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快推進《東風堰世界灌溉工程遺產保護條例》立法進度,3月18日至23日,市人大常委會黨組副書記、副主任羅新禮率調研組赴江蘇興化、泰州、湖州、寧夏銀川等地開展世界灌溉工程遺產保護立法調研。市人大常委會相關副秘書長、市人大常委會教科文衛工委、市水務局、市司法局及夾江縣人大常委會、縣政府、縣水務局、東風堰保護服務中心相關負責同志參加調研。
調研組一行實地查看了興化剁田、太湖溇港、寧夏引黃古灌區等世界灌溉工程遺產保護和利用情況。在召開的調研座談會上,重點圍繞世界灌溉工程遺產保護立法,聽取各地立法意見和建議,學習借鑒先進經驗,研究分析新形勢下開展世界灌溉工程遺產保護立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針對立法思路、基本框架和制度設計等方面,進行深度溝通交流。
調研組一行對各地在世界灌溉工程遺產保護治理方面取得的成效給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調研組表示這次考察學習收獲很大,通過相互學習借鑒加深了了解、開闊了工作思路,為東風堰世界灌溉工程遺產保護立法構建條例框架、增加制度設計的科學性、合理性及條文的針對性、可操作性提供了寶貴經驗,更好推動東風堰世界灌溉工程遺產保護立法起草工作。
知識點
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是國際灌溉排水委員會主持評選的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東風堰,是位于四川省樂山市夾江縣境內的一處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據資料記載,東風堰始建于清康熙元年(1662年),當時叫毗盧堰,距今已有360余年。幾百年來,東風堰為夾江縣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縣城人居環境改善、旅游景區人文共融做出了積極貢獻,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環境效益明顯。
大事記/樂山東風堰 1662年,在青衣江左岸龍吼灘處筑堰引水,取名毗盧堰 1900年,堰首上移一公里至龍腦沱附近,并更名為龍頭堰 1930年,將渠首上移到石骨坡,更名為石骨坡堰,民間稱之為胡公堰 1950年,將堰名重新命名為龍頭堰 1967年將龍頭堰更名為東風堰 1975年,將堰首上移到五里渡 2008年,五里渡堰首附近的千佛巖水電站建成蓄水,堰首進入電站庫區取水 2014年,東風堰成功入選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 2017年,東風堰獲評水利部首批“水工程與水文化有機融合”10個典型案例之一 2018年,農歷二月二“龍抬頭”舉辦首屆東風堰放水節 2019年,被水利部、共青團中央、中國科協評為第三批國家水情教育基地 2020年,成立四川“大灌區”文旅發展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