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川渝世界文化遺產檢察保護協作會暨中小石窟寺保護專項監督啟動儀式在重慶市大足區舉行。峨眉山市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鄭剛受邀參加,并就文物和文化遺產司法保護作經驗交流發言。
聯合開展課題研究
構建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檔案數據屏障
與四川大學、峨眉山景區管委會合作,組建由大學教授、法學博士、文物保護專家、一線干警構成的課題組,聯合開展《發揮檢察機關公益訴訟職能 構建峨眉山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法治屏障》法治實踐創新課題研究。系統廓清了全市不可移動文物、可移動文物、非遺代表項目以及歷史建筑、傳統村落的數量、現狀等,為開展檢察司法保護奠定了理論基礎。
整合內外部力量
構建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辦案隊伍屏障
對內成立辦案團隊。組建以“員額檢察官+技術人員+司法警察”為主要成員的“益·峨眉”文旅檢察官辦案團隊,對涉景區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領域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訴訟案件實行“四檢合一”融合辦理。對外借力借智。與景區管委會、市文旅部門加強協作,在峨眉山低山黃灣游客中心、中山萬年寺、高山金頂片區分設3個聯絡點,聘請38名文物網格員兼任公益訴訟觀察員,搭建“益·峨眉”隨手拍掃碼舉報平臺。同時,聘請1名文物保護專家擔任特邀檢察官助理參與案件辦理。
融合四大檢察職能
構建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高質效辦案屏障
一是加強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協同開展打擊防范文物犯罪專項工作,辦理了1件盜掘清代古墓葬案。通過聯席會商,推動文保局制定了《峨眉山古建筑群保護規劃》,完成了14處古建筑三維數字掃描。主動回應網民關切,監督推動市文旅局投入100余萬元建成“智慧廣電+文物綜合監管治理項目”。該案被最高檢第八檢察廳采用為典型案例,并被檢察日報報道。
二是加強傳統村落保護。針對市域內“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首批四川傳統村落”開展檢察公益保護,督促相關單位查處違法建房,對破損及違規改變原貌的建筑進行專業維護、修繕、還原,并將傳統村落保護相關內容納入村規民約。
三是加強文物古跡消防安全保護。與峨眉山景區消防救援大隊共同會簽《消防行政執法與檢察監督協作機制的意見》。針對19處古建筑存在消防器材配備不全的問題,督促相關部門和單位進行整改,并建成文物古建筑智慧用電安全監測預警系統。聯合開展景區森林消防安全專項監督活動,推動相關部門對涉及122處輸配電線路火災隱患進行整改,并投入138萬元在峨眉山景區安裝小微火源監測監控設備等。
聚合博物館優勢資源
構建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法治教育屏障
與峨眉山博物館加強協作,在文物和文化遺產學術研究、法治教育等方面開展深度立體式合作,共同打造全省首個檢館共建的文化遺產保護法治教育基地,先后獲得“全國科普教育基地”“青少年研學基地”等20余項獎項。今年5月17日,最高人民檢察院指導開展“檢察官的博物館奇妙日·云游峨眉山博物館”全網特別直播活動,當天各平臺播放量達70余萬次,全面展示了“益·峨眉”文旅檢察官用法治力量守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檢察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