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老師,您在鍛煉身體么?”“是啊,現在路修好了,可以隨時出來走走,活動活動筋骨……”現在談起瀘州市龍馬潭區小市街道杜家街160號院那條路,大家都喜笑顏開。
可是,一年前,這條路還是160號院居民的心病。
小市街道杜家街160號院建于七八十年代,院中多為政府單位的宿舍樓,居住以老年人為主,而這條穿插于院中大于45度角的斜陡坡鵝卵石路,卻是居民回家的必經之路。
“趙老師,我家老康又摔跤了,上次摔跤扭到腳還沒有好徹底,這次傷到了手腕,你找社區反映一下,再不修這條路,我們就讓社區出醫藥費,這已經不是第一次摔跤了,讓我們都不敢出門了……”前不久,住160號院15幢的稅少瓊激動地找到杜家街社區黨風政風監督員趙昌貴反映問題。
一問才知道,原來院中11幢的許澤芳、20幢的李登秀等居民都在這條路上摔過,而趙昌貴自己曾經也在這條路上摔跤傷到腳踝,住了20多天院。趙昌貴坐不住了,立馬找到小市街道紀工委,反映了這個情況。
“我們也很為難,經常有居民來社區反映路面打滑的問題,社區陣地也坐落在160號院中,辦事群眾也是怨聲載道,可社區也拿不出那么多的經費來修繕路面……”面對街道紀工委的督促,杜家街社區書記王冬梅道出了社區的無奈。街道紀工委了解事情始末后,找到了街道建設服務中心,督促想辦法修繕這個路面,確保社區群眾出行安全。
經匯報協調推動,街道黨工委最終將杜家街160號院納入了“老舊小區改造”項目,投入200萬,不僅修繕這條必經之路的路面,還對樓梯、化糞池等公共區域也進行修繕,趙昌貴全程參與修繕過程,而困擾160號院居民的路面問題得到完美解決。如今,160號院的居民終于可以放心進出了。
今年,區紀委監委提出在全區推行黨風政風監督員制度,小市街道按照相關要求采取“三有雙提”的方式從退休干部、老黨員、人大代表中聘請了12名“有意愿精力、有群眾基礎、有責任擔當”的黨風政風監督員,趙昌貴就是其中的一名。
街道紀工委總結了“看、訪、查、跟、報”五字工作法。其中的看、訪、查主要是進行監督和收集廉情信息、群眾訴求;跟即是跟蹤督辦,對上了清單和臺賬的問題訴求進行督辦;報就是對發現的機關干部、社區干部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吃拿卡要、優親厚友等問題線索及時向街道紀工委報告。
“我們對黨風政風監督員實行提級管理,街道5名紀工委委員分別聯系五個社區黨風政風監督員,定期開展業務指導。”小市街道紀工委書記宋富英說,他們收集到問題信息可直接向聯系紀工委委員反映,讓我們的黨風政風監督員能大膽履職。
為了將這支隊伍管理好,最大限度發揮其作用,小市街道制定了《“月評星”制度》,采取“民主+集中”的方式,每月評選1名“監督之星”,亮出工作成績和實效,樹立學習的榜樣,激勵黨風政風監督員不斷積極進取,營造風清氣正的基層政治生態環境。
截至目前,小市街道黨風政風監督員共收集村級公開、民生資金、干部作風等方面廉情信息2條,提供問題線索1條,提出意見建議4條,推動解決群眾具體訴求21個。
(熊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