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網
        法治文化研究會

        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

        來源:網信四川 作者: 發布時間:2021-10-21 09:19:02

        新華社北京10月20日電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規劃范圍包括重慶市的中心城區及萬州、涪陵、綦江、大足、黔江、長壽、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璧山、銅梁、潼南、榮昌、梁平、豐都、墊江、忠縣等27個區(縣)以及開州、云陽的部分地區,四川省的成都、自貢、瀘州、德陽、綿陽(除平武縣、北川縣)、遂寧、內江、樂山、南充、眉山、宜賓、廣安、達州(除萬源市)、雅安(除天全縣、寶興縣)、資陽等15個市,總面積18.5萬平方公里,2019年常住人口9600萬人,地區生產總值近6.3萬億元,分別占全國的1.9%、6.9%、6.3%。

        本規劃綱要是指導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綱領性文件,是制定相關規劃和政策的依據。規劃期至2025年,展望到2035年。

        規劃綱要提出,強化重慶和成都中心城市帶動作用,引領帶動成渝地區統籌協同發展,促進產業、人口及各類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推動成渝地區形成有實力、有特色的雙城經濟圈,打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

        規劃綱要提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戰略定位是,尊重客觀規律,發揮比較優勢,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主要內容如下。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規劃背景

        第二章 總體要求

        第一節 指導思想

        第二節 主要原則

        第三節 戰略定位

        第四節 發展目標

        第三章 構建雙城經濟圈發展新格局

        第一節 提升雙城發展能級

        第二節 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

        第三節 促進雙圈互動兩翼協同

        第四節 分類推進大中小城市和縣城發展

        第四章 合力建設現代基礎設施網絡

        第一節 構建一體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第二節 強化能源保障

        第三節 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

        第五章 協同建設現代產業體系

        第一節 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第二節 大力發展數字經濟

        第三節 培育發展現代服務業

        第四節 建設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

        第六章 共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第一節 建設成渝綜合性科學中心

        第二節 優化創新空間布局

        第三節 提升協同創新能力

        第四節 營造鼓勵創新的政策環境

        第七章 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國際消費目的地

        第一節 營造高品質消費空間

        第二節 構建多元融合的消費業態

        第三節 塑造安全友好的消費環境

        第八章 共筑長江上游生態屏障

        第一節 推動生態共建共保

        第二節 加強污染跨界協同治理

        第三節 探索綠色轉型發展新路徑

        第九章 聯手打造內陸改革開放高地

        第一節 加快構建對外開放大通道

        第二節 高水平推進開放平臺建設

        第三節 加強國內區域合作

        第四節 營造一流營商環境

        第五節 增強市場主體活力

        第六節 探索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

        第十章 共同推動城鄉融合發展

        第一節 推動城鄉要素高效配置

        第二節 推動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

        第三節 推動城鄉產業協同發展

        第十一章 強化公共服務共建共享

        第一節 推進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便利化

        第二節 共享教育文化體育資源

        第三節 推動公共衛生和醫療養老合作

        第四節 健全應急聯動機制

        第十二章 推進規劃實施

        第一節 加強黨的集中統一領導

        第二節 強化組織實施

        第三節 完善配套政策體系

        第四節 健全合作機制

        前言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成渝地區發展。2020年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作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打造高質量發展重要增長極的重大決策部署,為未來一段時期成渝地區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重要指引。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位于“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交匯處,是西部陸海新通道的起點,具有連接西南西北,溝通東亞與東南亞、南亞的獨特優勢。區域內生態稟賦優良、能源礦產豐富、城鎮密布、風物多樣,是我國西部人口最密集、產業基礎最雄厚、創新能力最強、市場空間最廣闊、開放程度最高的區域,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具有獨特而重要的戰略地位。為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加快推動成渝地區形成有實力、有特色的雙城經濟圈,編制本規劃綱要。

        規劃范圍包括重慶市的中心城區及萬州、涪陵、綦江、大足、黔江、長壽、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璧山、銅梁、潼南、榮昌、梁平、豐都、墊江、忠縣等27個區(縣)以及開州、云陽的部分地區,四川省的成都、自貢、瀘州、德陽、綿陽(除平武縣、北川縣)、遂寧、內江、樂山、南充、眉山、宜賓、廣安、達州(除萬源市)、雅安(除天全縣、寶興縣)、資陽等15個市,總面積18.5萬平方公里,2019年常住人口9600萬人,地區生產總值近6.3萬億元,分別占全國的1.9%、6.9%、6.3%。

        本規劃綱要是指導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綱領性文件,是制定相關規劃和政策的依據。規劃期至2025年,展望到2035年。

        第一章 規劃背景

        “十三五”以來,成渝地區發展駛入快車道。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持續提升,中小城市加快發展,基礎設施更加完備,產業體系日漸完善,科技實力顯著增強,內需空間不斷拓展,對外交往功能進一步強化。到2019年,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0%以上,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超過60%,鐵路密度達3.5公里/百平方公里,機場群旅客吞吐量超過1億人次,常住人口規模、地區經濟總量占全國比重持續上升,呈現出重慶和成都雙核相向發展、聯動引領區域高質量發展的良好態勢,已經成為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改革創新和對外開放的重要引擎。與此同時,成渝地區綜合實力和競爭力仍與東部發達地區存在較大差距,特別是基礎設施瓶頸依然明顯,城鎮規模結構不盡合理,產業鏈分工協同程度不高,科技創新支撐能力偏弱,城鄉發展差距仍然較大,生態環境保護任務艱巨,民生保障還存在不少短板。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分工體系面臨系統性調整。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共建“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發展、西部大開發等重大戰略深入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穩步推進,擴大內需戰略深入實施,為成渝地區新一輪發展賦予了全新優勢、創造了重大機遇。在這樣的背景下,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符合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客觀要求,是新形勢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區域經濟布局的重大戰略支撐,也是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的一項重大舉措,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增強人口和經濟承載力;有助于打造內陸開放戰略高地和參與國際競爭的新基地,助推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對外開放新格局;有利于吸收生態功能區人口向城市群集中,使西部形成優勢區域重點發展、生態功能區重點保護的新格局,保護長江上游和西部地區生態環境,增強空間治理和保護能力。

        第二章 總體要求

        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牢固樹立一體化發展理念,唱好“雙城記”,共建經濟圈,合力打造區域協作的高水平樣板,在推進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中發揮支撐作用,在共建“一帶一路”中發揮帶動作用,在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中發揮示范作用。

        第一節 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立足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圍繞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強化重慶和成都中心城市帶動作用,引領帶動成渝地區統籌協同發展,促進產業、人口及各類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加快形成改革開放新動力,加快塑造創新發展新優勢,加快構建與沿海地區協作互動新局面,加快拓展參與國際合作新空間,推動成渝地區形成有實力、有特色的雙城經濟圈,打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

        第二節 主要原則

        ——雙核引領,區域聯動。提升重慶、成都中心城市綜合能級和國際競爭力,處理好中心和區域的關系,強化協同輻射帶動作用,以大帶小、加快培育中小城市,以點帶面、推動區域均衡發展,以城帶鄉、有效促進鄉村振興,形成特色鮮明、布局合理、集約高效的城市群發展格局。

        ——改革開放,創新驅動。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強化改革的先導和突破作用,積極推動更高層次開放。強化體制創新,面向國內外集聚創新資源,推動科技創新應用與產業轉型升級深度融合,構建協同創新體系。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全面踐行生態文明理念,強化長江上游生態大保護,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提高用地、用水、用能效率,構建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建設運營模式,實現可持續發展。

        ——共享包容,改善民生。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增加優質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持續改善民生福祉,構建多元包容的社會治理格局,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提高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統籌協同,合作共建。堅持“川渝一盤棋”思維,發揮優勢、錯位發展,優化整合區域資源,加強交通、產業、科技、環保、民生政策協同對接,做到統一謀劃、一體部署、相互協作、共同實施,輻射帶動周邊地區發展,顯著提升區域整體競爭力。

        第三節 戰略定位

        尊重客觀規律,發揮比較優勢,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

        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依托綜合交通樞紐和立體開放通道,提高參與全球資源配置能力和整體經濟效率,培育競爭優勢突出的現代產業體系,發展富有巴蜀特色的多元消費業態,打造西部金融中心、國際消費目的地,共建全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和現代服務業高地。

        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緊抓新一輪科技革命機遇,發揮科教人才和特色產業優勢,推動創新環境優化,加強創新開放合作,促進創新資源集成,激發各類創新主體活力,大力推進科技和經濟發展深度融合,打造全國重要的科技創新和協同創新示范區。

        改革開放新高地。積極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科研體制、跨行政區經濟社會管理等重點領域改革。依托南向、西向、東向大通道,擴大全方位高水平開放,形成“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西部陸海新通道聯動發展的戰略性樞紐,成為區域合作和對外開放典范。

        高品質生活宜居地。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在西部地區生態保護中發揮示范作用,促進社會事業共建共享,大幅改善城鄉人居環境,打造世界級休閑旅游勝地和城鄉融合發展樣板區,建設包容和諧、美麗宜居、充滿魅力的高品質城市群。

        第四節 發展目標

        到2025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經濟實力、發展活力、國際影響力大幅提升,一體化發展水平明顯提高,區域特色進一步彰顯,支撐全國高質量發展的作用顯著增強。

        ——雙城引領的空間格局初步形成。重慶、成都作為國家中心城市的發展能級顯著提升,區域帶動力和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都市圈同城化取得顯著突破,中小城市和縣城發展提速,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優勢互補、分工合理、良性互動、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初步形成,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6%左右。

        ——基礎設施聯通水平大幅提升。現代化多層次軌道交通網絡初步建成,出渝出川四向通道基本形成,重慶、成都間1小時可達,鐵路網總規模達到9000公里以上、覆蓋全部20萬以上人口城市,航空樞紐地位更加凸顯,長江上游航運中心和物流中心基本建成,5G網絡實現城鎮和重點場景全覆蓋,新型基礎設施水平明顯提高,能源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

        ——現代經濟體系初步形成。區域協同創新體系基本建成,研發投入強度達到2.5%左右,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3%,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功能基本形成。優勢產業區域內分工更加合理、協作效率大幅提升,初步形成相對完整的區域產業鏈供應鏈體系,呈現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雛形,數字經濟蓬勃發展,西部金融中心初步建成,現代服務業優勢明顯增強。

        ——改革開放成果更加豐碩。制度性交易成本明顯降低,跨行政區利益共享和成本共擔機制不斷創新完善,阻礙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的行政壁壘和體制機制障礙基本消除,營商環境達到國內一流水平,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基本建立。重慶、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等重大開放平臺建設取得突破,協同開放水平顯著提高,內陸開放戰略高地基本建成,對共建“一帶一路”支撐作用顯著提升。

        ——生態宜居水平大幅提高。生態安全格局基本形成,環境突出問題得到有效治理,生態環境協同監管和區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更加完善,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到88%,跨界河流斷面水質達標率達到95%,河流主要斷面生態流量滿足程度達到90%以上,城市開發模式更加集約高效,公共服務便利共享水平明顯提高,精細化治理能力顯著增強。

        到2035年,建成實力雄厚、特色鮮明的雙城經濟圈,重慶、成都進入現代化國際都市行列,大中小城市協同發展的城鎮體系更加完善,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基本實現,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基本建成,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優勢全面形成,現代產業體系趨于成熟,融入全球的開放型經濟體系基本建成,人民生活品質大幅提升,對全國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帶動能力顯著增強,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活躍增長極和強勁動力源。

        第三章 構建雙城經濟圈發展新格局

        以發揮優勢、彰顯特色、協同發展為導向,突出雙城引領,強化雙圈互動,促進兩翼協同,統籌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發展,促進形成疏密有致、集約高效的空間格局。

        第一節 提升雙城發展能級

        面向新發展階段、著眼現代化,優化重慶主城和成都功能布局,全面提升發展能級和綜合競爭力,引領帶動雙城經濟圈發展。

        重慶。以建成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新范例為統領,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中先行先試,建設國際化、綠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現代城市,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西部金融中心、西部國際綜合交通樞紐和國際門戶樞紐,增強國家中心城市國際影響力和區域帶動力。以長江、嘉陵江為主軸,沿三大平行槽谷組團式發展,高標準建設兩江新區、西部(重慶)科學城等,重塑“兩江四岸”國際化山水都市風貌。

        成都。以建成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為統領,厚植高品質宜居優勢,提升國際國內高端要素運籌能力,構建支撐高質量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創新體系、城市治理體系,打造區域經濟中心、科技中心、世界文化名城和國際門戶樞紐,提升國家中心城市國際競爭力和區域輻射力。高水平建設天府新區、西部(成都)科學城等,形成“一山連兩翼”城市發展新格局。

        第二節 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

        把握要素流動和產業分工規律,圍繞重慶主城和成都培育現代化都市圈,帶動中心城市周邊市地和區縣加快發展。

        重慶都市圈。梯次推動重慶中心城區與渝西地區融合發展。暢通璧山、江津、長壽、南川聯系中心城區通道,率先實現同城化。強化涪陵對渝東北、渝東南帶動功能,支持永川建設現代制造業基地和西部職教基地,支持合川加快發展網絡安全產業、推動建成區域性公共服務中心,推進綦江、萬盛一體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渝黔綜合服務區和渝黔合作先行示范區,打造重慶中心城區輻射帶動周邊的戰略支點。推進重慶向西發展,提升榮昌、銅梁、大足、潼南特色化功能,建設與成都相向發展的橋頭堡。推動廣安全面融入重慶都市圈,打造川渝合作示范區。

        成都都市圈。充分發揮成都帶動作用和德陽、眉山、資陽比較優勢,加快生產力一體化布局,促進基礎設施同網、公共服務資源共享、政務事項通辦、開放門戶共建,創建成德眉資同城化綜合試驗區,建設經濟發達、生態優良、生活幸福的現代化都市圈。推動成都、德陽共建重大裝備制造基地,打造成德臨港經濟產業帶。加快天府新區成都片區和眉山片區融合發展,打造成眉高新技術產業帶。促進成都空港新城與資陽臨空經濟區協同發展,打造成資臨空經濟產業帶。推動成都東進,以促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為重點將成都東部建成與重慶聯動的重要支點。

        第三節 促進雙圈互動兩翼協同

        依托資源稟賦、人員往來、產業聯系等方面優勢,強化區域中心城市互動和毗鄰地區協同,優化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協同發展格局。

        推動重慶、成都都市圈相向發展。依托成渝北線、中線和南線綜合運輸通道,夯實成渝主軸發展基礎,強化重慶都市圈和成都都市圈互動。支持遂寧與潼南、資陽與大足等探索一體規劃、成本共擔、利益共享的建設模式。強化都市圈輻射作用,帶動成都平原一體化發展,把綿陽、樂山打造為成都平原區域中心城市,支持雅安建設綠色發展示范市,支持黔江建設渝東南區域中心城市。

        推動渝東北、川東北地區一體化發展。支持萬州建設渝東北區域中心城市,支持南充、達州建設川東北區域中心城市,發揮墊江、梁平、豐都、忠縣、云陽節點作用,帶動雙城經濟圈北翼發展。支持萬州、達州、開州共建川渝統籌發展示范區,加強規劃、政策、項目統籌,在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生態環保等領域探索建立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的利益共享機制。

        推動川南、渝西地區融合發展。支持宜賓、瀘州建設川南區域中心城市,推動內江、自貢同城化,帶動雙城經濟圈南翼跨越發展。支持自貢、瀘州、內江、宜賓、江津、永川、榮昌等共建川南渝西融合發展試驗區,探索建立重大政策協同、重點領域協作、市場主體聯動機制,協同建設承接產業轉移創新發展示范區,打造西部陸海新通道和長江經濟帶物流樞紐。

        輻射帶動川渝兩省市全域發展。強化雙城經濟圈對重慶市、四川省其他地區特色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的引領帶動,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引導秦巴山區、武陵山區、烏蒙山區、涉藏州縣、大小涼山等周邊欠發達地區人口向雙城經濟圈集中,強化生態環境保護,切實鞏固提升脫貧成果,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

        第四節 分類推進大中小城市和縣城發展

        分類指導、科學施策,推動公共資源在雙城經濟圈各級各類城市間合理配置,優化城市規模結構和功能布局。

        推動超大特大城市中心城區瘦身健體。統籌兼顧經濟、生態、安全、健康等多元需求,推動重慶和成都中心城區功能升級,合理控制規模,優化開發格局,推動城市發展由外延擴張式向內涵提升式轉變,防止城市“攤大餅”,積極破解“大城市病”,合理控制開發強度和人口密度。集聚創新要素,增強高端服務功能,率先形成以現代服務業為主體、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的產業結構。建設產城融合、職住平衡、生態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區新城,實現多中心、串聯式、組團化發展。

        加快提升大中城市產業水平和功能品質。主動承接超大特大城市產業轉移和功能疏解,夯實實體經濟發展基礎。立足特色資源和產業基礎,推動制造業差異化、規模化、集群化發展,因地制宜打造先進制造業基地、商貿物流中心和區域專業服務中心。優化大中城市管轄范圍和市轄區規模結構。支持三級醫院和新建高校、高校新建校區在大中城市布局,增加醫療、文化、體育資源供給。優化市政設施功能,改善人居環境,營造現代時尚的消費場景,提升城市生活品質。

        推進縣城城鎮化補短板強弱項。加快縣城城鎮化建設,推動農業轉移人口就地就近城鎮化。推動重慶市郊區和四川省縣城及縣級市城區公共服務設施、環境衛生基礎設施、市政公用設施、縣域經濟培育設施提級擴能,推動公共資源適當向縣城(郊區、縣級市城區)傾斜,補齊短板、補強弱項,提升縣域經濟發展能力。引導產業項目向資源環境承載力強、發展潛力大的縣城(郊區、縣級市城區)布局,培育壯大特色優勢產業。推動具備條件的縣有序改市。

        分類引導小城鎮發展。切實放權賦能,支持位于都市圈范圍內的重點鎮加強與周邊城市的規劃統籌、功能配套,分擔城市功能。通過規劃引導、市場運作,將具有特色資源、區位優勢的小城鎮培育成為專業特色鎮。引導一般小城鎮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增強服務農村、帶動周邊功能。

        第四章 合力建設現代基礎設施網絡

        以提升內聯外通水平為導向,強化門戶樞紐功能,加快完善傳統和新型基礎設施,構建互聯互通、管理協同、安全高效的基礎設施網絡。

        第一節 構建一體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打造國際航空門戶樞紐。高質量建成成都天府國際機場,打造國際航空樞紐,實施雙流國際機場擴能改造,實現天府國際機場與雙流國際機場“兩場一體”運營。推進重慶江北國際機場改擴建,規劃研究重慶新機場建設,提升重慶國際樞紐功能。布局建設樂山、閬中、遂寧、雅安等一批支線機場,研究廣安機場建設。織密國際航線網絡,提高與全球主要城市之間的通達性。推動兩省市機場集團交叉持股,強化城市群機場協同運營,合力打造世界級機場群。優化空域結構,提升空域資源配置使用效率。深化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加快通用航空發展。

        共建軌道上的雙城經濟圈。科學規劃干線鐵路、城際鐵路、都市圈市域(郊)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完善多層次軌道交通網絡體系。規劃建設川藏鐵路,適時推動引入成都樞紐的天府-朝陽湖鐵路項目實施。加快建設成都至西寧、重慶至昆明、成都至自貢至宜賓、重慶至黔江、鄭州至萬州鐵路襄陽至萬州段等鐵路項目,規劃建設重慶至萬州、成都至達州至萬州、重慶至西安、重慶至宜昌、成渝中線等鐵路項目,規劃研究重慶至貴陽鐵路,研究論證重慶至自貢至雅安鐵路,拓展出渝出川客運大通道。推進敘永至畢節等鐵路及鐵路專用線等貨運設施建設,逐步恢復滬漢蓉鐵路貨運功能,完善貨運通道布局。研究規劃重慶都市圈環線、成都外環、綿遂內等連接重慶中心城區、成都與周邊城市的城際鐵路和都市圈市域(郊)鐵路,優先利用鐵路資源開行城際、市域(郊)列車,基本建成中心城市間、中心城市與周邊城市(鎮)間1小時交通圈和通勤圈。有序推進重慶、成都城市軌道交通規劃建設。

        完善雙城經濟圈公路體系。暢通對外高速公路通道,強化主要城市間快速聯通,加快推進省際待貫通路段建設。提高既有路網通行能力,全面推動G318川藏公路升級改造,加快成渝、渝遂、渝瀘、渝鄰和成自瀘赤等國家高速公路繁忙路段擴能改造,加強干線公路與城市道路有效銜接。優化城際快速路網,疏通主要節點城市進出通道,增強公路對客貨運樞紐的集疏運服務能力,提升路網通達效率和安全水平。推動毗鄰地區互聯互通,建設重慶至合江至敘永、瀘州至永川、大足至內江、銅梁至安岳、南充至潼南、大竹至墊江、開江至梁平等高速公路。

        推動長江上游航運樞紐建設。健全以長江干線為主通道、重要支流為骨架的航道網絡,優化干支流水庫群聯合調度,研究優化長江上游分段通航標準,加快長江上游航道整治和梯級渠化,全面暢通岷江、嘉陵江、烏江、渠江等。推進利澤、白馬、犍為、龍溪口、風洞子等航電樞紐建設。加強港口分工協作,構建結構合理、功能完善的港口群,打造要素集聚、功能完善的港航服務體系。組建長江上游港口聯盟,加強與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合作,推進港口企業加強合資合作,促進區域港口碼頭管理運營一體化。

        提升客貨運輸服務水平。推動多層次軌道交通網絡運營管理銜接融合,研究建立一體化建設運營機制,推廣交通“一卡通”服務和二維碼“一碼暢行”,加快實現運營公交化。加強機場與軌道交通銜接,完善機場集疏運體系,探索空鐵聯程聯運新技術新模式。推進一體化綜合客運樞紐和銜接高效的綜合貨運樞紐建設,提升樞紐運營智能化水平。推進鐵路專用線進重要樞紐型港區、大型工礦企業和物流園區,加快發展鐵水、公鐵聯運和“一單制”聯運服務。支持高鐵快運、電商快遞班列、多式聯運班列發展。

        第二節 強化能源保障

        優化區域電力供給。穩步推進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水電基地開發,優先建設具有調節能力的水庫電站。統籌推進風光水多能互補能源基地建設,積極推廣分布式能源發展,研究開展氫能運營試點示范,建設優質清潔能源基地。優化川渝電力資源配置,完善川渝電網主網架結構,優化重慶都市圈500千伏目標網架。研究論證疆電入渝工程。推進白鶴灘水電站留存部分電量在川渝電網消納。培育發展電力現貨市場和川渝一體化電力輔助服務市場。

        統籌油氣資源開發。發揮長寧-威遠、涪陵國家級頁巖氣示范區引領作用,推動頁巖氣滾動開發,建設天然氣千億立方米產能基地,打造中國“氣大慶”。完善天然氣管網布局。優化完善成品油儲運設施,有序開展中航油西南戰略儲運基地、陜西入川渝成品油管道、沿江成品油管道等前期工作。發揮重慶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作用,形成具有影響力的價格基準。完善頁巖氣開發利益共享機制,有序放開油氣勘探開發市場,加大安岳等地天然氣勘探開發力度。

        第三節 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

        研究推進跨區域重大蓄水、提水、調水工程建設,增強跨區域水資源調配能力,推動形成多源互補、引排得當的水網體系。推動大型水庫及引水供水重點工程建設。有序推進引大濟岷、涪江右岸、向家壩灌區二期、長征渠、渝南及重慶中部水資源配置、沱江團結等引水供水重大工程的研究論證。加強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現代化改造。加強飲用水水源地和備用水源建設,推進人口分散區域重點小型標準化供水設施建設,保障區域供水安全。推進防洪減災設施建設,加強主要江河和中小河流防洪治理,實施防洪控制性水庫聯合調度。系統推進城市堤防、排水管渠、排澇除險、蓄水空間等設施建設,有效治理城市內澇問題。構建智慧水利平臺,健全水資源監控體系,推進水利資源共享、調配、監管一體化。

        第五章 協同建設現代產業體系

        以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鏈重塑為契機,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強化機制創新,優化、穩定、提升產業鏈供應鏈,加快構建高效分工、錯位發展、有序競爭、相互融合的現代產業體系。

        第一節 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整合提升優勢產業,加快補齊關鍵短板,增強全產業鏈優勢,形成特色鮮明、相對完整、安全可靠的區域產業鏈供應鏈體系。提升重慶、成都產業創新發展能力,打造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雙引擎,推動都市圈外圍地區加快發展電子信息、汽車等產業,形成研發在中心、制造在周邊、鏈式配套、梯度布局的都市圈產業分工體系。強化雙城經濟圈北翼地區先進材料、汽摩配件等產業協作,南翼地區聯動集聚食品飲料、裝備制造、能源化工、節能環保等產業。

        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以智能網聯和新能源為主攻方向,共建高水平汽車產業研發生產制造基地。聚焦航空航天、軌道交通、能源裝備、工業機器人、儀器儀表、數控機床、摩托車等領域,培育世界級裝備制造產業集群。整合白酒主產區優質資源,壯大健康食品、精品服飾、特色輕工等產業,培育特色消費品產業集群。深入推進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工程,前瞻布局一批先導產業,壯大先進材料產業,協同發展生物醫藥、醫療器械、現代中藥產業,共建西部大健康產業基地。

        大力承接產業轉移。發揮要素成本、市場和通道優勢,以更大力度、更高標準承接東部地區和境外產業鏈整體轉移、關聯產業協同轉移,補齊建強產業鏈。積極發揮產業轉移項目庫作用,建立跨區域承接產業轉移協調機制,完善信息對接、權益分享、稅收分成等政策體系。布局產業轉移集中承接地,繼續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支持國家級新區、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重點園區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不斷提升承接產業能力。研究以市場化方式設立區域產業協同發展投資基金,支持先導型、牽引性重大產業項目落地。

        整合優化重大產業平臺。發揮重慶兩江新區、四川天府新區旗艦作用,加快重慶經濟技術開發區、海峽兩岸產業合作區、成都國際鐵路港經濟開發區及其他國家級、省級開發區建設,推動成都天府臨空經濟區建設。鼓勵涪陵、綦江、合川、資陽、遂寧、宜賓等創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打造一批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推動建設廣安-渝北等一批跨省市毗鄰地區產業合作園區。支持自貢等老工業城市轉型升級,建設新時代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示范城市。創新“一區多園”、“飛地經濟”等建園方式,推動各類開發區和產業集聚區政策疊加、服務體系共建。

        第二節 大力發展數字經濟

        布局完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加快5G網絡建設,推進千兆光纖接入網絡廣泛覆蓋,加快推進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聯網部署,推動國家級互聯網骨干直聯點寬帶擴容。統籌布局大型云計算和邊緣計算數據中心。完善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國家頂級節點功能,加快建設二級節點。積極發展物聯網,建設全面覆蓋、泛在互聯的城市智能感知網絡。開展新一代移動通信網絡試驗驗證,實施車聯網試點示范建設工程。加快提升傳統基礎設施智能化水平。

        合力打造數字產業新高地。聚焦集成電路、新型顯示、智能終端等領域,打造“云聯數算用”要素集群和“芯屏器核網”全產業鏈,培育超高清視頻、人工智能、區塊鏈、數字文創等創新應用,聯手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推動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促進軟件、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快重點領域數字化發展,引領產業轉型升級。圍繞產業發展需要,推動共建成渝工業互聯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區域協同公共服務平臺和服務體系,構建全國領先的“5G+工業互聯網”生態。支持聯合建設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和國家數字服務出口基地,建設“智造重鎮”和“智慧名城”。

        積極拓展數字化應用。探索建立統一標準、開放互通的公共應用平臺,推動雙城經濟圈政務數據資源共享共用,推動地級以上城市全面建立數字化管理平臺。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建筑樓宇等的數字化管理,穩步推進“數字+”與城市運營管理各領域深度融合。完善大數據輔助科學決策機制,加快提高治理數字化水平。適應數字技術全面融入社會交往和日常生活新趨勢,促進公共服務、社會運行和治理方式創新,構筑全民暢享的數字生活。

        全面提升數字安全水平。加強通信網絡、重要信息系統和數據資源保護,增強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防護能力。深化網絡安全等級保護制度和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制度。完善重慶和成都重要數據災備中心功能,建設聯合異地災備數據基地。建設網絡安全產業基地,支持開展法定數字貨幣研究及移動支付創新應用。

        第三節 培育發展現代服務業

        推動先進制造業和服務業融合發展。引導制造企業延伸服務鏈條、發展服務環節,推動生產服務型企業創新服務供給,提升制造業服務化水平和全產業鏈價值。在研發設計、科技服務、商務咨詢、人力資源服務等領域,聯合打造一批服務品牌。依托優勢企業培育發展工業設計中心,支持食品藥品檢測基地、重慶工業設計產業城等建設。支持在成渝地區建設國家檢驗檢測高技術服務業集聚區。支持川渝毗鄰地區建立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鼓勵重慶、成都等開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試點。

        提升商貿物流發展水平。強化重慶、成都國家物流樞紐功能,合力建設國際貨運中心。支持萬州、涪陵、長壽、遂寧、達州、瀘州、自貢等打造區域性物流中心。支持全貨運航空公司在成渝地區設立基地,加快完善多式聯運國際物流服務網絡,打造多元化、國際化、高水平物流產業體系,培育發展龍頭企業。圍繞優勢產業和主導產品,差異化建設一批內外貿相結合的專業市場。扎實推進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建設。大力發展數字商務,探索建立反向定制(C2M)產業基地。強化會展經濟對商貿物流的帶動作用,聯合打造一批專業會展品牌。

        共建西部金融中心。支持重慶開展區域性股權市場制度和業務創新。支持開展共建“一帶一路”金融服務。開展本外幣合一賬戶試點。支持跨境人民幣業務創新,探索開展跨國企業集團本外幣合一跨境資金池等試點業務,支持在自由貿易試驗區設立人民幣海外投貸基金。支持開展合格境內投資企業(QDIE)和合格境內有限合伙人(QDLP)試點。積極支持區域金融改革創新,開展綠色金融、金融科技等創新試點,在成都建設基于區塊鏈技術的知識產權融資服務平臺。推進金融市場和監管區域一體化,推動在擔保、不良資產處置、創業投資和私募股權投資等領域跨區域合作。支持設立市場化征信機構,研發適合西部地區的征信產品,支持中外信用評級機構在成渝地區設立實體機構,推動信用融資產品和服務創新。設立破產法庭,健全金融審判體系。

        第四節 建設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

        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支持川渝平壩和淺丘地區建設國家優質糧油保障基地,打造國家重要的生豬生產基地、渝遂綿優質蔬菜生產帶、優質道地中藥材產業帶、長江上游柑橘產業帶和安岳、潼南檸檬產區。推進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打造全球泡(榨)菜出口基地、川菜產業和竹產業基地。發展都市農業,高質量打造成渝都市現代高效特色農業示范區。

        強化農業科技支撐。共建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支持建設西南特色作物種質資源庫、西部農業人工智能技術創新中心、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等。推動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利用,建設區域性畜禽基因庫、畜牧科技城、國家級重慶(榮昌)生豬大數據中心。

        大力拓展農產品市場。積極開展有機產品認證,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做強地理標志農產品,推廣巴味渝珍、天府龍芽等特色品牌,打造川菜渝味等區域公用品牌。強化農產品分揀、加工、包裝、預冷等一體化集配設施建設,大力建設自貢等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大力發展農村電商,建設一批重點網貨生產基地和產地直播基地。建設國際農產品加工產業園。

        第六章 共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堅定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瞄準突破共性關鍵技術尤其是“卡脖子”技術,強化戰略科技力量,深化新一輪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增強協同創新發展能力,增進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等創新合作,合力打造科技創新高地,為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提供科技支撐。

        第一節 建設成渝綜合性科學中心

        聚焦核能、航空航天、智能制造和電子信息等領域的戰略性產品開發,在四川天府新區、重慶高新區集中布局建設若干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一批科教基礎設施,引導地方、科研機構和企業建設系列交叉研究平臺和科技創新基地,打造學科內涵關聯、空間分布集聚的原始創新集群。發揮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的引領作用,吸引高水平大學、科研機構和創新型企業入駐,強化開放共享,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有效支撐成渝全域高水平創新活動。

        第二節 優化創新空間布局

        統籌天府國際生物城、未來科技城和成都高新區等資源,建設西部(成都)科學城。瞄準新興產業設立開放式、國際化高端研發機構,建設重慶兩江協同創新區。依托重慶大學城、重慶高新區等,夯實智能產業、生物醫學發展基礎,建設西部(重慶)科學城。高水平建設中國(綿陽)科技城,鼓勵大院大所發展孵化器、產業園。以“一城多園”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學城。推動中國科學院等在雙城經濟圈布局科研平臺。

        第三節 提升協同創新能力

        強化創新鏈產業鏈協同。堅持企業主體、市場導向,健全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產業創新高地。鼓勵有條件的企業組建面向行業共性基礎技術、前沿引領技術開發的研究院,支持創新型領軍企業聯合行業上下游組建創新聯合體。支持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共建聯合實驗室或新型研究機構,共同承擔科技項目、共享科技成果。建設一批產業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創新平臺和綜合性檢驗檢測平臺。

        推動區域協同創新。實施成渝科技創新合作計劃,聯合開展技術攻關,參與實施高分衛星、載人航天、大型飛機、長江上游生態環境修復等國家重大科技任務,積極申報航空發動機、網絡空間安全等科技創新重大項目。鼓勵共用科技創新平臺和大型科研儀器設備,共建創業孵化、科技金融、成果轉化平臺,打造成渝地區一體化技術交易市場。完善區域知識產權快速協同保護機制,支持設立知識產權法庭。鼓勵區域內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共同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

        第四節 營造鼓勵創新的政策環境

        大力吸引創新人才。實施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引進和培養高水平創新人才隊伍,鼓勵科技人才在區域內自主流動、擇業創業。支持在人才評價、外籍人才引進等政策創新方面先行先試。鼓勵成渝地區大學面向全球招生,引進優秀博士后和青年學者。支持引進國內外頂尖高校和科研機構在成渝地區合作建設研究院和研發中心,設立長期、靈活、有吸引力的科研崗位。

        深化科技創新體制改革。深入推進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改革試點,探索高校和科研院所職務科技成果國有資產管理新模式。深化政府部門和科研單位項目資金管理制度改革,允許科研資金跨省市使用。探索建立兩省市改革舉措和支持政策異地同享機制。

        健全創新激勵政策體系。加大對引進高水平研發機構和先進科技成果的支持力度。綜合運用財政、金融等政策手段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力度,引導創業投資機構投資早中期、初創期科技型企業,依法運用技術、能耗、環保等方面的標準促進企業技術改造和新技術應用。支持通過股權與債權相結合等方式,為企業創新活動提供融資服務。支持符合條件的創新型企業上市融資。

        第七章 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國際消費目的地

        以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市場新需求,堅持高端化與大眾化并重、快節奏與慢生活兼具,激發市場消費活力,不斷增強巴蜀消費知名度、美譽度、影響力。

        第一節 營造高品質消費空間

        打造城市消費品牌。支持重慶、成都塑造城市特色消費品牌,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推動涪陵、合川、樂山、雅安、南充等發展人文休閑、度假康養,打造成渝“后花園”。發揮宜賓、瀘州白酒品牌優勢。推動萬州、江津、銅梁、自貢、內江等圍繞特色美食、傳統工藝產品、民俗節慶、自然遺跡等,建設特色消費聚集區。改造提升商業街區,集聚高端消費資源,打造世界知名商圈。建設一批人文氣息濃厚的特色商業名鎮。

        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充分挖掘文化旅游資源,以文促旅、以旅彰文,講好巴蜀故事,打造國際范、中國味、巴蜀韻的世界級休閑旅游勝地。打造貫通四川、重慶的文化遺產探秘、自然生態體驗、紅色文化體驗等一批精品旅游線路,擴大長江三峽、九寨溝、武隆喀斯特、都江堰-青城山、峨眉山-樂山大佛、三星堆-金沙、三國文化、大足石刻、自貢彩燈等國際旅游品牌影響力。規劃建設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重慶段、四川段)。打造綿竹熊貓谷和玫瑰谷,探索川西林盤、巴渝村寨保護性開發,依托特色自然風光、民俗風情、農事活動等,發展巴蜀鄉村旅游。推動黔江與周邊區縣文旅融合發展,建設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

        第二節 構建多元融合的消費業態

        推動消費供給升級。促進經典川菜、重慶火鍋、蓋碗茶等餐飲產品品牌化,創建美食地標。推動傳統文化和全新科技元素融入創意設計產業,提升傳媒影視、動漫游戲、音樂演藝等產業發展水平,支持舉辦有國際影響力的時裝周、電影節、藝術節等文化展演活動。發展水上運動、山地戶外運動、汽車摩托車運動、航空運動等,布局建設自駕游營地和野外露營地,發展鄉村民宿,推出溫泉、游輪、徒步、自駕等一批特色化、品質化旅游產品,大力發展“旅游+”產品。提升健康、養老、托育、家政服務等市場化供給質量,壯大社會服務消費。

        發展消費新場景。引導網絡直播、短視頻等新消費形態健康發展,促進直播電商、社交電商等線上新模式新業態發展,推動教育、醫療等服務線上線下交互融合。鼓勵發展智慧門店、自助終端、智能機器人等“無接觸”零售。發展更多參與式、體驗式消費模式和業態。發展假日經濟,豐富夜市、夜展、夜秀、夜游等夜間經濟產品,建設一批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擦亮“兩江游”、“街巷游”等夜間經濟名片,展現國際時尚范、巴蜀慢生活。

        第三節 塑造安全友好的消費環境

        完善消費促進政策。規范發展消費金融,在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前提下穩妥開發適應新消費趨勢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拓展移動支付使用范圍,提升境外人員在境內使用移動支付便利化水平。研究將閑置廠房、辦公用房等改為商業用途的支持政策。支持符合條件的地區建設市內免稅店、口岸免稅店、離境提貨點。優化離境退稅服務,促進國際消費便利化。

        健全消費者權益保障制度。推動服務標準化建設,發布行業優質企業名錄,鼓勵企業開展消費體驗評價并公開評價結果。對涉及安全、健康、環保等方面的產品依法實施強制性產品認證(CCC認證),建設針對食品、藥品等重點產品的溯源公共服務平臺,推動溯源信息資源穩妥有序向社會開放。加強重點領域廣告監管。鼓勵線下實體店自主承諾無理由退貨,探索建立特色旅游商品無理由退貨制度。健全消費領域信用監管體系,加強信用信息采集,開展消費投訴信息公示,強化社會監督。完善消費環節經營者首問責任制和賠償先付制度。

        第八章 共筑長江上游生態屏障

        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深入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全面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建立健全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格局。

        第一節 推動生態共建共保

        共建生態網絡。構建以長江、嘉陵江、烏江、岷江、沱江、涪江為主體,其他支流、湖泊、水庫、渠系為支撐的綠色生態廊道。依托龍門山、華鎣山、大巴山、明月山等,實施森林生態系統休養生息和礦區恢復治理,共筑綠色生態屏障。加大對重點流域、三峽庫區“共抓大保護”項目支持力度,實施“兩岸青山·千里林帶”等生態治理工程。推動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加強珍稀瀕危動植物保護。加快各類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強化重要生態空間保護。打造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強化周邊地區生態系統保護和治理,加強三峽庫區小流域和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實施三峽庫區消落帶治理和巖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

        共抓生態管控。統籌建立并實施雙城經濟圈及其周邊地區“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制度。加強流域水資源統一管理和聯合調度。建立跨流域跨區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加大國家和省級生態保護補償資金對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建設支持力度。嚴格執行生態損害賠償制度。試點推進生態敏感區生態搬遷。落實好長江十年禁漁,實施長江上游流域重點水域全面禁捕,嚴厲打擊非法捕撈,建立禁捕長效機制。依法聯合查處交界區域破壞生態環境的違法行為。

        第二節 加強污染跨界協同治理

        統一環保標準。制定統一的環保標準編制技術規范,聯合開展現行環保標準差異分析評估,有序制定修訂統一的大氣、水、土壤以及危險廢物、噪聲等領域環保標準。堅持一張負面清單管川渝兩地,嚴格執行長江經濟帶發展負面清單管理制度體系,建立健全生態環境硬約束機制。開展跨區域聯合環境執法,統一管控對象的界定標準和管控尺度,共同預防和處置突發環境事件。完善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制度。

        推進跨界水體環境治理。完善跨省市水體監測網絡,建立上下游水質信息共享和異常響應機制。開展聯合巡河,加強工業污染、畜禽養殖、入河排污口、環境風險隱患點等協同管理。加強三峽庫區入庫水污染聯合防治,加快長江入河排污口整改提升,統籌規劃建設港口船舶污染物接收、轉運及處置設施,推進水域“清漂”聯動。推動毗鄰地區污水處理設施共建共享。支持在長江、嘉陵江一級支流開展水環境治理試點示范,深化沱江、龍溪河、岷江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與可持續發展試點。完善飲用水水源地風險聯合防控體系。

        深化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建設跨省市空氣質量信息交換平臺,發揮西南區域空氣質量預測預報中心作用,實施聯合預報預警。建立重污染天氣共同應對機制,推進應急響應一體聯動。探索實施細顆粒物(PM2.5)和臭氧(O3)污染連片整治。實施“散亂污”企業清理整治,依法淘汰落后產能,加快淘汰老舊車輛,加強油品質量聯合監督。創建清潔能源高質量發展示范區,提高清潔能源消費比例。

        加強土壤污染及固廢危廢協同治理。以沿江工業園區、礦山、受污染耕地、污染地塊為重點開展修復與治理。推動固體廢物區域轉移合作,建立健全固體廢物信息化監管體系。統籌規劃建設工業固體廢物資源回收基地和危險廢物資源處置中心,加強尾礦庫污染治理,推進毗鄰地區處置設施共建共享。依法嚴厲打擊危險廢物非法跨界轉移、傾倒等違法行為。推動地級以上城市醫療廢物集中處置設施全覆蓋,縣級以上城市及縣城醫療廢物全收集、全處理,并逐步覆蓋到建制鎮。協同開展“無廢城市”建設。(未完待續)

        (注:PM2.5為PM右下角加2.5,O3為O右下角加3)



        責任編輯:楊雪嬌

        新聞總署國登2012-F00075847號· 知識產權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連續出版物刊號 川KXO1-093 · 互聯網信息服務許可證 川B2-20191090 ·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川網文【2019】5415-440號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許可證 川字第00217號

        出版物許可證 新出發字第510105010299號 · 川文旅審函【2019】886號 · 川新廣審批準字【2017】335號 · 川法學文研批字【2015】012號 · 川法文批字【2019】009號 · 川新廣批函字【2016】30號

        國家商標局受理第23862702號 · 網絡安全資格認證第23955號 · 省法治文化研究會融媒體中心負責技術、維護和管理

        蜀ICP備18021130號-2 川公網安備 51010402001487號

        本網站(非新聞類)刊發信息不代表主辦單位和本網之觀點,如有異議請聯系本網刪改·法律顧問:省法治文化研究會專家委(何艷律師)

        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會 四 川 法 制 網版權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cszw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電腦版 | 移動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台县| 社会| 南澳县| 遵化市| 石屏县| 新干县| 兴海县| 肇东市| 和田市| 林甸县| 鹤壁市| 井研县| 时尚| 宁河县| 阳原县| 阿尔山市| 庆安县| 广宁县| 托里县| 灵武市| 青海省| 喜德县| 江北区| 上犹县| 怀仁县| 云南省| 金乡县| 磴口县| 丹棱县| 长岭县| 改则县| 射阳县| 城固县| 武义县| 永胜县| 双江| 吉林市| 昌邑市| 娄底市| 镇康县| 遵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