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筆者在峨邊彝族自治縣楊村鄉四坪村蔬菜大棚基地里隨處可見農村剩余勞動力在基地打工的身影,他們有的負責番茄、生姜等蔬菜起苗、運送,有的負責搖大棚覆蓋薄膜,隨時掌握大棚內溫度和濕度,還有的負責移栽幼苗、除草等,分工明確,配合默契,有條不紊。他們紛紛在家門口當起了農事“鐘點工”,既鼓起自家“錢袋子”,同時,也為種植大戶們解了農忙時節人手緊缺的燃眉之急,成為峨邊春耕戰場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楊村鄉四坪村大棚)
“前兩年都外出務工了,由于家里老人需要照顧,加上家里的承包地流轉了,今年村兩委干部推薦我到基地務工,既照顧了家庭,又增加了收入,兩全其美。這幾天基地負責人安排我們在移栽番茄和生姜秧苗,一天能掙100元左右......”。正在移栽秧苗的四坪村當地村民高興地說。
(大棚種植番茄苗)
近年來,峨邊彝族自治縣委、縣政府結合脫貧攻堅推進,利用兄弟省、市、縣(區)援彝資源,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防止返貧現象發生,積極鼓勵農村土地適度、規模流轉,在提高土地綜合收益的同時,鼓勵農民就近務工,實現了從“一產”向“三產”的轉變。全縣農村種植、養殖大戶日益增多,春耕時節急需短期務工人員來務工,隨叫隨到、工資適中的農事“鐘點工”便應運而生。
自治縣農業農村局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標,不斷創新農民增收方式,為農民增收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的優質高效服務。鼓勵轄區內鄉鎮、村組、農戶通過置換、承包、“招租返聘”等多種經營模式,打破村、組、農戶界線,集中連片推進土地流轉。不僅提升了土地的規模經營效益,而且讓一部分農民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增加了農民收入,實現了農民與承包人的雙贏。據不完全統計,全縣新型經營主體中農業合作社家490家、家庭農場96家、農業企業93家,吸納就近務工人員近3000多名,按每人每天工價70-100元不等計算,全年就近務工農民增收270萬元以上。(趙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