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我與幾位朋友一同踏上了麗江古城的美妙旅程。對于麗江,我此前的了解實在有限,偶爾在報刊網絡上所見的那些有關麗江的只言片語和零星圖片,總是表述得含糊不清、不成體系。即便是電視劇《一米陽光》的熱播,妻兒在耳邊興奮地議論,也未能讓我對麗江這座城產生太過濃厚的興趣。
當我們乘坐的汽車在川滇間的盤山公路上顛簸前行,那狹窄的柏油路如一條蜿蜒的長飄帶,在陡峭的山嶺間曲折盤繞,令人頭暈目眩。大巴車時而在懸崖邊緣小心翼翼地挪移,時而在山巔的云霧之中穿梭。眾人在一路的搖晃中昏昏欲睡,導游熱心地介紹著麗江,可我們聽后也只是一知半解,勉強在腦海中拼湊出些模糊且不連貫的畫面。
臨近麗江,透過車窗,公路兩旁一排排白樺樹的葉子泛著亮黃光澤,只剩暗紅色虬枝的楊柳樹則飛速地向后掠過,我的內心不禁開始興奮起來。
汽車歷經約六七個小時的奔波,終于抵達了麗江。在賓館匆匆洗漱一番后,我們在導游的帶領下快步走向古城。步行幾分鐘,轉過一個路口,一座錯落有致、古樸自然的小城就赫然出現在眼前。繞過一座大石橋和標志古城之門的大水車,一幅古樸淡雅的優美畫卷立刻展現在眼前。清清的溪流穿城過巷,座座石橋似彩虹臥波,排排垂柳在清風中搖曳生姿,依水而筑的青磚瓦房鱗次櫛比,平實之中盡顯莊重與親切。我仿佛瞬間從現實墜入了如夢似幻的境地,又似時光倒流,回到了祖先們悠然自在的歲月。
漫步在窄長的巷道,猶如置身于迂回曲折的迷宮。古道古水中蘊含著一種迷人的安然與悠閑。低頭細看,路面是由五花條石鋪成,微微泛著青光,雖說不是十分平整,但卻光滑潤澤。
古城街頭溪流縱橫交錯,隨街繞巷、穿墻過屋,潺潺的流水聲不絕于耳。溫和謙恭的老人悠然自得地走過石橋。主街傍河,小巷臨渠,無論走到何處,水都如影隨形。麗江人把水視為古城的靈魂,它的確為這座小城增添了不少迷人的魅力和無盡的詩意。沿溪的茶座充滿原始自然的韻味,茶客們悠然地品著香茗,鮮嫩的茶葉在澄清的液體中翻騰;藍眼碧髯的老外們在陽光下神態自若地閱讀著不知名的書籍、聊著我們不知詳情的話題;清澈的溪流中,一群群小魚歡快地逆水游動;沿溪長滿了成排的柳樹,像少女的長發柔順地垂入河中。
沿著古城的水渠,是一條條土木瓦屋的建筑長廊,一樓寬敞的走廊是納西族人日常生活的主要場所。屋內的門窗、欄棟、斗拱、飛檐等表面大多雕刻著源自大地的花紋線條,充滿民族特色。還能隨處見到用東巴象形文字書寫的對聯、牌匾,門框、窗扇等位置飾有青蛙、蛇等納西族圖騰,原始社會的生殖崇拜清晰可見。古箏聲不時悠悠傳來,使古城更顯幽深寧靜。
越往古城深處走,我越發陶醉其中。走著走著,便來到了古城中心聞名遐邇的四方街,它向外輻射出幾條街,每條主街又分出數條支巷。四方街猶如一個迷你的廣場,當街擺滿了各式各樣充滿特色的貨攤,有手工打造的造型古樸、渾然天成的紅銅制品,勺、碗、盆、壺、鏟一應俱全;粗獷的鄉民制作的鍋蓋大如草帽,銅打的瓢勺宛如鏡子。
在那些難以一一記住名字的小巷里,我見識到了納西族人真實而愜意的生活場景。他們身著古老的服飾,坐在街邊殺雞宰鴨、剝核桃和花生,用我們聽不懂的方言談笑風生,對于我們這些外來者的到來,他們并未表現出太多的驚訝,依舊平靜而悠然地生活著,仿佛可以超脫于世事和時局之外,那份悠然自得,宛如生活在桃源之中。路邊納西族人的小院落一個接著一個,我禁不住好奇地探頭窺視,滿院的樹木花草、書畫楹聯瞬間映入眼簾,看不盡的飛花滴翠、品不完的書香風景!更時有葫蘆絲吹奏出的悠揚樂聲繞梁而起,那樣獨特的文化氛圍,真是別有一番令人陶醉的境界。幾個納西族老人懷抱著小孩,悠閑地坐在廊下,仰頭看天,午后高原的日光灑在他們身上,使他們黝黑的臉龐仿佛閃耀著安閑的光芒。
沉浸在麗江如綢緞般柔軟的時光里,我緩緩地行走,慢慢地觀賞,仿佛在品鑒一幅幅淡雅的江南水墨畫。走近她,凝眸她,沉醉之情難以言表,只想搜羅天下最美的詞匯,盡數獻給她的描繪。在她面前,我可以縱情地朗聲大笑,任心任性任情地與她相伴,無拘無束地釋放真實的自我。都說麗江是個適合發呆的地方,此言不虛。在時光仿佛倒退二十年的地方,住在一個古老的四合院里,滿天繁星閃爍,泡一壺玉龍雪山茶,什么都不想,靜得只能聽見自己的心跳。也許身旁就有一位異國的女孩與你一樣在發呆,你們偶爾目光交匯,便會心地一笑。是啊,麗江是個讓人心跳卻什么都不必想的地方,是一個只想與心愛之人慢慢漫步在她的美麗中、將她夢幻的每一處景致盡收眼底的地方,是一個能與心愛之人單獨相處、忘情繾綣、纏綿悱惻的地方。
離開麗江已有數日,卻總覺得把魂遺落在了那里。那些青衣素服的納西族人、風情各異的中外游客、玉龍雪山的皚皚白雪、古城的燦爛陽光、麗江小城的清爽宜人、四方街的天雨流芳、悠悠蕩蕩的納西古樂,時常在夢中浮現。寫到此處,恍惚間又走在了古城那青石板鋪就的路上,仿佛又看到了清澈流水中那長長的碧綠水草、逆流而游的不知名的魚、那小橋流水人家、沿溪的一家家小酒吧、一間間小店鋪、一個個悠閑的人……
作者簡介:魏建明:中共內江市委黨校退休教師。西南師范學院(今西南大學)中文系和四川省委黨校政治學研究生畢業。公開發表六十余篇理論文章,有200余篇詩詞歌賦和散文、游記、小說在公開刊物及文學網站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