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高
一
在這之前,誰都不會想到這個曾經“鞭長莫及的地方”,如今從重慶主城出發,開車只需兩小時、坐動車一小時即可抵達。
山,還是那座山,她叫七曜山,山巒起伏,峰回路轉,雄渾厚重,景象萬千。春天郁郁蔥蔥、夏天鳥語花香、秋天層林盡染、冬天白雪皚皚。
河,還是那條河,她叫龍河。她從茫茫七曜山和武陵山的云霧峽谷中淌出,哺育了世世代代的土家兒女,滋養了一方水土,浸染了一脈文化,練就成一種精神。
歌,還是那首歌,她叫《太陽出來喜洋洋》。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經典民歌,百唱不厭,百聽不煩。因為她唱出了土家人的勤勞善良和熱愛生活的真摯情懷。
望著綿延起伏的群山,我想到了大山人艱苦創業的歷史,看到了具有大山一樣性格的大山人的希望。望著奔騰不息的龍河水,我想到了母親般的胸懷,看到了一幅丹青般的歷史畫卷。哼著那個“啰兒調”,我想到了大地的厚重,看到了世世代代土家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五谷豐登”。
這,就是石柱。
二
今年四月,我再次懷著亢奮的心情在一片煙雨中回到了這片神奇的熱土。石柱原名石砫,建縣始于唐武德二年(公元619 年), 初名南賓。《舊唐書》記:“唐武德二年分浦州(今萬州)之武寧置南賓縣”。《明史.四川土司》《大清一統志》記載:石砫,以石潼關、砫蒲關二名之首字而得名。1984年11月,國務院給恢復了土家族成份,建立了中國第四個純粹的“土家族自治縣”, 五十來萬人口,土家族占百分之七十二。石柱是明末巾幗英雄秦良玉生活和戰斗的地方,賀龍元帥也曾率兵轉戰在這里的山山水水,涌現出過像愛民模范陳太江、一等戰斗功臣王順蛟,見義勇為英雄岑維華等眾多的仁人志士。
從前這里流傳一首順口溜:“兩山夾一槽,有女莫嫁石柱郎;兔子不拉屎,只見大山不見糧”。便是過去石柱歷史的真實寫照。現如今,橫亙在兩山之間穿境而過的滬蓉鐵路、橫跨縣境四條高速公路、橫空出世飛架龍河上的石柱大橋,刺破青天巍然屹立的革命烈士紀念碑,寬闊筆直的都督大道,以及綠化景點玉帶河、禮堂壩、民族文化村和人流如潮的街心花園、五一橋、太保祠、良玉廣場、旗山風情園,在蕭蕭細雨中恍如夢景。
石柱的變遷,顯示了大山的無窮潛能與雄渾的豪情。
石柱仍在負重爬坡。但畢竟與外面的世界是越來越近了。
三
“漢室將軍甲弟,明朝都督人家。”每次來到萬壽山,我都會孩童般地激動起來,是那種真誠得近乎無邪的激動。
從縣城驅車往東北方向前行,約莫十來分鐘,便來到三河鎮。站在青磚黑瓦蜿蜒如蛇行的蠶溪村舉頭往上望,在巍峨的萬壽山上,兩邊是翠峰重疊,花木蔥蘢。中間是深谷陡壁,溪水自緩坡淌下,穿梭于亂石之間,潺潺的溪流猶如悠揚動聽的琴聲,尤其是在冬去春來萬物復蘇,峽底的冰層與溪流產生共鳴,更加鏗鏘悅耳。
在這方圓近幾十平方公里的萬壽山上,有兩座巨石,滿是神話與傳說、典故與歌謠。北面的石柱高約30多丈,上有古松垂懸,遠遠望去,峰頂似側面人頭,凸鼻子凹眼睛,高冠微髯,巍武雄壯,沉毅挺拔,威嚴雄壯,人們便稱為 “男石柱”。南面的石柱在山中段,高約20丈,背山面水,依巖而立,頭上叢生青絲般草木,亭亭玉立,婀娜嫵媚,猶如少女的秀發,在風雨中似瀑布飛流直下,右胸突起,左胸平坦且顯凹狀。這便是“女石柱”。男女石柱有鼻子有眼睛有滄桑血性的肥厚嘴唇,有髯髯飄拂于風中雨中雪中陽光中的胡須和飛鳥啁啾花樹忸怩的蔥蔥齊身的秀發。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在萬壽山腳下有一條河,叫龍河,兩岸各住著一戶人家,一家姓杜,父女二人相依為命,女兒叫小芳,以擺渡為生。另一家姓王,母子二人,母親雙目失明,靠兒子打柴狩獵過日子,于是人們就叫他王打柴。由于王打柴每天要來回過兩趟擺渡,久而久之,王打柴的勤勞、憨厚、孝順和健康的體魄,打動了豆蔻年華的妙齡女子小花姑娘的心扉。小花那賢慧、聰題、俊俏和擺渡時的一招一勢,也深深地激起了王打柴的愛戀之情。日久生情,倆人私定終身,并商定于農歷六月十九日完婚。不料,當地一姓黃的財主貪慕小花的美貌,欲強娶小花當姨太。王打柴和小花竭力反抗,遭來黃財主幾十個家丁,殺害了王打柴和小花的家人。在走投無路之下,王打柴和小花一起祈求山神將他們化為巨石,長相廝守。山神被他們忠貞的愛情所感動,成全了他們。那天,雷雨大作,突然兩股青煙升上半空中,化為兩蹲石柱。為了不讓黃財主再禍害他人,小花為了報仇雪恨,憤然地忍痛撕下自己左邊的乳房化為頑右砸向財主和家丁,所以,她留下了左胸凹陷的殘疾。現在還能在大河壩那里看到一蹲巨石,讓河水在那里拐了一個很大的彎彎,使其連接了對岸。
從此,王打柴和小花化為巨石在萬壽山上而立,守望相助,不離不棄。他們堅貞不渝的愛情,成為一段美麗而悲壯的傳說。往事如煙,這里曾有過的草木如火、石頭過刀、燒殺淫掠,給大山人造成慘絕人寰的災難。每當踏上這片土地,分明感覺出一種吶喊,一種質詢——哪塊石頭沒沾染過血痕?哪條溪流沒飄浮過血花?哪個野墻荒坡沒飄傳過令敵喪膽的歌?萬歷年間,在大明江山鬧得快要破碎的時候,早在少年時期就立志要“執干戈以衛社援”的良玉姑娘毅然卸卻釵裙,身披甲胄,開始了維護多民族國家團結和統一,反抗侵略和壓迫的戎馬生涯。她文武雙全,膽略過人,屢建奇功,祟禎皇帝在平臺親自設宴召見了她。后來,郭沫若老先生為此寫下了“蜀中巾幗富英雄,石柱猶存良玉蹤”的著名詩句。在寨上,至今還保存著眾多的古跡景點,練兵場、哨卡、通道、梳妝臺、懸梯……猶如珍珠漫撒在萬壽山上。每當我登上它的峰巔,就感到自己似乎遠離喧囂的塵世,來到了宇宙的中心。這里的一切沒有受到世間絲毫的污染,一切都是那樣的純潔、清新和和諧,讓人頓感宇宙天地之壯美。
長風浩蕩,天日昭昭,生命的痕跡便如或深或淺或柔靜或粗獷的龍河綿綿無期地刻進男女倆人滄桑的臉龐,至今仍使人感受著生命的鮮活和倔強,愛情的忠貞與相思,以及那面對窮兇極惡的狂徒而不屈不撓的剛烈。據當地人講,在這里,每當黎明時分,總有煙霧從兩石峰同時裊裊升起,然后在空中娶攏好一會兒后,又各自飄回自己的峰柱,這是一對情人在約會。
神秘中露出幾分人情,期盼中存有幾分感傷,羞澀中摻雜幾分熱情,浪漫中包含幾分凄清……樂而不淫,哀而不露,引而不發,以至于當千千萬萬中外游客來到萬壽山時,都為這種古典平和的光芒所照耀所感染所陶醉。從古典的愛情角度而言,它無疑是忠貞不二的象征,從傳統的美學而言,它又是溫柔敦厚的理想。從那以后,每年農歷六月十九日,就有成千上萬的原住民來到萬壽山,面對“男女石柱”燒香,憑吊王打柴和小芳姑娘。每次還沒等我完全登上萬壽山,我的心就醉了,一種無言的激動強烈地震撼著我的肉體,沖擊著我的靈魂。因為,這愛情的淚仍在流,這動情的歌仍在唱,這情感的河仍在淌,這美麗的傳說仍在流傳……
陽春的萬壽山,綠的生命把群山點綴得絢麗斑斕,朝陽的金輝把層巒暈染得金碧輝煌。如今,萬壽山被當地政府辟為旅游勝地,每當放眼這俊秀的景色,聆聽那動人的故事和美麗的傳說,便令人心馳神往,豪情滿懷。天悠悠,地悠悠,歲月經人,一對情人隔谷矗立,默默無語卻分明可以感受到他們的脈脈含情,悲壯滄桑的月光晝夜守望著一代又一代于他們足下生生息息繁衍而來的子民。
啊!萬壽山,多情的山,悲壯的山。
四
我的家,曾經就住在龍河邊上,這是被石柱人稱之為的母親河。她宛若一條長龍,繞一道道水灣,穿一條條峽谷,由1263米天然落差破天荒的從東向西流經104公里,至豐都縣匯入長江,再自西向東,最終奔向大海。
沿河兩岸,神奇的土家巖棺、險峻的絕壁棧道,以及依崖而建的土家吊腳樓,匯聚成一幅幅美麗的民俗畫卷。在金障下路一帶,懸崖上就有許多穴洞,是神秘的土家巖棺。巖棺有長方形龕式橫穴和長方形龕式縱穴兩種。巖棺長約兩米,高寬約一米,每個龕形墓內安放一具棺木,曰為“鑿巖為穴,置棺以葬”。是巴人后裔、土家先民的一種葬俗。據縣上的同志說,石柱縣境內,至今還保存著61處759穴,部分巖棺內,仍然遺存有人骨、動物骨以及陶器之類的隨葬物品,被稱之為“巖棺博物館”,她見證了土家人數千年在這方土地上繁衍生息的發展歷史,向世人展示著土家先民神秘的巖棺喪葬文化。
當地人把這些巖棺稱為“仙人洞”。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是人蛻皮,蛇老死。可是,人這個高級動物很貪心,總想長生不老,一旦老了,仍想返老還童。怎么辦呢?于是就到峭壁上鑿一個洞穴,經過七七四十九天,脫掉一層皮后,就返老還童了。但蛻皮是一個很痛苦的過程。一天,有人正在蛻皮,其痛哭聲撕心裂肺。路過的仙人聽到了,問為何這般痛哭啊?蛻皮的人回答說,很痛苦,實在受不了了。神仙說,那還是讓蛇蛻皮,人老死吧。從此,人開始老死,蛇就開始蛻皮了。
滔滔龍河,云開大山把她孕育,一點一滴,從草叢,從樹根匯集而成,兩岸峰巒疊嶂,氣象萬千,古跡遺址層出不窮。面對雄偉壯麗、風光旖旎的龍河奇景和絢麗多彩的人文景觀,眼前如同打開了一卷長長的精美畫卷,令人觀之不盡,賞之不完,它挾大山之雄風,揚土家之盛勢,長天之水,呼嘯而來,奔騰而去。
五
從縣城出發,驅車沿滬蓉高速路前行,幾乎都是爬坡。窗外奇峰深壑,青山翠林盡收眼底,不由得讓我想起了“躍上蔥籠四百旋”的著名詩句。不知何時,云霧從山谷中生成,很快彌漫開來,眼前萬山朦朧,車速開始減慢,人似游云飄霧。接著便是微風、薄霧、細雨綿綿。愈近山,霧愈濃、愈重,車投進了霧的懷抱。山腰上,有的薄,有的濃,有的飄飄忽忽升上天空,有的忽忽飄飄落在峽谷。爬上山頂,天高云淡,眼界頓開,一塊奇特的高山平原映入眼簾。從冷水下高速,沿著寬敞的泥青路前行不足二十分鐘,一座小城在不遠處拔地而起,云遮霧裹,這就是“高山云城”之天上黃水。
黃水已經是很出名的了,中國的避暑勝地。夏天,每周有十幾萬人在這里避暑納涼。冬天,每天也有成千上萬的人前去觀賞雪景。黃水鎮座落在1500米的高山平原,前臨綿延八百里的方斗山,背倚巍巍雄壯的七曜山。黃水,因盛產黃連而得名。據縣志載,黃水栽植黃連有800多年的歷史,其黃連肉肥、色澤名揚海內外,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百分之六十、世界的百分之四十,素有“黃水黃連甲天下”之美稱。
清晨,夜雨初歇,四周云霧朦朦。我們所住的賓館仿佛是仙景樓閣,不時有云團從腳下、從身邊飄過,人也飄飄入仙。陪同人員告訴我們:黃水這個地方海拔高,云霧可以和這里的黃連一樣有名、出名和聞名,其動如煙,其輕如絮,其軟如棉,其闊如海,其白如雪,其光如銀,朦朧、神秘、飄逸、嫵媚。此時的我們,雖不見太陽的面,卻分明感覺到了它的溫暖、它的光明。
九點多鐘,太陽露出了笑臉,我們頓覺眼前亮堂起來。我們一行人站在月亮湖東面的山丘上極目遠眺:濃縮在峽谷里的霧連成了茫茫云海,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無數山頭就像浮在那云海之面。漸漸地,又見原來厚如毯的云霧已變得薄如絹,清風徐來,那云霧竟像一幅碩大的絹綢,被撕剪得零零落落,變成一些碎片,隨著風兒飄逸而去。陽光終于從云霧中出來,呈現在人們面前,大街中心建有一個頗具特色的花園,繁花似錦,芳香宜人。從街心花園往北約100 米,但見綠林叢中,月亮湖湖面碧波蕩漾,魚翔淺底。在它的四周是人工速豐柳杉林,地上綠草茵茵。往西,是一排排小圓林木搭成的棚子,都一般大小,一米來高,就跟那公園里的人工修整的差不離,這就是黃連棚。在棚里棚外,鳥鳴谷幽,翠竹森森,偶爾還“撲哧”一聲飛出幾只野雞來,和著那一排排青磚瓦房、綠窗小院,真是山水輝映,美不勝收,難怪電視臺、電影電視制片廠要將這神話中的仙山瓊閣明確為外景定點拍攝區。
在街心花園的南側,是蜚聲中外的全國“文明集貿市場”——黃連專業市場。每逢趕場天,這里的連農、中外客商云集,摩肩接踵,黃連在此的上市量和成交額與日俱增,成為黃水人民致富奔小康的支柱產業。一位著名作家是這樣描寫黃水的:黃水風光秀天下,太陽出來喜洋洋;吊腳樓上琴聲起,搭乘動車去八方。來吧,朋友!開春來賞茶花香,酷暑來享清風涼,金秋來看楓葉紅,隆冬來滑雪蹺蹺。
“莫道浮云終蔽日,清風展現美河山。”黃水人自豪地說:我們這里很美,青山綠水,霧海茫茫,松柏吐翠,山鷹盤旋,人民勤勞,國泰民安。
六
石柱的山,蒼勁、樸茂、豪放、雄強,就像這土生土長的父老鄉親。這便是人類的進化,人類從低級走向高級,從苦難走向幸福,從貧窮走向輝煌,走向自由的悲壯的歷史。現如今,大山畢竟是有生機與活力,就像男石柱和女石柱,他們朝夕相處,默默依舊,各自都從心里數著歷史的腳步,把山里人的心事從春說到冬。
從此、山里人更懂得了山,懂得如何珍惜山,也更懂得了人。山是山人的精神,山人是山的靈魂,他們在苦苦思索,在奮力追逐進步的同時,也在苦心地尋找他們自己的根。
山人的根永遠在山里,而山人的眼光卻早已翻越了大山,向著山外的世界,瞄準大洋彼岸的每一個文明發達的板塊。(作者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