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網
        法治文化研究會

        在哨樓村,找尋有關黑龍灘的印記

        來源:德陽散文學會 作者:李 艷 發布時間:2024-12-27 20:25:25

        哨樓村是四川省仁壽縣方加鎮一文化村,歷史上匪患猖獗,先民們在山上建哨樓,得名。

        之所以稱其為文化村,概因村里有點名氣的點位都與文化有關。如:哨樓山上放哨的人一旦看見有匪情,就會打鑼預警。打鑼的地方在今哨樓村4組,曰打鑼山;哨樓村自湖廣填川后人氣大增,習文習武均成風氣,出了不少文武狀元,如:第一位官歸后在縣城辦教育的進士李春旺,清同治癸酉科武舉人辜有聞……辜氏一族作為填川大姓,在村里留下了辜家宅院、辜氏族譜等。

        在我所知道的很多傳統村落里,能夠容納如此眾多生動鮮活平民化形象的可謂絕無僅有。

        鄉村安靜,但并不沉寂。2020年,為響應中央“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號召和“鄉村振興”要求,哨樓村人自己策劃、建設、設計、施工了一座村史紀念館。哨樓村忽然生出了新的光彩。

        三年后某天,我因哨樓村建作家林來到哨樓村。走進村史館,大為驚詫。深深地被一種彌漫著最善良、最傳統而又十分堅定的氣息吸引。尤其“紅色哨樓”板塊的“黑龍灘文化”。任何一個哨樓村人都知道,核心是“修建黑龍灘水庫”。

        1970年開始修建水庫時的黑龍灘,和此時的黑龍灘起碼隔著五十多年,但什么都不隔。

        我仰頭細看。然后從哨樓村出發,再次認識黑龍灘。

        仁壽地處川西臺陷龍泉褶皺車與川中臺拱、威遠穹隆接合部,地質特征決定了仁壽是一重度缺水地區。資料載:唐乾封二年,大旱,百姓斷糧;宋紹熙二年,旱,三年復大旱,餓死者眾;明嘉慶二十三年,七月至次年六月大旱;乾隆四十三年,大旱,遍立人市賣子女……水,死死扼住了仁壽人的咽喉。

        時間定格在1970年春。仁壽縣革委會會議室。

        縣武裝部長,革委會主任崔二奎,縣委副書記楊汝岱等領導,商議打穿二峨山,引都江堰東風渠的水,在仁壽修建一座大型水庫事宜。

        水庫工程浩大,牽涉面廣,需要全盤綜合考慮。全縣的財力、物力和人力是否具備?

        當年河南林縣修紅旗渠,條件同仁壽一樣,九年后終于建成了震撼世界的紅旗渠,我們仁壽建一個大型水庫,難道還不成?

        林縣人民“使高山低頭,河水讓路,引來漳河水,改變了林縣人民世世代代缺水的面貌”。仁壽人也能夠做出驚天地泣鬼神的事業。

        林縣提出“重新安排林縣河山”,完成了艱苦卓絕的紅旗渠工程;山西提出“重新安排昔陽河山”,引發了全國學大寨,仁壽人也要有“重新安排仁壽河山”的氣概。

        商議結果,只要有勤勞勇敢的仁壽人,就能干成修建黑龍灘水庫的大事。

        領導的講話自帶信仰的光澤。人人在摩拳擦掌中迎來修建黑龍灘水庫開工奠基:修建黑龍灘工程需要人,我們上!修建黑龍灘工程水利戰士需要報酬和口糧,我們給!修建黑龍灘工程生活物資,我們籌!修建黑龍灘工程需要機具設備,我們造……陡然間,仁壽縣從南到北變成了紅旗的海洋。

        這個千百年來一直固守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傳統生活方式的農業小縣,雖不知水庫建設為何?但此時,眼見建設的人們虎膽豪俠鐵骨錚錚,驚羨之后,卻也自感天地正寬,無拘無束。

        修建黑龍灘水庫有一人需要特別提及即被四川人民稱為草鞋書記的楊汝岱

        楊汝岱1926年出生于仁壽縣汪洋鎮。因為缺水,仁壽的百姓不能體面地生活……楊汝岱從小就飽嘗仁壽缺水的苦。

        新中國成立后,楊汝岱因文化水平高和對理想世界的追尋,成為了縣土地改革工作隊隊長,繼而一路從仁壽縣方加區委副書記,到四川省委書記,最終成為第九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官至副國級。

        仁壽決定修黑龍灘水庫時,楊汝岱正在方加區委副書記任上,拍板的領導人里有他,以后帶領百姓修壩筑堤的人里有他。沒有激昂慷慨,卻有一種走向自由世界的深沉執著的力量。

        黑龍灘水庫工程是個系統工程。大壩、輸水隧洞、灌區渠系…..前前后后修建了15年。僅用的條石,就相當于從仁壽安砌了一條寬4m,厚0.4m的條石路到北京。

        如此浩大的工程,除了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支撐,還有當時大行其道的政治運動,讓全縣人民都喝上黑龍灘水,說這句話不容易,作出決定更艱難。

        但楊汝岱懂得,完成工程的根本出路就是發動群眾。黑龍灘水庫工程要完成,最終還是要依靠仁壽人民。仁壽縣100多萬人,凝聚起來就是巨大的力量。這就是戰天斗地、改變仁壽現狀的力量!

        楊汝岱還和過去一樣,穿著一雙草鞋,走遍了跟黑龍灘水庫有關的山山水水。每到水庫大壩、渡槽、隧洞等重要建筑施工前,他都要到現場聽取技術人員和干部的匯報,而后鼓勵大家。

        語句間流動著飽滿的精氣神。人群中一個人從中擷取到了能量,另一群人又從這個人的描述中擷取到能量,相互傳遞著,傳遞下去,沒有間隙。

        五十多年啊,絕不是輕飄飄的。事實證明,黑龍灘水庫工程造就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實干、苦干、加巧干”的仁壽精神,這種精神在今天,以致將來都不過時。

        哨樓村所在的方加鎮當時叫方加營,也即直接受楊汝岱領導的鄉鎮。每當說起黑龍灘,老一輩的人便有道不盡的話語。

        1970年7月1日,是黑龍灘水庫建設史上值得記住的一天,黑龍灘水庫工程正式開工。

        一大早,空氣中還有一絲絲涼意。來自彰加、富加、文宮、方加、鐘祥和北斗六個營的2000名水利戰士,胸前佩戴大紅花,高舉紅旗,敲鑼打鼓,齊聲高唱革命歌曲,雄赳赳氣昂昂地奔赴那長滿樹木、叢林之地,山巒疊嶂、溝壑縱橫的建設工地。

        也許是因了楊汝岱書記的親自領導,方加出來的水利戰士,個個雄心勃勃,本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活著干,死了算”的決心,大有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氣勢。

        先期到達的,各營按指揮部事先分配的地段,用鐮刀、斧頭砍樹木雜草,修建簡易工棚。

        山區氣候多變,一會兒雨,一會兒太陽,每天工作十多小時,跑尺的在山坡上、溝谷里跑一百多公里,司鏡的從早到晚站著,悶得像在蒸籠里,身上的皮蛻了一層又一層。女戰士更苦,為了躲避蚊蟲的叮咬,只好“全副武裝”,身上的衣物從早到晚都是濕漉漉的……

        營隊里,每天琢磨的是怎樣在不被別人知道的情況下多干活、多作貢獻。以致于工地上常出現“英雄事跡”,卻又不知是誰。這一作風延續到黑龍灘水庫工程全部完成。

        方加派出的常年工程隊就有12個,參戰人員3700余人。水庫大壩主體采石和安砌、東干渠主體工程的白燕咀渡槽、打掛石渡槽、石龍溝一、二號隧洞、大地灣至白嶺坳明挖暗拱和扶底扶坡工程、李家溝水庫和方加干渠、向加支渠、金雞支渠等渡槽隧洞工程,均留下了方加常年施工隊的身影。

        方加還成立了突擊營,每年有一萬多民工戰斗在工地上……整個黑龍灘水利工程建設中,方加營一直是先進集體。吳樹科、熊吉慎、楊玉文和廖正江獲個人先進。

        黑龍灘水庫工程浩大,施工環境相對惡劣,就當時的技術條件,無論怎樣防范,都難免出安全事故。到1977年止,因公犧牲133人,方加占了20人。年僅18、青春活力的朱德軍便在其中。

        目睹這一英姿,我難禁熱淚。人生可以不成功,但絕不可以不追求。

        一切切,往深里說,我覺得都是因了此地特有的文化。干旱導致饑荒,饑荒引來匪患,強烈的生存欲激發出斗爭精神。

        我在的村史館還目睹了哨樓村的祠堂文化。兩千多年來,辜氏、張氏、李氏等賢達,利用各自的家族祠堂,如《辜氏家規》中 “正直溫良,嚴謹勤勉、靜定簡樸、謙遜操守”……使得重人倫、興教化的良好風尚成為了村民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村史館這小小的空間,可以聚斂人氣。我一直在琢磨這個水庫的層次感:一代又一代的仁壽人受益于此,他們滿是溫暖故事的記憶在此交疊,直叫人感嘆:人類困于局限,而又勇于超越,當真了不起。

        一滴水可以折射世界的真相,哨樓村的背后,是時代的影像。

        黑龍灘水庫從拍板到修建,本身就是一批又一批以楊汝岱為首的、品行端莊飽讀詩書、有崇高威望、為社會做出重大貢獻的社會賢達,嘉言懿行,垂范鄉里,努力涵育文明鄉風的結果。

        新世紀的精英一批又一批來到這里,不為表面的風風雨雨所惑,按照哨樓村自己的節律生長。這一極為重要的歷史展望越來越顯示出深遠意義,時時在我的生命中回響。

         


        責任編輯:楊東

        新聞總署國登2012-F00075847號· 知識產權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連續出版物刊號 川KXO1-093 · 互聯網信息服務許可證 川B2-20191090 ·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川網文【2019】5415-440號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許可證 川字第00217號

        出版物許可證 新出發字第510105010299號 · 川文旅審函【2019】886號 · 川新廣審批準字【2017】335號 · 川法學文研批字【2015】012號 · 川法文批字【2019】009號 · 川新廣批函字【2016】30號

        國家商標局受理第23862702號 · 網絡安全資格認證第23955號 · 省法治文化研究會融媒體中心負責技術、維護和管理

        蜀ICP備18021130號-2 川公網安備 51010402001487號

        本網站(非新聞類)刊發信息不代表主辦單位和本網之觀點,如有異議請聯系本網刪改·法律顧問:省法治文化研究會專家委(何艷律師)

        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會 四 川 法 制 網版權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cszw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電腦版 | 移動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哈巴河县| 宾川县| 曲松县| 平乐县| 宝应县| 名山县| 诏安县| 札达县| 吴桥县| 株洲市| 丘北县| 甘德县| 福安市| 昆明市| 弥勒县| 区。| 彰化县| 布尔津县| 土默特左旗| 莱州市| 恩平市| 临江市| 徐水县| 康乐县| 嘉鱼县| 鄂托克前旗| 乌什县| 新乡县| 邯郸县| 永城市| 漳浦县| 聂荣县| 铁岭市| 老河口市| 乌恰县| 阜南县| 玉林市| 修文县| 隆尧县| 河北区| 大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