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曦原的日記體隨筆集《選調生》,以1984年4月至1987年6月期間的266篇日記和他與夫人李方惠的23封書信為內容,宏觀而細致地描寫了作為蘭州大學化學系第一位選調生與革命家庭、與國家發展戰略之間的深刻照應關系,飽含溫情地再現了選調生志存高遠、不負使命的奮斗青春,歌詠了那個時代純真而美好的愛情和友誼,彰顯出一種催人奮進、感人肺腑的精神力量,是一本與眾不同的、帶著個人和家國體溫的獨特佳作。
1965年6月,為選拔精英青年,鑄就國家基石,選調生制度應運而生。鄭曦原是蘭州大學的天之驕子,他原本可以直接分配到令人羨慕的好單位,但他卻選擇響應國家號召,做了一名選調生,下派到甘肅省最基層的“山清水秀人不秀,鳥語花香飯不香”的康縣岸門口鄉。盡管身在基層,但他志存高遠,始終珍愛選調生的榮譽和職責。在參加甘肅省委黨校選調生集訓期間,他更深切地領悟到:“基層是國家的根基和命脈,是各項政策和工作的最終落實地。只有深入了解基層實際情況,才有可能更好地推動社會發展和進步。我們在弱冠之年先下到基層去磨礪自己,對未來發展大有好處。”所以,他到了岸門口鄉,盡管成了山溝溝里驕傲的“鄭大學”,受到各級領導同事的重視和關心,但他并沒有養尊處優,而是一頭扎進鄉村,在短短的三年多時間里,創新性地干成了一件件實實在在的大事。
對于鄭曦原而言,三年的基層生涯,是一條家國精神的指引之路;是一條學習成長的蛻變之路;是一條充滿荊棘的奮斗之路。也因為這寶貴的三年,讓我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蓬勃的青春朝氣、堅定的理想信念和頑強的精神毅力。
能讓年輕的鄭曦原勇敢選擇并面臨未知挑戰,我覺得最重要的原因有二。
其一:來自作者的家國情懷,對國家選調生政策的感激,對選調生榮譽的珍視。“在我看來,最好是將個人的成長融入國家變革的偉大進程中,在這個過程中去挖掘自身的潛力,使自己變得更堅強、更卓越,這就是校訓‘自強不息,獨樹一幟’所指引的方向。”
其二:來自長輩的教誨和家族的革命精神鼓舞。“每次家祭,父親都提醒我肩負重任,不能背叛先輩遺志。”父親是抗美援朝的老兵,“每年12月9日,父親都會到沱江邊祭奠他在朝鮮戰場犧牲的戰友。1952年12月9日,距離上甘嶺戰役結束僅兩周,美軍偵察機發現了志愿軍第十五軍二十九師的前線指揮所,派出6架轟炸機狂轟濫炸,父親的18位戰友不幸犧牲。”父親在來信中也激勵作者規劃未來要堅持的三個標準:“學業、思想、寫作”。當作者把國家與人民的關系比喻成父母與子女的關系時,伯父鄭拾風在回信中嚴厲批評:“胡鬧!你的言論完全顛倒了國家與老百姓的關系,你作為基層干部,將來職位無論如何升遷,都絕不能抱有父母官的心態,這是封建糟粕,令人厭惡!”正如作者所言:“村鎮建設不是簡單的經濟問題,而是深刻的政治問題。作為選調生,我們肩負著重要使命,要在沒有工業的地方建立工業,沒有城市的地方建起現代化城市,以此回報為中國革命犧牲的千千萬萬先烈們。”
從選擇到扎根,從扎根到奮斗,體現了作者個人與家國的精神照應。正是國家的選調生政策,是父親及家族的革命精神,作者的信念才如此堅定,并義無反顧地進行奮斗。作者雖為最基層的鄉干部,但他始終遵循“青年人要勵志做大事,而不是做大官”的態度,甚至成了“獨斷專行”的指責對象,但正是這種敢作敢當的精神,推動了岸門口鄉的快速發展。要建好康縣栗子雞罐頭廠,從立軍令狀,到落實廠址、籌措資金、督促建廠進度、訂購生產設備(殺菌設備、灌裝設備、包裝設備、半自動化控制與監測設備、質檢設備、馬口鐵蓋和罐頭瓶、臥式蒸汽鍋爐),還有引進新西蘭獼猴桃良種,建立食用菌培育車間,以及落實從學習《人民日報》獲得的高標準建廠的環保意識,困難可想而知。作為鄉干部,鄉政府的糾紛調解、發展經濟、應急搶險、征糧收稅、計劃生育、征兵、衛生防疫、征兵、包村等日常事務極其繁重……
但兩三年時間之后,康縣栗子雞罐頭廠高標準完成了建廠投產任務;作者也先后被任命為鄉政府秘書、共青團書記、罐頭廠廠長、副鄉長、岸門口鎮兼職黨課教員等多重身份。
更為鼓舞的是,女友分配進外交部后,這段被眾人并不看好的現實差別太大的愛情,也贏得了勝利。“隴南的奮斗為我贏得了她發自內心的尊敬和喜愛,在那由她親手編制的玫瑰色的幻想里,我已被美化成一尊銅像。”作者在下村檢查農戶存糧情況時,從梯子上摔下來造成左腿脛骨和腓骨粉碎性骨折,盡管已明確調往省文化廳,但在康縣養傷期間,來探望的人依然絡繹不絕。這一切,都是對作者奮斗青春的最好的證明。
選擇、職責、信念、榮譽、愛情、奮斗,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彌漫全書,個人與家國的精神照應令人感動。作者一直堅持學習和閱讀,“不管以后做什么,我這一輩子,都要保持一個讀書人的本色。”尤其學習《人民日報》和大量的文學名著,讓作者始終保持著洞察社會的敏銳和奮發向上的精神,包括承載愛情的書信,學習、入黨也一直是最核心內容。
緣此,隨筆集《選調生》在詳細記錄時代烙印、展示豐富文化信息的基礎上,也具備了更加廣闊的多重視野和更加厚重的精神內涵。
另一方面,隨筆集《選調生》的價值,還表現在它典型的非文學紀實手法和濃郁的文學性上。文以紀實,強調事情遠比強調文學本身更重要,否則,文學創作就成了舍本逐末的行為。
文集雖是日記和書信,但作者文筆細膩、親切而充滿力量,很多段落完全可以看作是獨立的優美散文,尤其是歌詠愛情的大部分內容,讀來可謂賞心悅目。
日記體隨筆集《選調生》不僅是對國家選調生政策的獻禮,對青春、愛情和奮斗的歌頌,同時也彰顯了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生動再現了新中國的一段重要歷史,再現了在選調生政策下,作者個人與家國的精神照應。時代在發展,但精神要傳承。隨筆集《選調生》彰顯的奮斗精神、家國情懷、愛情價值都值得今天的我們矚目致敬和認真學習。
評論者簡介:徐良,筆名農夫,親勤。1981年生,四川劍閣人。歷任代課教師、鄉鎮干部、宣傳干事、編輯等職,現供職于四川省作家協會創作研究室。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
鄭曦原簡介:鄭曦原,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特約專家。1963年出生于四川省內江市,先后就學于蘭州大學、北京大學、外交學院和美國杜克大學。曾供職康縣岸門口鎮政府、甘肅省文化廳、國家物價局,后在中國駐紐約總領館、駐希臘大使館、駐孟買總領館、駐曼徹斯特總領館任職、外交部外事管理司一級巡視員。著有《華夏文明的曙光》《通向未來之路:與吉登斯對話》《高位的危機》《帝國的回憶》《共和十年》《浴火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