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敘州區人民法院公開開庭審理被告人陳某等人生產、銷售假藥一案。該案系2022年9月28日宜賓市公安局通報破獲的一起涉及全國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涉案金額2.1億元的特大生產、銷售假藥案主案。
公訴機關指控,從2017年5月起至2022年3月31日止,被告人陳某多次更換場地,雇人生產藥品“九龍中藥丸”“九龍中藥丸”。被告人陳某將買家信息通過微信發送給快遞員,安排人員將打包好的“九龍中藥丸”“九龍中藥丸”用車送至202地質隊郵政快遞點對外發貨銷售,以快遞的形式發往全國各地。截至案發,經會計師事務所鑒定,陳某銷售“九龍中藥丸”“九龍中藥丸”涉案金額達七千余萬元。2022年3月16日,經宜賓市市場監督管理局認定,被告人陳某、鄧某等人所生產、銷售的“九龍中藥丸”“九龍中藥丸”均為假藥。
公訴機關認為被告人陳某雇傭鄧某、劉某等四人生產假藥,同時被告人熊某、趙某明知是他人生產的假藥而幫助陳某運輸銷售,均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七名被告人的行為觸犯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一百四十一條之規定,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應當以生產、銷售假藥罪追究其刑事責任。
庭審持續近5小時,盡管參與人數眾多,但在合議庭的有效組織,值庭法警的全力保障下,庭審緊張有序進行。鑒于本案涉案地域廣,社會影響較大,法庭宣布將擇期宣判。
法官寄語:根據公訴機關出示的證據顯示,本案中“九龍中藥丸”“九龍中藥丸”添加多種處方西藥成分、冒充祖傳秘方的純中藥,中藥袋外包裝標注可治療頭痛頭暈、風濕性關節炎等多種疾病,誘導大量中老年患者購買使用。實際上,由于該假藥添加了鎮痛類藥物,患者服用后會短期內疼痛敏感度降低,造成病情好轉假象,一旦長期服用則會延誤病情診斷和治療。此系案中有許多被告人被誘導購買該假藥后,由于自身法律意識淡薄、利益驅使,從起初的受害者成為了最終的被告人。
敘州區法院對于制售假藥等侵害消費者權益、威脅到公眾生命健康的案件零容忍,依法從嚴處罰,加大力度打擊此類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