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上午,記者在峨邊彝族自治縣毛坪鎮建華村廣益獼猴桃專業合作社基地看到,基地內忙綠的人群,套袋的、分袋的、計數的......忙得不也樂乎。近處看,護欄內一株株獼猴桃樹長勢良好,累累果實掛滿了枝頭。
獼猴桃累累果實掛滿了枝頭
據基地負責人何財科介紹。“近年來,我們基地種植獼猴桃達到了1200畝,相繼進入豐產期,今年長勢不錯。我們基地按照獼猴桃的物候期,每年都要請附近農村剩余勞動力在基地內除草、疏花、疏果、套袋、采摘等工作。現在獼猴桃進入套袋期,每天有幾十人套袋,按套袋個數計算(計件)工作,他(她)們每天工資80-150元左右,每年支付勞務工作達到180余萬元”。指著眼前的一片獼猴桃樹,何財科信心滿滿對筆者說,“再過兩個多月,這些獼猴桃就能上市了,根據目前的掛果情況,相信今年能有好收成。”
遠眺基地
引進業主 發展特色種植
何財科家通過種植獼猴桃脫貧致富,得益于建華村轉變發展思路,大力引進業主發展產業,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建華村是峨邊典型的貧困村,村民一直靠種植傳統農作物為生,除去人工、肥料等費用外,一畝地的收入每年只有幾百元,效益低下。為實現貧困村摘帽,帶動村民脫貧致富。2015年,經建華村“兩委”商議,將村民的土地按400元/畝的標準,成片流轉土地1000畝給從事個體再生資源回收、餐飲、商貿致富的本村人--峨邊潤物生態農業公司負責人何明科、何財科、何銀科三兄弟,用于發展規模化特色獼猴桃種植。
院地合作 實現成果轉化
獼猴桃是一種精細化管理植物,易生病,技術要求相當高,為破解技術難題,提高獼猴桃產品質量。公司負責人何財科2010年在四川農業大學農業高新科技與管理專業脫產學習,公司通過相關領域的專家、教授指導、培訓、學習,逐步掌握了獼猴桃種植技術。
峨邊縣農業農村局領導積極牽頭,公司與省農科院所、四川農業大學、省自然資源研究院獼猴桃研究所等單位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對獼猴桃種植技術實行“一對一”幫扶指導。省農科院涂美艷博士經常深入基地,手把手教會種植技術,對種植關鍵技術多次對接,多次開展技術培訓。通過多形式培訓,最大程度提高獼猴桃樹苗的成活率和產品質量。“有了專業的技術指導,我們就能種出高品質的獼猴桃。”何財科高興地說.....
共建共享 實現脫貧奔康
為破解產業發展中農戶發展意愿不強、缺技術、缺資金、抗風險能力低等發展難題,我們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貧困戶全參與)”模式,成立了廣益獼猴桃專業合作社,集中流轉土地1000余畝,建成獼猴桃主導產業園。產業園內獼猴桃品種主要是紅陽,還有部分金艷和金果。
基地建設資金以財政扶貧資金、村產業發展周轉基金、幫扶資金、貧困戶小額信貸、股東投資、商業貸款等資金集中入股到合作社,探索出一條集體經營模式發展路徑。合作社堅持“扶貧政策不走樣”、堅持“群眾主體,公平公開”的原則,為實現全村所有群眾的長期穩定脫貧增收。
2019年結合實際落實毛坪鎮建華村貧困戶95戶,332人,等分村貧困戶 55戶,168人,中心村貧困戶39戶,102人,恒心村貧困戶110戶,369人、新場鄉羊子巖村貧困戶58戶,235人。通過土地流轉,專業種植獼猴桃、李子、柑橘等幫扶舉措。目前,完成李子基地260畝,通過改地、購苗,引進愛媛38和趴趴柑兩個品種,柑橘基地300余畝,完成產業道路投入300萬,帶動了當地建檔立卡貧困戶增收致富。
展望未來,公司預計到2021年獼猴桃的年產量將達到300萬斤,年產值逾4000萬、李子年產量達50萬斤,年產值300萬、柑橘年產量100萬斤,年產值400萬。屆時,公司年總產值有望達到5000萬。每年土地流轉支出將達300余萬,基地將解決就業超500人,每年勞務支出將達200多萬,且逐年增加,將帶動當地百姓脫貧致富。
公司還將在深加工、物流、冷藏、倉儲、跨地區銷售等方面下功夫,不斷延伸獼猴桃加工產業鏈,增加農產品附加值。(趙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