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暗網”?
所謂“暗網”,即指隱藏的網絡。普通網民無法通過常規手段搜索訪問“暗網”,而是需要使用一些特定的軟件、配置或者授權等才能登錄。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暗網”逐步成為犯罪分子泄露公民個人信息的“避風港”。
“暗網”有什么危害?
隱蔽性極強,易成為犯罪天堂
因“暗網”不存在我們日常瀏覽的網頁范疇中,需要利用特殊技術或工具才能進入,且進入后獲得ID地址、網址、網站名稱也隨時在發生變化,讓犯罪分子存在僥幸心理,極易成為滋生犯罪的“溫床”。2021年,合江縣檢察院在辦理一起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案時,被告人明知自己的行為違法,但仗著“暗網”的隱蔽性、不穩定性和非常規性,仍將載有公民個人身份信息的證件照片以及本人手持身份證件照片,在“暗網”上明碼標價按套進行公開售賣,成交量高達1200套。
交易媒介虛擬化,證據收集難
“暗網”以虛擬貨幣(比特幣)進行交易,因其去中心化、匿名性、中轉性等特征,給公安機關準確追蹤犯罪線索、收集證據增加了難度。在該案中,被告人首先利用比特幣的虛擬性將公民信息以美元標價后掛“暗網”進行販賣,在交易時通過“暗網”將美元換算成比特幣進行轉賬,最后再通過其他平臺將比特幣換成人民幣提現。被告人利用比特幣進行了三次中轉規避公安機關的偵查,公民個人信息在“暗網”上被出售高達80000余條。
涉案人員呈年輕化、專業化趨勢
由于“暗網”具有匿名性等特點,容易滋生以網絡為勾聯工具的各類違法犯罪,這讓一些年輕人深陷其中。合江縣檢察院在辦理這起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案中發現,此類案件的涉案人員大多是低齡青年,甚至是未成年人,且具備一定的計算機網絡專業知識。該案的被告人就是一名計算機專業的在讀學生,其利用計算機知識專業優勢及學習背景,從2019年5月開始,在長達一年多的時間里,通過“暗網”規避違法犯罪監管,販賣公民個人信息賺取零花錢。
檢察官建議
加強政法各單位的通力協作,形成打擊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的合力,加大對公民個人信息的保護力度。
加快推進互聯網加密服務監管,明確監管部門、服務提供商、網絡提供商、用戶各自的權利與義務,細化互聯網加密服務相關法律法規,規范各類主體行為。
強化法治宣傳,尤其加強對互聯網行業已從業人員和將從業人員的法治教育,從源頭上減少和預防犯罪行為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