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網
        法治文化研究會

        成都:環城生態區將成為高品質城市中心公園

        來源:成都日報 金牛生態環境局微信公眾號 作者: 發布時間:2020-03-18 11:58:05

        日前,成都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發布《成都市環城生態區總體規劃優化提升(公示版)》(以下簡稱《規劃》)。

        環城生態區是沿中心城區繞城高速公路兩側各500米范圍,以及周邊七大楔形地塊內的生態用地和建設用地所構成的控制區,總面積為187.15平方公里。

        mmexport1584504207685.jpg

        進入當前新的發展時期,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確立了“優化空間結構、重塑經濟地理”的城市發展戰略,隨著中心城區范圍擴展至“11+2”區域,環城生態區在新經濟地理下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將成為引領中優區域品質提升和人口疏解、踐行“公園城市”營城理念的重要支撐。

        優化提升

        實施5大策略打造30個特色園

        《規劃》提出,環城生態區的目標定位為可進入、可參與、可感知、可閱讀、可欣賞、可消費的高品質城市中心公園,彰顯成都公園城市魅力的世界名片。

        本次優化提升為更好地落實《成都市環城生態區保護條例》管控要求,在不改變環城生態區范圍邊界、不減少生態用地規模的基本前提下,深入踐行公園城市營城理念,以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出發點,圍繞“融合共生、功能完善、價值提升”的總體目標,重點提出推動實施5大策略——

        強化生態功能,塑造高品質公園底;

        適應格局調整,推動城園相融共進;

        完善城市功能,引領區域價值提升;

        引入多元業態,營造活力消費場景;

        優化空間形態,展現公園城市魅力。

        在強化生態功能、塑造高品質公園本底方面,將厚植生態本底,構筑富有多樣性的自然環境,具體包括構筑“湖泊-濕地-溝渠”相通的水網格局——

        遵循西河渠東湖塘的水文條件,適當減少大規模規劃湖面,增加濕地、水田等生態空間,減少人工開挖量,保持地區原有地貌特點;

        嚴守耕地紅線,筑牢良田基礎,環城生態區范圍內嚴格保護永久基本農田,并結合違建清理和低端功能騰退、推動耕地修復;

        修復山林,提升都市森林公園品質,在避讓基本農田的基礎上,結合現狀林地分布,適度“補植補造”,提升森林品質、豐富季相變化,同時通過植被恢復、蓄水保土等方式對山林區域進行生態修復;

        以環城生態區為骨架,組織區域藍綠空間網絡,強化生態效益輻射,通過向兩側延伸條形公園,串聯主要的濱河公園、城市片區公園,街頭綠地等,形成網絡化的綠色空間。

        以農為底,景相融,打造多彩繽紛錦城公園——

        構筑創意多元的都市農業景觀,規劃三區九段的標準農業區,通過農田規模化種植,構建新型農田形態,提升農田的經濟價值和景觀價值;

        打造30個特色園,結合錦城綠道建設,按照“一園一特色”打造多樣化體驗特色園。

        以錦城公園為紐帶

        構筑“擁園發展”格局

        在適應格局調整,推動城園相融共生方面,《規劃》提出將采取三個舉措:

        以錦城公園為紐帶,構筑“擁園發展”格局;

        踐行以人為本,構建暢達慢享綠色交通體系;

        保障公共安全,因地制宜規劃應急避難場所。

        其中以錦城公園為紐帶,構筑“擁園發展”格局,將結合周邊城市功能,圍繞“生態+生活”“生態+產業”兩類城園融合單元,優化功能布局。具體包括:

        構建10個親近自然、綠色宜居的“生態+生活”單元——依托環城生態區優質生態資源,通過綠廊滲透到周邊公園社區,圍繞綠地布局社區服務中心,打造宜居生活街道,布局社區活動場地,并以綠道串聯,形成開放社區,提升片區生活品質。

        形成9個開放共享、充滿活力的“生態+產業”單元——在環城生態區兩側產業較為集中的區域,以產業社區為主體,承接9大產業功能區所需的科創研發、商務金融、產業孵化、休閑配套等功能,形成9個生態+產業單元、多個高品質產業社區。

        踐行以人為本,構建暢達慢享綠色交通體系,具體包括:

        構建以錦城綠道為核心的高品質慢行網絡——圍繞500公里錦城綠道,沿條形綠廊及街道空間,向城市內部輻射延伸城區級、社區級綠道,整體形成環城生態區與周邊城市區域互聯互通的慢行網絡。

        多途徑增加外側縱深聯系通道,提升可達性——一是推行小街區規制,加密縱深支路網;二是開放地塊內部通道,臨環城生態區應推廣建設無圍墻開放式街區,促進慢行交通微循環。

        破解車道阻擋,提升慢行體驗——方式一為優化部分環形邊界道路車行功能為慢行功能,實現公園與城市街區的無界融合;方式二是優化道路斷面,突出慢行優先。

        強化公共交通支撐——以EOD+TOD充分融合為導向,結合環城生態區內外核心功能分布,局部優化調整軌道交通線站位;增加常規公交投放,重點對軌道交通覆蓋不足的區域,完善常規公交線路和站點,保證站點500米半徑可基本覆蓋錦城公園的各類游憩體驗場所。

        合理供紿停車設施,滿足中遠距離自駕人群便捷到達——依托商業及公建配建停車場,結合功能布局優化,在鄰近錦城公園的公建、商業用地中配建社會停車場。

        保障公共安全,因地制宜規劃應急避難場所,具體包括:

        在環城生態區內布局I類、Ⅱ類、Ⅲ類應急避難場所共計58個。同時依托環城生態區“三環十八射”高快速路構建避難主通道網絡,其余城市主干道作為避難次通道。

        集聚城市核心功能

        完善基本服務功能

        在完善城市功能,引領區域價值提升方面,《規劃》提出了兩大舉措——

        環繞“四心七楔”,集聚城市核心功能;

        結合周邊人群特征,完善基本服務功能。

        其中環繞“四心七楔”,集聚城市核心功能——將依托“四心”(金融心、科貿心、傳媒心、文博心)集聚核心功能,在兩大城市軸線與環城生態區交匯的四個節點區域,形成圍繞綠色空間的城市活力中心。圍繞“七楔”(金沙楔、安靖楔、北湖楔、龍潭楔、青龍湖楔、三圣楔、江安楔),以“文化+”為主題,依托城綠相融的空間格局,差異化補強城市功能。結合“三城三都”城市戰略發展需要,圍繞以綠楔為主體的大型開敞空間體系,重點補充完善文化體育、科教、醫療、商業等7類大型公共服務功能。

        結合周邊人群特征,完善基本服務功能——結合環城生態區周邊的生活社區、產業社區,以滿足生活和工作人群的配套需求和消費習慣為導向,完善基本公服配套,提升宜居宜業品質。其中臨生活社區是在與生活社區相臨的錦城公園區段中,植入可與生態空間結合緊密的日常休閑服務設施,營造社區與生態高度融合的消費場景;臨產業社區是在與產業社區相鄰的錦城公園區段中,植入與生態結合緊密的新經濟、生態偏好型產業服務設施,滿足產業人群消費需求。

        通過以上舉措,從整體上形成功能完善的公共服務設施體系。其中重大公服設施沿環楔布局,規劃沿環形和楔形綠地布局教育、醫療、文化、體育等城市級和組團級公共服務設施,吸引城市人流,提升錦城生態公園周邊活力,帶動片區發展。基本公服設施按社區均等設置,針對生活社區與產業社區人群結構特點,采用“公園+”服務設施布局模式,主要公服設施圍繞社區綠地布置,形成“15分鐘公園社區生活圈”,滿足居民及上班族的多樣化需求。

        在引入多元業態,營造活力消費場景方面,《規劃》提出三大舉措:

        文商旅體融合發展,打造特色消費品牌;

        以旗艦項目為引領,提升綠色消費能級;

        城園互動,整體營造多元體驗消費場景。

        依托生態本底,突出文商旅體融合發展,具體包括打造特色消費品牌,將挖掘片區特征與消費潛力,培育綠色消費場景,針對環城生態區不同板塊現有資源與特征,推動優質生態資源與高端產業、新型消費疊加滲透、相融互促,培育綠色消費場景和消費品牌。規劃9大板塊分別為安靖板塊——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金沙板塊——中國西南地區古文化源頭、江安板塊——擁有濕地和森林兩大優越自然資源、錦城板塊——建設世界級商圈、錦門板塊——擁有中心城區的最高山地、北湖板塊——擁有大熊貓世界級旅游名片、龍潭板塊——森林農田濕地等生態資源最密集區域、青龍湖板塊——中心城區最大的湖泊、三圣花鄉板塊——匯聚地域特色藝術資源。

        以旗艦項目為引領,提升綠色消費能級,具體包括引進時尚潮流消費模式——整體上,依托綠道網絡構建以生活性服務業為核心的消費生態鏈,培育多元個性的綠色消費,形成高端商業、文化體驗、旅游服務、體育運動、農業生態五類旗艦項目。完善多元化旅游消費配套——依托綠道打造16個“綜合服務+旅游服務+特色主題”特色小鎮,形成環城生態區內部重要服務及消費節點。

        城園互動,整體營造多元體驗消費場景,具體包括以環城生態區綠色生態空間為載體,以旗艦項目帶動綠道IP自主孵化、文創藝術品牌打造、共享經濟融合,在環城生態區兩側形成9大片區,實現高品位商業消費場景與公園共生融合。

        在優化空間形態,展現公園城市魅力方面,規劃提出塑造“四心凸顯、七楔疏朗”的總體格局;形成高低錯落、疏密有致的環城界面。




        責任編輯:李月

        新聞總署國登2012-F00075847號· 知識產權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連續出版物刊號 川KXO1-093 · 互聯網信息服務許可證 川B2-20191090 ·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川網文【2019】5415-440號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許可證 川字第00217號

        出版物許可證 新出發字第510105010299號 · 川文旅審函【2019】886號 · 川新廣審批準字【2017】335號 · 川法學文研批字【2015】012號 · 川法文批字【2019】009號 · 川新廣批函字【2016】30號

        國家商標局受理第23862702號 · 網絡安全資格認證第23955號 · 省法治文化研究會融媒體中心負責技術、維護和管理

        蜀ICP備18021130號-2 川公網安備 51010402001487號

        本網站(非新聞類)刊發信息不代表主辦單位和本網之觀點,如有異議請聯系本網刪改·法律顧問:省法治文化研究會專家委(何艷律師)

        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會 四 川 法 制 網版權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cszw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電腦版 | 移動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齐河县| 农安县| 彭阳县| 郎溪县| 乐平市| 鄯善县| 科技| 莱州市| 伊金霍洛旗| 长白| 嫩江县| 西峡县| 正安县| 密云县| 九台市| 高阳县| 大同县| 搜索| 临夏市| 周至县| 浪卡子县| 会宁县| 哈巴河县| 房山区| 屏山县| 河池市| 广元市| 德兴市| 拜城县| 石屏县| 广州市| 四子王旗| 亚东县| 德兴市| 曲靖市| 宁国市| 遂溪县| 伊宁县| 凉城县| 上栗县| 广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