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來村位于馬邊彝族自治縣西北部,轄6個村民小組,共507戶1991人。在實現村退出、戶脫貧后,率先推進法治鄉村建設,探索出一條以鄉村治理促鄉村振興的新路徑。先后榮獲“2018年國家一村一品(茶葉)示范村”“2021年度四川省先進基層黨支部”“2021年度省級(5A)先進村黨組織”等榮譽稱號。
打造法治教育基地
以法治社會建設為抓手,以人人知法守法、護航青少年健康成長為目標,通過精準謀劃、整合資源、健全機制、融合展示等舉措,打造了集“教、學、用”為一體的法治教育基地。
精準謀劃,多面取經“議基地”。緊盯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呈上升趨勢,且逐漸表現出低齡化、團伙化、成人化等新的犯罪特點,直擊學校法治教育工作針對性、實效性不強,實踐和案例教學引導不足等痛點難點,邀請法學專家、法學教師等到村進行指導和交流,廣泛吸納意見建議,明確以互動式、沉浸式、體驗式的特色法治教育為理念,破解傳統法治課堂對未成年人吸引力不強的“弊病”,讓基地建設有方向、有創新。
整合資源,多向發力“建基地”。以基地建設作為推進法治教育普及的重要抓手和生動實踐,明確以“法潤青禾、綻放未來”為主題,按照主動作為、自行加壓、積極籌措的方式,將基地建設為一個“法治輻射中心”,充分展現法治護航鄉村振興的成效。
健全機制,多方聯動“管基地”。制定《福來村法治教育實踐基地管理辦法》,成立基地管理工作隊伍,辦公室設在福來村村委會,負責基地設備維護、講解接待等日常工作,有效確保基地有人管、資源不閑置。建立實踐基地運營機制,按照“應開放盡開放”和“免費參觀”的原則,發揮出最大的宣傳作用。
融合展示,多級共享“用基地”。以“立足福來、面向全縣、輻射全省”為定位,采取展示、沉浸式體驗、互動式學習的方式,將法治教育、傳統文化教育、警示教育、少數民族文化、鄉村振興戰略融為一體,全面增強法治教育實踐性,為參觀者提供沉浸式、體驗式、一站式法治教育學習。
法治助推鄉村振興
加強鄉村法治隊伍建設。采取會議、專題培訓等方式,加強對村“兩委”成員、村民代表等重點對象的業務政策和法律法規培訓,培養了一批有文化、群眾威信高的普法骨干和鄉村“法律明白人”隊伍。組建了由當地德高望重、人緣關系好、善于做群眾工作、樂于參與基層治理的少數民族調解志愿者隊伍,積極引導參與調解民族地區鄉村矛盾糾紛事務。目前,全村共有8名在冊“法律明白人”,鄉村法治隊伍日益壯大。
以法治引導鄉村自治。堅持用法治思維引領鄉村治理,嚴格依照法律法規和村規民約規范鎮村干部群眾的行為,讓依法決策、依法辦事成為習慣和自覺。全面推行村級重大事項決策“四議兩公開”制度,積極協助開展“院壩協商會”,組織村民就村公共事務、重大民生問題開展民主協商,引導依法開展村級組織換屆選舉,依法公開黨務、村務、財務。
發揮村法律顧問作用。全面落實“一村一法律顧問”制度,配備村法律顧問。2023年以來,法律顧問集中開展法治宣傳活動2場,常態化利用微信群開展法治宣傳,為基層經濟組織依法管理村級經濟、社會事務提供意見建議4條,參與基層矛盾糾紛調解3起。村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接待群眾來訪和法律咨詢服務32人次,人民調解案件2宗、引導法律援助1件。
著力營造良好法治氛圍。用好法治宣傳陣地,依托“農民夜校”“村村響”“福來報”“策馬揚邊”平臺等宣傳憲法、民法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傳統道德教育,強化法律在解決農村事務時的權威地位。組織開展“積分超市”“文明家庭”等評議活動,用身邊事引導身邊人,進一步拓展和構建鄉村文明新風時代內涵。村干部利用微信公眾號、工作微信群推送相關信息近1000條。通過農民夜校、夜學講堂等平臺,打造鄉村“普法講堂”,受教育群眾達300多人次,
法治護航鄉村旅游。將法治建設作為鄉村振興的助燃劑,依托村落風貌、彝家文化資源,通過發展民宿文旅產業,新增近百個就業崗位,讓村民變成高端民宿“管家員”和“導游”,實現了“打工不出村,致富在家門”的目標。昔日貧窮落后的偏遠山鄉,如今變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和諧村。法治之花在彝家山村綻放,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麗鄉村畫卷,正在徐徐鋪開。
2022年,福來村榮獲第九批“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和第一批“省級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等榮譽。通過示范創建活動,村民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意識不斷增強,農村法治化管理水平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