警情處置演練,并將拉練、演練情況納入考核,確保所有警情能夠快速響應、規范處置,嚴防事態惡化。三是組織全鏈整治,從源頭上進行治理。由派出所梳理轄區警情,將一人多警、一地多警、重復報警等警情形成“平安報表”,定期通報街道,并牽頭組織相關職能部門對警情、案件高發區域開展綜合治理、集中整治,形成高壓震懾,防止形成“熱點”“亂點”。今年以來,全縣未發生重大有影響的各類案件、事件和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