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的鄉間小路,濕滑且泥濘,四川省峨邊彝族自治縣檢察院年近60 歲的張俊林走在上面格外費力。很難想象,即將退休的他,仍每天下鄉入戶。“哪怕要退休了,我也要站好最后一班崗。”正是帶著這樣的決心,張俊林于 2015 年開始了脫貧攻堅工作,成為了一名聯戶干部,成了人民群眾口中的“老張”。
張俊林是改革開放后的第一批大學生,當過知青,做過老師,在各個單位兜兜轉轉 14 年,直到 1996 年在峨邊縣檢察院扎根。
“滿意!非常滿意!老張對我們太關心了。”談到張俊林,新場鄉新鳳村的貧困戶趙朝華贊不絕口。2017 年,趙朝華家年人均純收入只有 3000元,剛過脫貧標準線。張俊林在結對幫扶后,根據“脫貧不脫政策”原則,針對性開展了種養殖培訓、協調就業等幫扶措施,并幫助其完成彝家新寨、醫療保障等扶貧政策的申請和落地。如今,趙朝華家的收入芝麻開花節節高,新房也建起來了。
扶貧工作頭緒繁瑣,能做到自己幫扶的 7 戶貧困戶都確有實效著實不易。辛勞無比的張俊林患上了運動傷痛和“三高”,現在的他每天都需要注射胰島素,餐前也要吃上幾顆藥。2017 年,張俊林患雙腎結石疼得他走不動道,不得已接受了手術。對于自己的身體狀況,張俊林笑言:“輕傷不下火線!”
張俊林的這句玩笑話,新鳳村村民趙幫富感觸頗深:“老張太辛苦了,前年他剛做完手術,身上還插著管子都要來關心我們!”年過古稀的趙幫富,記憶力下降明顯,但對張俊林帶病工作的場景卻歷歷在目。趙幫富家的入戶路又遠又陡,膝蓋使不上勁的張俊林走起來頗為困難。那年夏天,連著下了幾場暴雨,不少村民種的玉米受了災,讓躺在病床上的張俊林憂心忡忡。“趙幫富的糧食受了災就麻煩了!”張俊林知道,趙幫富患有嚴重的類風濕,做不了重活,于是他提前出院,身上插著尿管仍與村干部一道入戶查看受災情況。
張俊林帶病扶貧,讓女兒心疼不已:“都是要退休的人了,天天下鄉費什么勁?”張俊林卻說:“只要還能動彈,我就得站好最后一班崗。況且幫扶工作要用心動情,這樣群眾才會實打實地認可滿意。”
張俊林堅信,僅僅是走過場式的入戶和口頭上的訪貧問苦,不足以讓群眾滿意。他脫下制服,融入鄉村,拿起鐮刀鋤頭,種菜放牛。“我來自農村,也當過知青,知道怎樣和農民相處。”他堅守的價值,體現在了貧困戶一聲聲“老張”的親切中,體現在了貧困戶越來越好的日子里。(陳星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