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高基層群眾對電信詐騙違法犯罪識別能力,確保“自己不被騙”,2024年5月23日上午,綿陽市涪城區人大城郊街道工委邀請了區人大代表、綿陽市首席法律咨詢專家、四川省省級“法律明白人”培訓師資、四川省“百名法學家百場報告會”法治宣講團成員謝平到平政社區分享了《防范于心,反詐于行》電信詐騙法律知識,綿陽市涪城區人大常委會人代工委、綿陽市涪城區法學會派員現場指導,部分區人大代表、街道民情政務代表、社區干部及居民代表共60余人參加了活動。
“你收到過陌生人訊息嗎?”“你面對小禮品是否掃一掃?”“你一生被別人騙過嗎?”“你的親人朋友是否有被騙的經歷?”隨著四道電信詐騙測試題在現場交流熱烈討論,活動正式開始。
法律宣傳活動中,謝平代表充分運用對反電信詐騙法的最新研究成果,結合具體法治故事,從電信詐騙的“法律定性”、“公民”反電信詐騙責任、電信詐騙反“洗腦”、電信詐騙基本“類型與防范”四個板塊進行交流和討論。
什么普法方式效果最佳?就是自己遇到麻煩,對法律知識的需求更強烈、印象最深刻。活動現場,城郊街道人大工委主任陶偉分享了身邊發生的兩個電信詐騙“法治故事”。謝平代表分析了電信網絡詐騙犯罪被害人的被害過程,特別提示到在被“洗腦”后“主動”“自愿”被害經歷,從“心動”到“行動”的被害路徑。過去認為,由于犯罪手法中嵌入了最新的互聯網和通信技術,電信網絡詐騙具有了比普通詐騙迷惑性更強、更容易讓被害人遭受損失的特性。然而,通過實案分析可以發現,技術手段是一種犯罪輔助方式,所有技術手段的運用都以達成對被害人“心理控制”的目的而展開。正如在冒充公檢法詐騙中,被害人被騙并非是因為看到假警官證、假通緝令、假最高檢網站及改號電話號碼,虛假的司法道具只是輔助被害人深度卷入詐騙劇情的工具,而引發被害人產生“恐懼”心理,進而控制其思想和行為才是詐騙既遂的關鍵。
謝平代表在結束時指出,電信網絡詐騙,其實就是詐騙。詐騙犯罪共同特征的就是當事人主動讓自己“受騙”,“自愿”將財物交給騙子。從9大類58中騙術看防范網絡電信詐騙最原始、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堅信“天上不會掉餡餅”,切忌不要被“洗腦”。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反詐騙工作,國家通過立法方式表明了打擊反電信網絡詐騙的決心。“公民”在確保自己不“被騙”的同時,還要保證自己不“騙人”,要通過宣傳法律幫助身邊親人捂緊“錢袋子”和不騙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