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網
        法治文化研究會

        羅江官民的文化情緣

        來源:四川法制網 作者:蔣吉華 發布時間:2020-07-13 09:46:22

        2012年2月16日,《人民日報》刊登了筆名為永春寫的一篇文章——《“有權不用,過期作廢”新解》。

        文章指出:一個國家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的發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領導者對文化地位和作用的認識是否全面深刻透徹,能否自覺地將文化建設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對為民謀利者而言,不妨多一點“有權不用,過期作廢”的責任感、緊迫感,充分運用好手中的權力,抓緊為文化建設多辦好事實事,以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黨的十七大以來,全國各地對發展文化事業更加重視,縣與縣你追我趕,成效越來越大。筆者知道的一個縣(2017年改為區)就是其中之一。她就是四川省德陽市的羅江區。

        在上述文章還未發表的6年前的2006年,該縣就開發太平橋等歷史文化資源,在這里建起了“潺亭水城”。

        當年,有媒體記者為探究羅江文化事業如火如荼發展之因,便采訪了時任縣長。縣長說:我們經過充分調研,確立了“文化立縣、農業穩縣、工業強縣、旅游興縣”的總體發展思路。他還說:文化是環境,文化是效益。堅持以文化立縣為基礎,弘揚歷史優秀文化,又協調發展現在先進文化的大文化。以文化旅游為突破口,把羅江建成“精神圣地、文化樂園”,拓展全縣老百姓未來的生存空間,實現城鄉經濟共融,建設活力、幸福新羅江。思想支配行動。此后,羅江一批批文化項目拔地而起。

        “潺亭水城”就是其中之一。該項目位于羅江縣濱河西路,北起升平橋,南至太平橋,總長1200米,占地50余畝,工程總投資4000余萬元。濱河兩岸建有千米水榭長廓,其綠化完全按照庭院式園林布置,既有普通小草,也不乏名貴花木,是水城里一道靚麗的風景。水城內的主要建筑有風雨長廊、碼頭、古戲臺、牌坊、文峰雙塔、太平廊橋等。原來,羅江源于龍門山脈的濘灅二水相蹙匯聚于城北云蓋山下,抱城而南,形如羅紋,因而取名羅紋江,羅江也因此得名。

        公元1742年,羅江縣令沈潛見東西兩岸行旅來往僅靠小船在江面通過,且隨時有船傾人喪的危險,便用自己的俸祿在東西兩岸各建一個木碼頭,并買來一只大船以渡眾生。公元1753年,邑人謝子忠、李作美等力請縣令葉鑒集資千兩白銀建橋,很可惜橋墩初成便被洪水沖毀。

        公元1754年,縣令謝自泌組織建橋,橋址選在今天的太平橋處。橋的東西建有渡岸,東頭建有碑亭,里面記錄了建橋者、捐錢者,還建了潺亭等。后因洪水被毀。

        公元1763年,縣令楊周冕順民意,汲取前人經驗教訓,造橋時擴大橋基,兩岸千余人施工,用糯米漿和石灰混合,在石臼中反復沖搗使其成膠合狀,用于砌石和塞縫隙之用,一年后完工。可惜17年后又被洪水沖毀。

        公元1802年6月,縣令陳啟泰看到兩岸人民依然用渡船過河,便重新建造“南北川陜必經之要橋”,經過3年終于建成。據縣志載,橋“長五十四丈,高二丈六尺,闊二丈四尺,共十一洞”。當時恰逢平息了白蓮教亂事,于是把新建好的橋由原來的名稱“啟運橋”更名為“太平橋”。這座氣勢恢弘的拱橋,被譽為四川古代橋梁之最。能并行兩輛汽車的川陜要橋風雨無阻200多年,橋名沿用至今。潺亭水城就依這座古橋而建。

        在仿晚清風格建造的潺亭水城的牌坊兩邊,有兩聯語:“紅雨欲飛驚宿鳥,碧波不動待游船”;“不拘乎山水云陣耶山月光耶水,有忘乎詩酒花酣也酒鳥笑也詩”,這是清代著名文學家、戲劇家、詩人、巴蜀文壇泰斗、羅江大才子李調元的作品。200年前調元老先生歸鄉后所撰的這兩幅楹聯,恰如其分地詮釋出了潺亭水城的詩情畫意、秀美怡然。

        在“潺亭水城”內,有塊褐色大石,上邊刻的是時任羅江縣委書記寫的《潺亭記》:“潺亭皆水也,灅水濘水奪腔而出,細繪羅紋,故又名羅江是也……”羅江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美麗的自然風光從字里行間娓娓道來。

        當年潺亭水城建設開工后,羅江縣文思敏捷的人們就看到了商機,于是紛紛到此投資,很快就打造成了一條集休閑、娛樂、餐飲、觀光于一體的街道,謂之為“美食一條街”。

        其實,更是“美文一條街”。因為餐飲也是文化,是飲食文化。川菜川劇之父李調元就誕生在羅江。而且在潺亭水城這50多畝的地面上,還有太平廊橋、樓臺亭閣、古戲臺、石像雕刻、水足畫舫和文峰雙塔等文化元素。

        太平廊橋,顧名思義就是修建在太平橋上的廊橋。它橫跨在羅紋江上,廊橋長200多米,也是仿晚清風格修建而成。

        再說文峰雙塔,這是一座七層高和一座三層高的兩塔,稱之為“文峰雙塔”。修建的目的是為表彰李調元“一門四進士,兄弟三翰林”的功名,以及他們為羅江,為巴蜀,為中華民族文化發展所做出的貢獻。若是登上七層塔的塔頂,潺亭水城風光盡收眼底,美不勝收。

        每天晚上,太平廊橋、文峰雙塔在古樂聲中流光溢彩、金碧輝煌。此時,在碼頭上閑庭信步,絲絲涼風拂來,看波光粼粼的羅紋江水,品味明進士、監察御史盧雍的“波靜羅紋細,偏宜夜月明,應是江妃織,不聞機杼聲”的優美詩句,仿佛置身于人間仙境。于是,這里便成了家人聚會、朋友小飲的首選之地。這里不僅可以品嘗到正宗的火鍋,還有許多獨具特色的地方小吃,同時,還有獨具特色的文化韻味,吸引著許多遠近的游客前來觀光游覽、休閑娛樂。尤其是每年高考前夕,許多慕名而來的學子到此追憶先賢,借此許下美好愿望。

        我國傳統上,一直有“父母官”之說。也有“愛民如子”之說。羅江縣從1742年的沈潛縣令,到后來的葉鑒、謝自泌、楊周冕、陳啟泰縣令,乃至于當代的書記、縣長,只看他們的修橋和建潺亭水城之舉,就可證明是羅江人民當之無愧的“父母官”。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權為民用,利為民謀。如果沒有“愛民如子”之心,那是做不到的。

        這種官民關系可謂多么的融洽、和諧啊。說到官民關系,古今中外,無民則無官。就是說,官員離開了民,則無權可用,無資源可支配,無事務可處理,無對象可管理。而今,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官員為國家工作,也就是為人民工作,官員一切工作的目的也都是為了人民,正如毛澤東主席號召和要求全黨同志的那樣,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當然,為人民服務也得因地制宜,發揮優勢。我看羅江就做得很棒。潺亭水城這項工程既收到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又收到了顯著的經濟效益。然而,有的地方官員片面追求經濟效益,沒有經濟效益或經濟效益小的項目就不感興趣。羅江卻不這樣。何以見得?請看他們的詩歌節和詩歌博物館吧。

        羅江詩歌節,全稱叫“中國·羅江詩歌節”,由中國作家協會《詩刊》社、四川省作家協會《星星》詩刊社、中共德陽市委宣傳部、中共羅江縣委、羅江縣人民政府創立于2006年3月。定為每兩年一屆,時間原則上為逢雙年的國歷3月中下旬。同年,詩歌博物館也破土動工建設。

        為什么這兩者都落地羅江呢?原來,據說公元301年,祖居巴西郡的賨人首領李特聽說羅江略坪鎮繡龍山有王者之氣,于是率領六郡的流民在這里安營扎寨。后來他的兒子李雄率義軍攻下成都,次年稱王,公元306年即皇帝位,國號大成,歷三世41年,被稱為“兩晉南北朝十六國”最早建功立業的國家,這期間在這里產生了巴西人后裔流傳的第一首民歌《古巴歌》:“豆子山,打瓦鼓,陽坪關,撒白雨,白雨下,娶龍女,織得絹,二丈五,一半屬羅江,一半屬玄武”(今中江縣)。后來,這里就被譽為是詩的故鄉,是詩的沃土。

        而且,羅江還有三國、佛教、調元、川戲等文化。更重要的是羅江歷屆的書記、縣長很重視本土文化的保護與開發利用,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讓人們在親眼欣賞和親身游歷中感知燦爛歷史、認同文化傳統,陶冶情操、提高素養。所以,上級就同意把詩歌節和詩歌博物館都放在羅江了。

        2006年3月,在第一屆詩歌節開幕當天,還舉行了“中國·羅江現代詩歌博物館”建設開工典禮。該館就建在羅江略坪鎮繡龍山山麓。第二屆詩歌節開幕當天舉行了竣工落成典禮。

        該館的獨特魅力表現在三個部分中,第一部分為展廳,主要展示現代詩歌的發展歷程。第二部分為陳列室,第三部分是多功能廳。展廳從空中俯瞰是一只巨大的腳印,象征詩歌在歷史長河中留下的印跡,激勵后人沿著這個足跡,將詩歌發揚光大。從空中俯瞰多功能廳則形似一顆心臟,寓意詩人對詩的熱愛之心永遠跳動、對詩的追求永不停止。

        在今天這樣的市場經濟社會,探討文學、談論詩歌,似乎只是文人墨客的高雅志趣,與農民毫不相干。可在羅江,其實不然。

        詩歌節在羅江舉辦了七屆,每屆時間2—4天,緊扣時代脈搏,與時代主旋律同頻共振,先后圍繞“和諧羅江”“詩意新農村”、“鳳凰涅槃·幸福家園”、“詩意古道·美麗羅江”等主題,描繪新農村建設的生動畫面,謳歌干部群眾建設幸福家園的豪情壯志,展示詩歌在當代的作用,鼓勵廣大農民創作,并參加詩歌朗誦、比賽,同時,詩歌節期間,還開展詩歌講座和新詩創作座談會等活動,這簡直就是“詩歌文化”的盛宴。農民群眾參與十分踴躍。

        著名詩人舒婷有感于這里的濃濃詩意,不禁發出了“這里的風吹過都有詩的濃郁”的贊嘆;著名詩人吉狄馬加說:“中國羅江詩歌節的舉辦無論在今后中國詩歌史上還是進一步活躍中國詩歌文化生活,都是很有意義的”。

        古人云:“倉廩實而知禮儀,衣食足而知榮辱”。羅江堅持以農為本,重視農業生產,早在2004年,羅江便率先成為四川省丘陵地區第一個村村通水泥路的縣,先后被評為糧食生產先進縣、生態環境先進縣、全國唯一的“金花梨之鄉”。

        新農村建設,改變的不僅僅是羅江農民的物質生活條件,還給了農民詩人豐富的創作靈感、不竭的創作源泉。在羅江這方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沃土上,農民詩人及其詩歌如雨后春筍層出不窮。

        “我們是詩人/我們更是農民/春夏秋冬二十四個節氣/都是詩的季節/栽秧打谷/拋糧下種/都是詩的聯想/我們像栽秧一樣爬格子/我們像爬格子一樣栽秧……”在詩歌節開幕式上,羅江農民詩人龍敦仁澎湃激昂地朗誦著自己創作的詩,飽含激情的詩句在羅江上空回蕩。

        “我們是農民,我們更是詩人;我們用稻麥抽穗的空閑,播種詩意;我們在冬天的被窩里,醞釀詩興;我們在夏天的竹林里,培育靈感;我們在油燈點亮的時候,收獲詩行……”這是鄢家鎮云峰詩社的9位成員在2017中國·羅江詩歌節開幕舞臺上集體朗誦的作品——《我們是農民我們更是詩人》。農民詩人說:種地,是我們的生活所需;寫詩,是我們的價值所在。

        詩歌節創立14年來,全區學校、機關、企事業單位學詩寫詩蔚然成風,尤其是涌現出了一大批農民詩人。其中,1966年出生的楊俊富高中畢業回農村,有時在家種地,有時外出打工,偶爾學寫詩詞。2008年以來,寫作熱情高漲,已創作1200多首(篇)作品,發表散文、小說、劇本近百篇。2010年被《詩刊》《星星詩刊》等評為“全國十大農民詩人”。2011年12月7日《人民日報》一次就發了他6首詩歌。《北京文學》2020.年第5期發了他8首。

        羅江,不僅詩績如此,而且在街道、在鄉村,自編自演的歌舞、戲劇也豐富多彩。全區人民的幸福指數你說高不高呢?顯然,不言而喻。

        歷史上有個孟母三遷的故事,孟母第3次遷居到學堂附近后,孟子就跟著小朋友一道,開始了學習禮儀讀書之事。孟母欣喜道:“這可是我家孩子居住之地了!”

        羅江人民能有如此之幸福,我以為羅江歷屆的“父母官”至少在這方面超過了孟母。因為孟母作的是“遷”,羅江“父母官”作的是“建”。歷屆“父母官”從外地到羅江,便與當地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情誼,并群策群力擼起袖子加油干,把羅江建成了一座大“學堂”、一個美麗、幸福的大“家園”。

        這真是:有緣千里來“領建”,“三生有幸”羅江現。官民魚水情切切,中華兒女舞彩練。

        (注:“三生有幸”,即:生態良好、生產發展、生活富裕、幸福家園)

        圖片1.png

         

        作者簡介:

        蔣吉華,男,研究生,退休居住北京。曾在四川中江縣學校、企業、鎮黨委、縣級部門、縣政府、縣委、市政府部門供職。現系中國散文學會、中國楹聯學會、北京書法家協會會員、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在縣、市、省和國家級媒體發表散文、詩詞、論文等80多篇(首)40多萬字。


        責任編輯:向芷漫

        新聞總署國登2012-F00075847號· 知識產權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連續出版物刊號 川KXO1-093 · 互聯網信息服務許可證 川B2-20191090 ·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川網文【2019】5415-440號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許可證 川字第00217號

        出版物許可證 新出發字第510105010299號 · 川文旅審函【2019】886號 · 川新廣審批準字【2017】335號 · 川法學文研批字【2015】012號 · 川法文批字【2019】009號 · 川新廣批函字【2016】30號

        國家商標局受理第23862702號 · 網絡安全資格認證第23955號 · 省法治文化研究會融媒體中心負責技術、維護和管理

        蜀ICP備18021130號-2 川公網安備 51010402001487號

        本網站(非新聞類)刊發信息不代表主辦單位和本網之觀點,如有異議請聯系本網刪改·法律顧問:省法治文化研究會專家委(何艷律師)

        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會 四 川 法 制 網版權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cszw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電腦版 | 移動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博客| 永康市| 射洪县| 扎鲁特旗| 临沭县| 来安县| 宜兰县| 宁陵县| 天津市| 邵阳市| 罗平县| 永和县| 阿坝县| 突泉县| 涞水县| 新昌县| 汝南县| 巩义市| 咸丰县| 兖州市| 岐山县| 龙里县| 昌宁县| 道孚县| 旌德县| 司法| 宁夏| 富顺县| 菏泽市| 宝清县| 和静县| 宁乡县| 新巴尔虎左旗| 海盐县| 剑河县| 广灵县| 濮阳市| 仁怀市| 鹤岗市| 休宁县| 桂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