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一些節日顯得陌生
比如嘉陵蠐蟆節
如同字典里的生僻字
需要仔細查閱
才能弄清源頭和秘密
應該讓時間向后倒退
讓一條河倒流
退回到三百多年前
明末清初的一段時光
在四川北部
南充西充河流域一帶
戰亂在不斷發生
瘟疫在流行
我看見一群幼小的孩子
從深夜咳嗽到天明
一群惶惶不安的村民
站在門口眺望
等待一位高人緩緩而來
給他們指點迷津
說出蠐蟆瘟的致病原因
為什么不把瘟神送走
為什么不送來福祉
追問的盡頭
催生出集體的意志和決心
人們從墻角取出篾刀
從村頭砍下一根竹子
找來黃泥和蠟燭
還有彩色紙
制作出一盞蠐蟆燈
更多的十盞蠐蟆燈
像一批引人注目的玩具
或鄉間的風景
等著在儀式上登臺亮相
把吉日選在正月十四
當黃昏降臨
人們紛紛奔向竹林
搖動又高又直那根嫩竹
當夜色覆蓋整個村莊
人們吹響嗩吶敲響鑼鼓
集體抬著彩龍
揮舞自家點亮的蠐蟆燈
在歡樂中走向河岸
把蠐蟆燈放入河中
讓河水把它們帶走
把禍害人間的瘟神帶走
就這樣把時間定格
定格在每年正月十四
定格成傳統節日
讓它延續至今
當人們再次揮舞蠐蟆燈
祈盼平安健康
期盼富裕幸福吉祥
我看見內心的樸素與善良
作為南充民俗文化“特產”
儼然成為川東北人民
歷史的“活”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