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眉山市東坡區通惠街道長安路社區,一系列老舊小區正經歷著由內而外的深刻蛻變。這些小區因年代久遠,曾長期面臨規劃滯后、設施老化、環境臟亂及物業費收繳難等問題,并且隨著多家商業化物業公司的撤離,小區管理一度陷入真空狀態。
如今,在社區的積極介入和努力下,這一局面正在發生顯著改變。通過成立社區領辦的物業公司,長安路社區不僅填補了物業管理的空白,還為居民帶來了更加貼心、高效的服務,真正實現了從“無人管”到“有人管”,從“臟亂差”到“整潔美”的華麗轉身。
走進桂苑小區,曾經的臟亂差已不復存在。如今,小區大門有專人值守,垃圾得到及時清理,水管、路燈等基礎設施得到有效維護,小區衛生與安全狀況顯著提升。居民王偉榮感慨地說:“過去商業化物業公司以經濟效益為先,物業費較高,而現在社區領辦的物業公司不以盈利為主要目的,我們住得更加舒心。”
這一轉變的背后,離不開長安路社區黨委書記龍玉成的堅定決心。他深知,社會物業公司不愿接手的老舊小區,往往是基層矛盾的集中地,也是黨和政府需要特別關注的地方。因此,社區通過成立社區物業公司,結合老舊小區改造的契機,重新規劃管理,推動小區成立業主委員會,讓居民自己當“管家”。
在蘭溪一期小區,這種變化尤為明顯。綠植郁郁蔥蔥,道路干凈平整,鄰里關系和諧融洽。從增加停車位、改造水池為功能區,到安裝電梯等,社區物業入駐后,始終把居民需求放在首位,廣泛收集居民訴求,并在業主委員會的監督下,將居民的愿望清單逐一變為現實,贏得了居民的廣泛贊譽。
長安路社區共有46個小區,其中開放式和半開放式小區占比高達70%。如何管理好這些小區,一直是社區面臨的難題。龍玉成介紹:“過去城市社區‘兩委’與居民聯系不夠緊密,難以及時掌握居民生活情況和小區問題。現在,隨著社區物業的入駐和業主委員會的成立,社區與居民之間的距離更加密切,小區治理水平也得到了顯著提升。”
社區物業的“上線”,讓居民的難題得以“下線”。兩年多來,社區物業已入駐3個小區,形成了“社區黨組織+業主委員會+社區物業公司”的黨組織架構和多方協作聯動的小區治理模式,真正使小區服務更加便民、利民。
在物業服務費方面,社區物業根據每個小區的具體情況,按照0.6—0.8元/平方米的標準收取基本物業服務費,居民接受認可度較高。同時,為了保證服務質量,社區物業聘請了專業經理人,并建立了嚴格的財務管理制度,每一筆支出都接受業委會的審核,確保資金使用的透明與合理。而社區物業的收入則主要用于小區的運營維護、社區慰問以及開展各類活動。
展望未來,龍玉成表示,社區將繼續優化小區活動室和黨支部、業委會辦公室的設置,統籌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進一步豐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他相信,在社區的持續努力下,這些老舊小區將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成為居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