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地球之腎”的濕地,
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樣性的生態景觀
和人類最重要的生存環境之一,
與森林、海洋并稱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
濕地可以有效地蓄水、抵抗洪峰;
能夠凈化污水,調節區域小氣候;
還是水生動物、兩棲動物和
其他野生生物的重要棲息地。
然而,由于人們開墾濕地或改變其用途,
使得生態環境遭到了嚴重的破壞。
“世界濕地日”的設立旨在提高
人們對濕地價值的認識,
從而促進對濕地的保護與合理使用。
節日來源
1971年2月2日,一個歷時8年之久的旨在保護和合理利用全球濕地的公約——《關于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簡稱《濕地公約》)在伊朗拉姆薩爾簽署。為了紀念這一壯舉并提高公眾的濕地意識,1996年10月《濕地公約》常務委員會第19次會議決定,從1997年起每年的2月2日定為“世界濕地日”,并每年都確定一個不同的主題。這一天,政府機構組織和公民采取各種活動來提高公眾對濕地價值和效益的認識,從而更好地保護濕地。
濕地滋潤生命
濕地是陸地與水體的過渡地帶,因此它同時兼具豐富的陸生和水生動植物資源,形成了其它任何單一生態系統都無法比擬的天然基因庫和獨特的生境。40%的物種在濕地生存繁殖,濕地對于保護生物多樣性具有難以替代的生態價值。
世界濕地日
中國的濕地類型眾多,濕地生物多樣性豐富,不僅物種數量多,而且有很多是中國所特有物種。中國海岸帶濕地生物種類約有8200種,其中植物5000種,動物3200種。中國有淡水魚類770多種或亞種,其中包括許多洄游魚類,它們借助濕地系統提供的特殊環境產卵繁殖。全世界鶴類有15種,中國僅記錄到的就有9種。此外,還有許多是屬于跨國遷徙的鳥類。在中國濕地中,有的是世界某些鳥類惟一的越冬地或遷徙的必經之地。
濕地生物多樣性的功能
濕地是陸地與水體的過渡地帶,因此它同時兼具豐富的陸生和水生動植物資源,形成了其它任何單一生態系統都無法比擬的天然基因庫和獨特的生境。40%的物種在濕地生存繁殖,濕地對于保護生物多樣性具有難以替代的生態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