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賓市屏山縣人民法院反應:
未成年人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全面實施依法治國方略,強化對下一代普法教育具有至關重要作用。為此各單位、各部門以各種形式開展了校園普法宣傳活動,但未成年普法工作仍然面臨嚴峻形勢,主要表現在當前未成年受到侵害較多以及暴力犯罪呈現低齡化,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家庭溺愛弱化了規矩意識,隨著人們物資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對未成年人的關愛更傾向于物質滿足,“黃荊條子出好人”的傳統教育退出歷史舞臺,物資滿足讓部分未成年人貪圖享樂,“游戲”人生,價值觀出現扭曲。二是留守兒童監管缺失。我縣屬于打工大縣,父母外出務工是創收的主要途徑,較多子女未在父母身邊,隔代教育較為普遍,上代人法律知識欠缺和對未成年人監管缺失容易發生未成年人受侵害以及犯罪風險高。三是各種關愛未成年人活動以及普法宣傳較多形式化,一堂課能講授的范圍小,對未成年人普法教育碎片化,且不直觀,導致對危害后果認識不深刻。四是由于疫情原因普法宣傳進校園、庭審進校園等活動無法開展,法官與學生之家零距離交流受阻。
當前,民法典、刑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法規對保護未成年人以及規范未成年人行為均有規定,如何把這些規定的思想在未成年人心中扎根,單純依靠傳統的宣傳活動難以達到目的,為此建議:
一、將普法宣傳納入學校常規教育,根據不同階段將法律法規編入思想品德教育課程:在幼兒園可以以畫冊、簡圖、動畫小故事方式宣傳小朋友要如何保護自己、規范行為習慣、樹立正確的三觀等,讓一些簡單的常識在幼兒階段就有認識。小學階段逐步增加法律知識比重,強化對承擔法律年齡的認識,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行為能力人,可以實施相應的民事法律行為。可將《民法典》納入每周的班會進行學習,如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禁止高空拋物、不得吸煙、喝酒等,讓學生認識哪些行為不僅違背校規校紀,還是一種違反法律的行為。中學階段應該將刑事責任年齡、婚姻年齡、民法典誠信教育、預防犯罪等納入法制教育課程。
二、組織學生觀看庭審現場。可以建立與法院的溝通聯絡機制,組織學生旁聽案件庭審,可與法院聯系到現場觀看,也可以在中國庭審公開網上尋找合適案件,在法制課上播放給學生觀看。通過鮮活、真實的案例達到以案普法、警示教育作用。
三、古人云“養不教,父之過”,在召開學生家長會的時候,也要對家長進行普法宣傳,教育引導父母應該承擔起家庭教育的責任和義務。學校如發現監護人失職、或存在侵害未成年權益行為的應及時向有關部門報告。
總之,保護未成年人需要全社會共同的努力,根據不同階段智力狀況和保護需求以及法律規定最新狀況,讓不同階段的未成年人全面知曉用法律規范行為、用法律保護自己,增強守法護法意識。
(丁如林 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