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江鄉村記憶》作為《四川鄉村歷史文化叢書》的一部重要作品,以非虛構文學的創作范式,為羅江這片浸潤著千年文脈的土地勾勒出兼具歷史縱深感與當代生命力的文化圖譜。作者陳修元與王波以“為鄉村立傳,為鄉愁塑形”為初心,通過七章三十四節的宏大敘事,將羅江的蜀道文化、三國遺韻、詩文傳統等文化基因熔鑄于字里行間,既是對巴蜀文明的一次深情回望,更是對鄉村振興戰略的文化賦能實踐。
一、內容架構:多維視角下的鄉村文化拼圖
本書以羅江歷史為橫切面,選取萬安鎮、白馬關、李調元故里、略坪鎮等七個鄉鎮為觀察視點,采用“單線敘事與復線交織”的復合結構,既呈現羅江從古蜀文明到現代發展的線性脈絡,又通過鄉鎮間的文化關聯構建全域文化網絡。例如,書中對金牛古道、成漢公路、寶成鐵路與西成高鐵在羅江交匯的考證,不僅勾勒出地理樞紐的演變軌跡,更將交通變遷與文明傳播、經濟互動深度綁定,賦予歷史遺跡以鮮活的時代意義。這種“以點帶面”的書寫方式,既避免了內容的割裂感,又通過“歷史—現實”的對話,凸顯羅江作為“蜀都門戶”的獨特地緣價值。
書中對羅江“耕讀傳家”文化的系統梳理尤為亮眼。從清代“一門四進士”的李氏家族,到現代鄢家鎮“云峰詩社”的百年堅守,從李調元《函?!返拇ú宋幕旎?,到“中國·羅江詩歌節”的文旅創新,作者以大量口述史料與田野調查,將羅江人“一張藍圖繪到底”的文化傳承精神具象化。這種對微觀文化符號的萃取與放大,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可復制的文化振興范本。
二、寫作特色:文學性與學術性的跨界融合
作為一部兼具史料性與可讀性的作品,本書成功實現了文學敘事與學術考據的平衡。作者陳修元以三星堆博物館原副館長的歷史視野,對羅江與古蜀文明的關聯進行深度溯源。例如,通過周家壩船棺墓葬群的考古發現,將羅江定位為“古蜀文明傳輸紐帶”,并考證出其作為長江與黃河文明交匯點的歷史地位,填補了學界對古蜀文化空間分布的認知空白。這種嚴謹的學術考據,為文學想象提供了堅實根基。
而現為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會《金星文學》主編的王波,因長期居于鄉村,作為“鄉村詩人”的感性視角,則為全書注入了溫度。她以家鄉都江堰鄉村為錨點,通過走訪鄉賢、采集民謠山歌,將羅江的日常生活細節轉化為生動的文學意象。例如,對鄢家鎮“嫂子歌舞團”表演場景的描寫,既展現了民俗文化的鮮活生命力,又暗含著現代鄉村文化建設的創新路徑。這種“從下而上”的觀察視角,讓歷史書寫擺脫了宏大敘事的空洞,煥發出泥土般的質樸氣息。
三、文化價值:鄉村振興的精神坐標
在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背景下,本書的價值遠超一般鄉土讀物。作者通過對羅江“文化立區”戰略的深度剖析,提煉出三條核心經驗:一是以歷史資源激活文化認同,如通過李調元故居“醒園”的保護性開發,將歷史名人轉化為文旅IP;二是以節慶活動凝聚社區力量,如“中國·羅江詩歌節”每兩年一屆的堅守,構建了鄉村文化傳承的制度性保障;三是以產業融合創新文化表達,如略坪鎮現代詩歌博物館與鄉村旅游的聯動,實現了文化資源的活化利用。這些實踐案例,為其他地區提供了可借鑒的“羅江模式”。
更深層的意義在于,本書通過“歷史—現實—未來”的時空對話,回應了鄉村振興中“文化斷層”的普遍困境。作者對羅江民間故事、山歌民謠的搶救性記錄,不僅是對即將消逝的鄉土記憶的致敬,更是在現代化浪潮中為鄉村文化筑起了一道精神堤壩。正如評論家牛放所言:“歷史是鏡子,既能照見今天,也能指引未來?!边@種文化守望,正是鄉村振興不可或缺的精神內核。
四、創作歷程:田野調查中的文化尋根
王波在研討會上坦言,創作過程“辭去工作,用一年半時間深入田間地頭”。這種學術勇氣與文化使命感,貫穿于全書的字里行間。從查閱各種地方志到訪談鄉賢,從攀爬鹿頭山考察古蜀道到駐足涪江畔追溯船棺文化,兩位作者以“上窮碧落下黃泉”的治學態度,將羅江的歷史碎片一一拼合。這種對史料的敬畏之心,尤其體現在對爭議性問題的多方求證上。例如,關于金牛道具體走向的考證,作者不僅比對正史記載,還結合當地老人口述與地理環境特征,最終提出“羅江是古蜀道入蜀樞紐”的新論點。
此外,兩位作者“跨界協作”的模式也值得關注。陳修元的古蜀文明研究背景與王波的鄉村詩歌實踐相得益彰,前者為文本注入學術深度,后者則賦予其情感溫度。這種“歷史學者+作家”的組合,打破了傳統鄉土書寫中“見物不見人”的局限,讓羅江的文化圖譜既厚重又鮮活。
結語:一本關于“永續鄉愁”的時代答卷《羅江鄉村記憶》的出版,恰似在巴蜀大地上立起了一座文化豐碑。它不僅是一部記錄羅江前世今生的百科全書,更是一部以文學為媒、為鄉村振興注入精神動能的宣言書。當現代社會的快節奏發展讓鄉愁逐漸成為奢侈品。本書通過“歷史—文學—現實”的三維共振,讓讀者在字里行間觸摸到土地的脈動、在故事深處感受到文化的溫度。正如詩人、評論家黎二愣所言:“這本書讓鄉愁有了形,讓鄉情有了章。”它不僅是羅江人的精神原鄉,更應成為所有關注鄉村文化命運者的共同讀本。
(說明:3月21日,《羅江鄉村記憶》研討會在羅江舉行。本書評為到會專家們的發言綜合述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