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知道川南的納溪是個風景如畫的好地方,然而由于種種原因一直沒有機會目睹其芳容。最近我有幸作為散文作家采風團的成員,首次踏上了納溪區這片神奇的土地開展采風活動,才窺視其冰山一角。
納溪,又名云溪,因三國時期“蠻夷納貢出此溪”而得名,也有“海納百川”之意。溪,是納溪的血脈,也是納溪的魂。這里的溪水,是天上的玉液喜降大地,是地下的瓊漿噴涌人間。它像如椽的神筆,描繪了這方圖畫;它似母親的乳汁,養育了這方山民;它用傳奇的歷史,塑造了這方文化。
溪,不拒涓涓細流,它初看起來并不起眼,但經過日積月累和長途奔流,就會從小溪匯成大河,大河匯成大江,大江匯成大海。據悉,納溪就是由境內大大小小的130多條溪流匯合而成的。流經全域的永寧河是該區域長江段最大的支流,蜿蜒曲折、恬靜優美,自古以來就有“清水河”的美譽。納溪境內群山疊嶂,溪流縱橫,在錯落有致的地形地貌內,小溪星羅齊布,穿流其間??梢哉f,那兒的樹木花草茂密,就說明那兒溪水豐盛。當我一踏進納溪的土地,我就深深地感到,綠,是納溪的主色調。那滿眼滿世界的綠呀,好像可以擰出汁來。特別是站在天仙鎮天全寺山頂舉目遠眺,山山相連,層林盡染:近一層次是綠油油的墨綠,中間層次是淺藍色的翠綠,最遠的地方就變成了灰蒙蒙的淡藍了。綠汪汪的永寧河水清澈锃亮,從上蜿蜒而下,像仙女身上美麗的白練,在綠色的大地上隨風飄蕩;又似一條銀白色的巨蟒,七彎八拐地在綠地上自由閑逛。在河的兩邊是一籠一籠的竹林,一棵棵竹子手牽著手,肩并著肩,像一位位看護著永寧河的“守護神”,日夜堅守在崗位上;河的兩岸均為開闊地,一座座工廠拔地而起,這些廠均以當地資源為源材料,有竹編工藝,有山珍食品加工廠和竹酒廠等;黑瓦白墻的川南民居,星星點點座落在綠林叢中;阡陌交錯的稻田里,碧綠的良種水稻長勢喜人,隨風翻卷起層層綠色稻浪。納溪,簡直是一幅自然天成,秀美絕倫的山水畫卷。
有人說,山水風光,山第一水為二。理由是有山才有水,山青水才秀。我卻認為,在納溪,山水應當換位,水第一山為二。水是山的魂,有水山才青,山青水更秀。假如沒有水,那山絕對是光禿禿的荒山。這絕對不是筆者有意抬杠,如果納溪沒有眾多的水源,沒有遍布山野的溪流,怎么會生長出如此茂盛的竹海,潤育出如此蔥翠的茶山,釀造出如此甘甜的美酒?
這條溪,哺育了這里純樸的人民。納溪遠離中心城市,地處偏僻,交通十分不便,在古代屬于“蠻夷”之地,商貿基本上依靠水上纖夫拉纖行走。由于這種特殊的歷史地理位置,因而造就了這兒的人民單純樸實、吃苦耐勞的精神品質,永寧河上的纖夫就是其最典型的代表。還值得一提的是,納溪是“夜郎國”所在地的一部分。據《史記.西南夷列傳》介紹,有一次,夜郎國君在接見漢朝使臣時好奇地問:“是你們漢朝大呢?還是我們夜郎國大?”后來不是咋的,“夜郎自大”就演化為專門比喻妄自尊大的成語。至于兩國到底誰大,現在已無從考證,但可以肯定地說,納溪的溪水曾經養育過“夜郎國”的人們。我卻以為,以原典論,大概是因為古代交通不便,西南夷與中原王朝遠隔千山萬水,夜郎王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才有此一問。這也表現出夜郎國本身的國情實力和致力發展的勇氣。若是站在當時夜郎人的立場上看,這就不叫“自大”,而是自尊、自信的民族自豪感的表現。說夜郎“自大”,應該是從漢文化的視角去看“夜郎國”時所造成的一個歷史誤會。
納溪地靈人杰,人才輩出,留下了眾多英雄豪杰的歷史足跡。遠的不論,僅近代就有蔡鍔、朱德等革命先輩率領護國軍在此血戰的遺址。著名的棉花坡戰役,打響了護國討袁的炮火,也留下了民主革命的鏗鏘樂章;抗日戰爭期間,一個叫曾子平的鄉紳,從中華民族的長遠計,自掏腰包,在此創辦了一所“抗戰小學”,為抵抗日寇侵略和新中國的建設,培養出了一大批精英人才,居然創造了“全國唯一”的記錄;還有川南游擊隊和川南地下黨也曾經活躍在這塊熱土上,為中國革命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更有甚者,當代的納溪兒女,繼承了先輩的遺志,與時俱進,沿著先輩踏出的道路繼續奮進。
這條溪,塑造了這方獨特的文化。納溪具有燦爛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圍繞溪水形成了獨具納溪特色的民俗文化。這種民俗文化包括夜郎文化、永寧河船工號子、納溪民歌、云溪竹枝詞、班打獅子、民謠、闖拜、牛牛燈、開秧門等等。比如永寧河船工號子,就是勞動人民艱苦勞動方式的見證,是研究船工以及永寧河沿途風土人情的依據。永寧河船工號子獨特的腔調和襯詞以及江河風格的韻味現在無人能及,時而高亢,時而激烈,時而悠揚,時而豪放的唱腔極具地域特色,它豐富獨特的和聲效果使人振奮不已。還有就是納溪民歌??斓街形鐣r分,我們一行來到了樂道古鎮,只見村頭的土戲臺上,幾位6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穿著鮮艷的古代服裝,正在演唱納溪民歌。一路陪同我們的瀘州市作家協會主席、兩屆“冰心散文獎”得主楊雪先生告訴我:“納溪民歌,是勞動人民在勞動中或是在休閑時隨意哼唱的一種山歌。歌詞大都是人們歌頌勞動、贊頌愛情和熱愛美好生活的內心坦露。正在演唱的《薅秧歌》、《攆野貓》、《爬海歌》和《這山沒有那山高》等最具代表性?!?/span> 老年演員們在土臺上又唱又跳,舞姿原始、古樸,恰似在田間勞作;歌聲高亢、遼亮,好像動人心魄的天籟。觀賞之后,使我深為震撼:在這空曠的天穹下,在這大山的懷抱中,這兒雖然沒有都市卡拉OK廳豪華的裝飾,也沒有鋼琴和激光唱盤的伴奏,但我敢說,這歌聲,比那些所謂的歌唱明星唱得更動聽,更愜意;這舞姿,比那些坦胸露背年輕貌美的舞蹈演員跳得更扎勁,更銷魂。他們的情是真的,心是善的,歌是甜的,笑是美的。除了民俗文化外,這里還有區別于其他別的地方的紅色文化、竹文化、茶文化和酒文化等等。
納溪的文化,不是僅僅漂浮在上面,用來吸引游客和裝點門面,而是深深扎根在廣大人民群眾之中。這次我們有幸參加了白節鎮的“山翁詩社”揭牌儀式,又給了我另一種強烈震撼。詩社由一群60歲以上的退休老人組成,他們進行詩歌創作,既不為名,更不圖利,而是歌唱新時代,歌頌新生活,以此豐富自己的業余文化生活。老人們當場獻詩,并將一套自編自印的手抄本《詩集》贈送給中國作家協會的白庚勝副主席,使白副主席如獲至寶。說實話,他們詩的藝術價值我雖不敢恭維,但他們的精神卻是那么的可貴!這種以詩養心,以詩養性,以詩怡情,以詩養老的做法,比那些整天坐著玩牌打麻將,或無所事事瞎折騰的活法,不知要有益多少倍?
近些年來,納溪區充分挖掘和利用歷史文化,緊緊圍繞“溪”字做文章,升級美化傳統農耕田園和全域旅游2.0,做強做優生態文化旅游養生產業,著力打造西部現代生態新城(鎮)和全國綠色發展示范區,在全省率先將全域旅游發展納入區域戰略層面,并設立了2000萬元旅游發展專項基金。特別是近三年內,納溪先后實施5000萬元以上旅游重點項目21個,建成3個4A級景區在內的12個A級旅游景區,6鎮12村創建成為省級鄉村旅游示范鎮(村),使全區2.9萬人脫貧解困,10個省級貧困村全部“摘帽”。如今的納溪,“花的世界、竹的海洋、水的樂園、酒的天堂、茶的故鄉”全域旅游格局基本形成,已擁有了“永寧河船工號子”、“護國陳醋”、“川南雀舌手工茶”等多個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川滇黔渝四?。ㄊ校┙Y合部區域旅游中心的地位逐步顯現。春賞花、夏親水、秋養生、冬美食,“一硐一泉三漂流”,聞名省內外。今天的納溪正以更加生態、更加美麗的身姿迎接來自遠方的客人,一座宜居宜游、宜商宜業的現代山水新城已經興起,一幅“產業基地,秀美納溪”的美好畫卷正徐徐展開。
溪,具有遠大的胸懷,才將小溪變成大溪。溪,具有優良的品質,才將大地裝點得如此美麗。我站在永寧河與長江交匯口,望著清澈的河水緩緩地溶入江水,向著更加遠大的目標前行,我的心潮澎湃,激情難抑。我仿佛看見,“夜郎國”的先民們沿著茶馬古道涉水爬山,逶迤前行;永寧河上的纖夫們,高喊著船工號子,迎風破浪,踏步而來。我仿佛聽見,深山古剎內的銅鼓聲,依舊余音繞梁;棉花坡上的槍炮聲,隱約可聞……
永寧河,納溪人的母親河!不知流淌了多少萬年,卻從未見過現如今納溪如此大的巨變,更難想象未來納溪會有多么的美好……
納溪,好美的一條“溪”……
作者簡介:
橋歌 (本名喬德春),四川西充人,作家、編劇,四川省散文學會第四、五屆副會長,現任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已在《人民日報》《解放軍報》《法制日報》《中國司法》等省以上報刋發表詩歌、散文、小說和學術理論文章300多篇;公開出版(或與他人合著)文學著作9部;其中多篇(部)榮獲全省、全國獎項。其業績已入編《中國專家大辭典》和《全國優秀復轉軍人傳略》等文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