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根據四川省禁毒委員會等八個廳局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印發的〈四川省病殘吸毒人員收治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精神,四川省資陽強制隔離戒毒所嚴格按照四川省戒毒局《強制隔離戒毒所收戒病殘吸毒人員標準(試行)》,收治在公安強制隔離戒毒所轉送的病殘吸毒人員,并結合病情、病種“分類、分區、分級、分段”進行動態醫治救護。截止11月20日,資陽所現收治1025名病殘戒毒人員,其中艾滋病病毒感染人員730名,600余人參加抗病毒治療。所內醫院平均每天門診100余人次,住院治療70人次。平均每月送病員外檢100人次,送病員到醫聯體合作醫院住院治療60人次。資陽所用忠誠大愛點燃病殘戒毒人員的生命之光,為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作出應有貢獻?,F以筆者見聞如實記錄資陽所病殘戒毒人員的收治管理工作。
走進四川省資陽強制隔離戒毒所戒毒醫療中心,一片忙碌有序、和諧溫馨的景象。門診就醫的100余名戒毒人員,在民警組織下有序地坐著排隊候診;抗病毒治療的、美沙酮維持治療的60余名艾滋病感染戒毒人員在帶隊民警的指導下,分別在不同的窗口依次列隊;醫院領導、醫生、護士、值勤民警各司其責,各項工作有條不紊。醫療中心與病殘專管大隊的民警和醫護人員肩負著維穩和救死扶傷的雙重職責。資陽所好似一個蘊藏巨大能量的磁場,每天都演繹著忠誠大愛和人道關懷的感人故事,為每一名入所戒治的病殘戒毒人員點燃生命健康的希望之光,把無私關愛傳遞給四面八方……
迎難而上,圓滿完成維穩救治的雙重任務
資陽強制隔離戒毒所醫院,即戒毒醫療中心,醫療設施差,醫技力量薄弱,現有民警職工23名,其中5名醫生、7名護士,目前一名醫生正在參加為期1年的精神科脫產培訓,一名醫生即將參加為期1年的全科醫生培訓(另外聘了6名醫生、3名醫務人員),擔負著全所3000余名戒毒人員的診治任務。
2019年1-10月,門診量突破25000人次,收治住院病人536余人次,其中生理脫毒41人。開展入所體檢1500余人次、定期體檢1400余人次、出所體檢109人、五項疾病(艾滋病、結核、乙肝、丙肝、梅毒)篩查1500余人。開展危重病員會診、轉診,外檢550余人次,其中外出住院45人次,變更社區戒毒110人(其中艾滋病感染戒毒人員78人)。開展艾滋病防治工作,初篩檢測1433人次,其中初篩陽性104人;CD4檢測1433人次;病毒載量檢測418人,治療滿半年檢測率為100%。新增抗病毒治療345人,出所轉介441人,自動停藥1人,目前全所抗病毒治療648人,治療率91.3%,另42名新入所艾滋病感染戒毒人員即將開始服藥。
醫院教導員黃智,50歲開外,畢業于法律專業,是醫療專業的門外漢,7年前,他戰戰兢兢地接受了黨委的任命,對戒毒醫療中心領頭人的工作他始終懷著一份危機感。盡管之前他曾在管理、教育、生衛一線摸爬滾打多年,但面對新的環境、形勢和任務,他仍然感覺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和困難。雖然他不直接從事醫療工作,但他面對病員多、醫技力量薄弱等現實困難,既要完善醫療制度,整頓醫德醫風,提高治療水平,合理安排中心的日常工作;又要規避全院醫護人員的醫療責任,減少、杜絕醫療責任事故;還要指導探索戒毒醫療新技術新方法。
作為醫院負責人,黃智關愛每一名成員,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力所能及地為他們解決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難,協調好相關部門和人員的關系,并以身作則,忠誠友愛、團結協作,面對重任與壓力,不退縮、不抱怨。要求大家以一切為了病員身心健康為目標,全心全意服務病員,強調大家嚴格執行操作規程,堅持普遍預防的原則,做好自我防護。
醫院醫生每天不厭其煩地望聞問切、答疑解惑,忙得口干舌燥;護士每天打針輸液、抽血送檢,來回進出病房若干次,走動2萬余步。全院的醫護人員,上午病員集中時無暇喝上一口水,他們平均2至3天倒一個夜班,回到家早已經筋疲力盡。
李左梁副院長,責任心強,臨床經驗豐富。多年來全程參與了場所抗病毒治療工作。他針對每個感染者的具體情況制定不同的治療方案,向感染者交待抗病毒治療的相關事項,感染者自愿簽署《成人免費抗病毒治療知情同意書》、《抗病毒藥物副作用告知書》,填寫《專管人員艾滋病感染者自愿申請抗病毒治療審批表》。至今全所730余名感染者,近700人參加抗病毒治療,每天李院長都忙得連軸轉。在李院長眼里,每一個生命都應當得到有效救治,醫生救死扶傷的責任比天大。他堅持風雨無阻地到大隊巡診,隨時了解病情變化;給每個抗病毒治療人員建立了詳實的病歷檔案,分析、總結治療得失,其治療經驗不僅得到了衛生部等上級領導的認可,更贏得了所有艾滋病感染者的敬重。
艾滋病感染者陳某,10年前因吸毒感染艾滋病毒,肺部、肝部嚴重感染,2018年11月20日入院治療,也是他入所的第二天,當時身體消瘦,身高1.73米體重僅90斤,對生命失去信心。得知當天是陳某36歲生日,李左梁聯系了專管隊,按常規為其訂做了生日蛋糕,還有陳某同一寢室的“家庭”成員們精心制作的生日賀卡,當晚李左梁、大隊主管警官與當班醫生護士在醫院,為陳某舉行了一個小型生日慶祝會,陳某非常感動,哭著說“警官醫生比自己的父母還好”。在李醫生等人的精心照料下,陳某住院三個月體重增加到110斤。
不僅李左梁醫生對病員關懷備至,其他醫護人員也是如此。彝族戒毒人員白某得知自己感染了艾滋病后,思想壓力驟增,連續三天不吃不喝,被送到醫院時已經嚴重脫水。值班醫生丁小平及時給他補充了營養液,拿出自己宵夜的水果、糖、芝麻糊給他吃,并想盡辦法安慰他,終于使白某重新樹立了生活信心,逐漸正常進食并配合治療。
為保證抗病毒治療的連續性,艾滋病感染病員回歸前半個月,李左梁醫生就要與當地疾控部門商談轉介工作。病員出所后憑借強戒所開具的《抗病毒治療轉介信》,回原籍或居住地繼續享受由相關部門提供的藥物、經濟、心理干預等方面的支持,繼續接受抗病毒治療。同時與多名出所后的感染者一直保持電話聯系,經常為他們提供醫療咨詢,開展責任意識教育,堅定“讓艾滋病感染到我為止”的社會責任。
護士張莉,是李左梁的愛人,輪到兩人同時值班、年老多病的雙親無力照看時,只能將年幼的兒子寄養在老師家照顧。護士李聰的愛人遠在內江所支援工作,平時夫妻倆忙于各自的工作,只能將兩個嗷嗷待撫的幼兒托付給年老的雙親照料。
一些戒毒人員為逃避勞動偽病或小病大養,一些人員治病心切,要求醫生開指定的藥物,或要求到所外醫院檢查治療,一旦達不到要求,便心生怨氣,態度惡劣。戒毒人員李某右肩關節習慣性脫臼,能夠自行取下再安上,長期不能復原,除非采取手術才能根除。他要求醫生給他開最好的止痛藥,但這種藥服用多了可能導致胃潰瘍、胃穿孔,醫生開了幾次藥就不敢再開了,李某就換個醫生糾纏,如果醫生不給開藥,他就大聲叫罵、威脅:“我出去后再收拾你!”面對這樣的責難,醫護人員泰然處之“這樣的事太平常了。”依舊耐心講道理,協助大隊民警開導,安撫穩定病員情緒。
工作中,快樂的事更多,也讓醫護人員獲得滿滿的成就感。新入所戒毒人員劉某入所前患有腸梗阻,經常肚子疼,吃不下飯,入所不到一個月就入院治療。會診以后,醫療中心主任曾玉梅、副院長丁小平等及時將他護送到資陽市人民醫院做了手術,回來后按時為其換藥、拆線并敦促服藥,劉某痊愈后,十分感激場所民警的救命之恩,其家人還專門送來上書“民警同志辛苦了”的錦旗。
為一個個病員解除疾痛之苦,得到他們的感激和敬重,點燃他們生命健康的希望之光,維護場所安全穩定,醫護人員倍感欣慰“吃再多的苦,受再大的委屈,值!”
建設醫聯體,開辟戒毒康復的成功之路
“在這里,我比社會上活得有尊嚴,我要重新活下去。”病殘戒毒人員張某染毒15年,因多年注射毒品導致雙下肢脈管炎嚴重,腳踝關節嚴重變形,雙手也不能靈活運動,行走困難。妻離子散的張某,生理、心理飽受毒品和病患摧殘,孤僻偏執,喪失生活信心。入所戒治以來,大隊每天安排2人專門護理,防止張某自傷自殘和傷害他人。入所第三天就入院治療,由院長曾玉梅擔任主治醫生。每天曾院長親自把藥送到張某的床邊,了解他的身心情況,適時調整治療方案,同時安排人員為其按摩針灸,幫助他恢復四肢活動功能,增強生活自理能力。同時,針對該員身體、精神上都存在的不同問題,多次召集醫生會診分析、摸排評估,開具良方對癥治療一個月后,該員身心狀況明顯改善,由衷感慨。
“戒毒到資陽,看病到成都”,這是四川涼山地區不少吸毒人員多年來口口相傳的說法,尤其是該地區的艾滋病戒毒人員。但是,2019年來,他們的這種認識已悄然改變。他們普遍感受到,在四川省資陽強制隔離戒毒所,無論大小病痛,都可以享受到與四川省醫院一樣的高質量醫療服務。
為何會有如此變化?這一切,都是資陽所在醫療戒毒工作中,堅持以戒毒人員為中心的智能化發展戰略,牢固樹立科學戒毒理念,著力內外聯動、借力社會優勢資源建設“醫聯體”,先后與華西醫院、四川省醫院等多家社會優質醫院簽訂了醫聯體合作協議,不斷探索醫療戒毒新技術新方法,開辟戒毒康復成功路的結果。
2019年,隨著《關于加強司法行政戒毒場所醫療工作的通知》的出臺,資陽所為扭轉醫療中心機構設置不健全、醫務人員匱乏、技術力量薄弱的局面,從醫療基礎設施設備建設、專業化平臺搭建、對外聯動合作等方面著力下手,特別是在“醫聯體”建設上作出了重大突破。通過與四川省華西醫院建立精神衛生專科聯盟、與四川省人民醫院建立的遠程會診合作、成立資陽市人民醫院分院以及與資陽市各級醫院建立傳染病??坡撁?、胸痛中心聯盟、精神衛生聯合體、醫學影像遠程診斷聯盟,逐步形成了從省級到區級、從公立到私立多級層、全方位的醫療機構聯合體系,充分利用社會醫療機構??苾瀯葙Y源,補齊場所醫療工作在艾滋病防治、言行異常人員治療、醫學影像資質及醫技力量等方面的短板。
資陽所醫療中心主導的醫聯體,針對患病戒毒人員在生理脫毒期、身心康復期和矯治鞏固期的不同癥狀,主要負責收容體檢、疾病的診治、戒斷反應和稽延性癥狀的處置、脫毒治療及急性毒品中毒的搶救,以及探索醫療新方法祛除心癮等工作。今年1-10月,醫療中心開展生理脫毒評估、轉區評估3000余人次;新增美沙酮維持治療28人;開展戒毒康復門診(主要是吸毒所致相關疾病的治療和抗復吸治療)3700余人次,精神科門診600余人次,中醫戒毒治療門診(主要采用韓式電針治療儀、太空艙中藥熏蒸治療儀)69人次。
“尊敬的資陽所警官和全體醫務人員:你們好!自從9月20日入所戒治,當月22日住院以來,是你們不拋棄、不放棄、不歧視,想方設法聯動華西、省人民醫院,多次邀請專家來所為我們現場會診或遠程會診,以及雙向轉診等,為我們了解病情、制定方案,讓我們得到及時治療;是你們在每次輸液時耐心仔細、不厭其煩地幫我們盡力保護脆弱的血管。你們以救死扶傷的精神,用精湛的技術為我們排憂解難,讓我們的病情逐漸好轉……我們在這里表示萬分感謝!”醫療中心留言簿上,許多病患戒毒人員情不自禁地留下了感激之言,尤其是艾滋病戒毒人員。他們在社會上就醫屢次遭遇拒絕,入所卻得到場所醫院的精心治療后發出肺腑之言。
資陽所醫聯體建設進一步突破了戒毒醫療工作發展瓶頸,探索出了戒毒康復治療的成功之路,全面提高了戒毒醫療服務能力。具體表現在:一是通過與地方各級醫院建立醫聯體,實現了專家共享、現場會診、雙向轉診、遠程會診、醫務人員派駐、設施設備共用、開辟綠色通道等,逐步提升了場所醫療服務能力和醫療服務體系整體效率,實現醫療資源共享,破除技術難題,提高了場所醫療質量,為大量收治病殘戒毒人員和艾滋病感染戒毒人員提供了更好的的醫療保障。二是通過上級醫院專家來所坐診、巡診、查房和業務講座提高了場所醫務人員業務水平。三是通過和雁江區人民醫院的醫學影象遠程診斷服務,解決了場所無專業影像人員,無相關資質的問題,也減少了帶病員離所就醫的執法風險。四是通過與資陽市人民醫院建立分院,場所的醫療設備出現故障直接拿到資陽市人員醫院設備科維修,縮短了維修時間,提高了醫療效率。五是通過??坡撁私ㄔO,場所的精神科病人、胸痛急診病人和艾滋病病人的治療更加具有系統性和連續性,有效降低了所內死亡的風險,保障了場所的持續安全穩定。
家園式管理、人性化關懷重燃HIV戒毒人員生命之光
走進“更生苑”“康復苑”,川西民居的古樸之風赴面而來,頓感心態平和恬靜?!案贰?,100余名艾滋病戒毒人員衣著白色煉功服,專心至致打著太極,民警馬文杰穿梭在他們中間,手把手地糾正動作……“康復苑”,民警韓志勇和邱涌等正在給列隊的200余名艾滋病感染戒毒人員發放藥品,他們依次把藥品分發到每一名病員手中,逐一核查無誤后并現場督促服用……資陽所艾滋病專管隊的家園式管理營造的親情氛圍和人文化關懷溫馨濃郁,點燃艾滋病戒毒人員生命之光。
資陽所艾滋病感染戒毒人員專管大隊(“更生苑”“康復苑”)的建筑布局、內外墻裝飾都按照川西民居風格打造,宿舍依據感染者的愛好和特點布置,墻面、走廊、功能室蘊含的積極向善的戒治文化入眼入心,戒治環境整潔舒適,家園氛圍輕松濃烈。“1個宿舍就是1個家庭”, 按照家園的“一會”“五組”運行,有助于感染者在模擬家園中,遵守《家園公約》和“家園規則”,扮演不同角色,承擔不同義務和職責,家庭成員或同伴間相互幫助、相互監督、相互同化,從而維護戒治秩序,抵制歪風邪氣和錯誤行為,突出了自主意識和自主管理,有利于感染者回歸社會后的更生成長。尤其是感染者一日矯治流程,按照教育、康復訓練、習藝勞動等要求安排得規范詳細,在學習日、休息日、習藝日,矯治流程各不相同。民警也有一日工作流程,管理、陪伴、指導的角色適時轉換,規范有序。家園式管理理念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感染者,適合感染者的身心特點和戒治需求。
“以人為本”在“更生苑”“康復苑”中體現得淋漓盡致。除行之有效的七步特色教育法(民警陪伴成長、家長學?;?、志愿隊伍支持、成長團體互助、成功戒毒教育自尊、生活教育自強、就業培訓自立)外,資陽所對感染者的人文化關懷注入了生命教育、康復訓練、回歸指導等新元素,更有針對性,更切合感染者所需。
一是引入生命教育。艾滋病感染者大多悲觀絕望,求生意識弱,資陽所通過多種教育方法和途徑,教育感染者“關注現在”,著力激發生命活力,培育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愛惜生命意識,從而強化不惡意傳播艾滋病的意念。同時循序漸進開展個體、同伴、群體的主題活動,強化家庭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進而升華開展救助生命、關愛生命教育活動,改變他們的不良心態,錘煉堅強的生命意識,應對回歸社會后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
二是以醫療救治為主開展康復訓練。感染者普遍生命質量差,體質差、患病多,除提高生活標準,配備雞蛋、牛奶等,資陽所在全力救治感染者上付出了超常努力,借力社會優勢資源,探索建設醫聯體,保證了感染者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治。感染者所外就醫住院,民警不僅負責監管,而且對感染者進行親人般悉心照護。免費抗病毒治療、美沙酮治療,健身操、太極拳、瑜伽、體育運動等康復訓練,圍繞提高感染者的生活質量,增強感染者的免疫力和身體素質而精心設計。心理矯治中心運用專業器械和量表,輔助感染者脫毒、體能康復、抗復吸、技能訓練,為感染者量身定訂制心理治療方案等,給予感染者切實的關懷。特別是今年拍攝的微視頻《信心》,講述了艾滋病感染者李某的戒治經歷,很有代表性。李某病入膏肓,被家人朋友拋棄,入所后自暴自棄,抵制戒治,惡意襲警。專管民警仍然不放棄,送到省內最好的醫院治其身體疾病,幫助其跨所尋找筆友,治其心理頑疾,功夫不負有心人,李某回歸社會后做了一名艾滋病防治志愿者。
三是開展回歸就業服務。資陽所針對感染者就業難題,以就業謀生為指導重點,進行社會適應性評估、適應性輔導,以及生活技能、社會化、后續照管、抗復吸訓練等,并主動積極協調,聯系政府、企事業單位為感染者進行勞動技能培訓,搭建就業平臺,拓寬就業信息,給予感染者實實在在的關懷。資陽所與涼山地區合作,實施“基地工程”,建立綠色回歸家園,幫助感染者回歸社會順利就業。據統計,1286名感染者在當地政府就業培訓中取得國家職業技能證書,并通過“2+3”模式順利回歸就業。
2018年11月,資陽所全面推行全國統一基本戒毒模式以來,創新工作方法,延伸社會職能,針對部分地區患病戒毒人員多,距離遙遠,親人探訪難度大的實際問題,先期在涼山布拖、宜賓江安建立開通了遠程視頻親情會見平臺,方便患病戒毒人員親屬探訪、法律咨詢等,有效促進了病員家庭幫扶、指導工作的落實。同時,為響應四川司法行政戒毒系統“三個融入”工作號召,資陽所在涼山布拖縣建立了“愛之家戒毒工作站”,主動肩負病殘戒毒人員家鄉的扶貧攻堅、禁毒防艾的社會責任。
自2008年開始集中收治四川司法行政戒毒系統的男性艾滋病戒毒人員以來,資陽所始終以“尊重生命、降低危害、提升生命質量”為宗旨,堅持“家園式管理、人性化關懷”工作思路,完善系列硬件設施,尊重、關愛、接納、戒治5000余名感染者,現4000余名改善身心,戒除陋習,敬畏生命、珍愛生命,順利回歸,自覺擔當“艾滋感染到我為止”的社會責任。同時成功舉辦了全國司法行政戒毒系統艾滋病集中管理治療培訓班10余期,接待了來自全國20余個省、市、自治區的兄弟單位1000余人次的學習交流;形成了以“關愛救治、權益維護、轉介幫扶”三大中心為基礎,集艾滋病戒毒人員司法保護、心理輔導、社區矯正、社會關懷、延伸服務和對外交流于一體的巨大平臺。
資陽所集中管理治療艾滋病戒毒人員實施的“家園式管理、人性化關懷”舉措,不僅點燃所內艾滋病戒毒人員的生命之光,而且溢發出更多的“墻外香”。
化解職業暴露風險,保障民警職工生命安全
病殘戒毒人員集中管理治療工作職業暴露風險大,尤其是艾滋病戒毒人員的集中管理。為此資陽所黨委提出了“保障有力,科學防護”的工作思路,引導民警全面了解各種疾病尤其是艾滋病的病理特征,熟悉掌握普遍防治原則和職業暴露緊急處理操作規程,要求民警在工作中要做到“五不”、“四要”和“三個特別注意”,主動與市疾控中心、醫聯體等單位建立聯系制度,儲備好阻斷手段和藥品,按職業暴露等級、時間、階段保證第一時間處理或服用,使職業暴露預防得到全面保障。
2009年12月1日,資陽所自籌資金建立了民警職業暴露優待撫恤基金,一次性注入100萬元,接收社會愛心企業和愛心人士捐款近30萬元。民警因職業暴露感染艾滋病的可得到20萬元優待撫恤金;因職業暴露感染艾滋病死亡的另外追加20萬元。“誰都不希望有人來領這筆錢。”這是所黨委、專管民警和醫護人員的共同心聲。目前,場所在僅有防護手套、口罩和眼鏡等基本防護設施的情況下,醫護人員必須增強責任心,加強自我防護,嚴格執行醫療操作規程。盡管如此,潛在的職業暴露風險仍然很大。至今,場所艾滋病感染職業暴露共發生7起,均發生在手術、抽血、輸液過程中。所黨委高度重視,第一時間進行慰問,安排服用了阻斷藥物,最終全部幸免未感染;另外針對肺結核等傳染病存在的暴露風險,2019年來場所正在專題調研這一課題,畢竟基層專管民警24小時與他們生活在一起。
醫院院長曾玉梅,曾在給一名艾滋病感染病員做股動脈假性動脈瘤穿刺治療時,病員血液突然噴濺到曾玉梅眼睛里。吳小琴、張莉都是年輕靚麗的護士,工作中都曾遭遇過感染者的針頭刺傷手指。服藥阻斷治療期間,她們均出現了嚴重的失眠、嘔吐、疲倦等強烈的生理反應,單位安排她們回家休息。可她們考慮到醫院人手少,工作緊,曾玉梅沒有休過一天假,吳小琴、張莉也僅休息了最艱難的幾天,就又把壓力和工作都默默地扛下來了。嚴重的藥物副作用讓她們備受煎熬,但一到工作崗位,看到病員期待的眼神時,她們又對這份職業重新煥發出旺盛的激情,臉上始終掛滿親切的笑容。
按照《傳染病防治法》規定,對從事傳染病醫療的人員應當給予適當的津貼。2009年至2018年間,資陽所積極爭取上級政策,按規定發放了高危津貼,但自2019年來又按省局指示取消了。“即使沒有高危津貼,工作還得照樣干,而且只能干好,不能出事?!边@是專管大隊和所有醫護人員的共識。沒有豪言壯語,也沒有顯赫功績,這一群平常得如同管理區內隨處可見的垂柳一樣的人,始終秉承“忠誠、為民、尚法、擔當”的司法精神,恪守職業情操,發揚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精神,點亮了一個又一個瀕臨絕望的病殘戒毒人員的生命之光。( 劉康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