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隆昌市中醫醫院肛腸科的護士站里,兩面紅底金字的錦旗格外亮眼-“醫術高明頂呱呱,還我嬌嫩小菊花”“‘肛’好有您!牛!牛!牛!”落款處“有痔青年家屬”的字跡帶著溫度,讓原本嚴肅的科室瞬間漫開暖意。這不是普通的致謝,而是一場關于“理解與治愈”的雙向奔赴。
半年“難言之隱”,曾讓他把自己“藏起來”
28歲的李某被“反復便后肛門腫物脫出,伴出血”折磨了半年。久坐時的灼痛、便血時的慌張,更讓他難堪的是-“年輕人得痔瘡,說出口都覺得羞恥。”掛號時總挑最后一個號,問診時低頭盯著地面,就連家人關心都只敢敷衍“沒事”。他不知道,當自己攥著病歷單走進診室時,接診的張醫生早已注意到他通紅的耳尖。
“我們治的不僅是病,更是藏在‘難言之隱’背后的不安。”科室醫護團隊悄悄達成共識:查房時多一句“今天狀態不錯”的問候,換藥時聊兩句“最近有沒有吃到好吃的清淡菜”,甚至在康復手冊里夾了張手寫便簽:“你不是第一個來看痔瘡的年輕人,也不會是最后一個,我們陪你一起解決。”
那些藏在細節里的“溫柔暴擊”
最讓家屬難忘的是一個深夜。李某術后傷口突然滲血,母親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給主管護士發了消息:“這么晚打擾,實在不好意思……”沒想到5分鐘后,值班醫生抱著護理包匆匆趕來,消毒、換藥、調整體位,全程輕聲細語:“別擔心,術后恢復期有點小狀況很正常,我們在呢。”臨走時,護士特意把床頭燈調成暖黃色:“夜里要是不舒服,按鈴就能找到我們。”
從“拒絕溝通”到主動問“醫生,我今天能下床走走嗎?”李某的變化藏在細節里:他開始愿意抬頭笑了,會和醫護分享自己按食譜煮的粥,甚至在出院前主動說:“原來你們聊‘肛門’就像聊‘感冒’一樣自然,我好像也沒那么尷尬了。”
錦旗上的“俏皮話”,是最真誠的“破防暗號”
定制錦旗時,家屬糾結了很久:傳統的“妙手回春”“醫德高尚”固然好,但總覺得少了點什么。“孩子說,醫護人員從來沒讓他覺得‘得病丟人’,反而用輕松的話讓他放下戒備,不如就把平時聊天的‘梗’繡上去。”于是“小菊花”“肛好有您”成了主角,在外人看來是俏皮話,在他們心里,卻是“把患者當家人”的默契密碼。
“行醫多年,最感動的不是收到多華麗的贊語,而是患者愿意用最真實的方式說‘謝謝’-這說明我們真的走進了他們心里。”
如今,兩面錦旗掛在科室的顯眼處。每當醫護人員路過,總會想起李某出院時說的話:“本以為來看痔瘡是件‘丟臉’的事,沒想到在這里,我感受到的只有‘不被嫌棄的安心’。”
這或許就是醫患關系最好的模樣:你懂我的欲言又止,我念你的溫柔以待;你用醫術解除病痛,我以真心回應溫暖。一面帶著煙火氣的錦旗,就這樣悄悄記下了,那些藏在“難言之隱”背后的,是最動人的治愈。(黃婉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