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網
        法治文化研究會

        【報告文學】鄉村振興的探路者

        來源: 作者:橋歌 發布時間:2021-08-03 10:45:21

        辛丑年大暑之日,我有幸隨四川省散文作家采風團,來到了位于綿陽市北川縣擂鼓鎮南華村的“煙雨溪”民俗館進行了為期3天的采風活動。經過親身體驗,實地觀察,深入采訪,使我對“煙雨溪”有了較為全面的了解。

        站在附近龍門羌山遠眺,整個“煙雨溪”民俗館,恰似天上的仙女將一顆五彩繽紛的寶石,遺落在了這翠綠色的大山懷抱;走近細瞧,漢羌文化相揉合的房屋建筑,依山傍水,獨特典雅;雕花的木門、木窗和形狀各異的石磨、石缸等老舊物件,與碩大的中國結、倒掛的油紙傘巧妙配搭,將遠古農耕文化與現代物質和精神文明巧妙勾聯,暗合神接;特別是那眾多的楹聯和匾額,意境磅礴,經天緯地,或教化,或祈福,或抒情,或表意,博大精深,鉆之彌深……

        我深深地被民俗館主人的創意和境界所感動,所折服,所震撼!第一天兩次相約采訪,他都因為太忙而未能如愿。第二天晚上,等他忙活完后,我們才在前院的石磨拼成的茶座前,頭頂滿天星辰,腳踩堅實大地,在蟬鳴與蛙鼓的伴奏和周邊辛夷花樹上的熒火蟲照亮下,一邊品茗,一邊進行著不設防的心靈交流。

        45efc67d13d950102d7e9c0da248a02.jpg

        特殊經歷,造就了獨特人生

        “煙雨溪”民俗館主人,乃四川省煙雨溪民宿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綿陽市絲語嫘祖書畫院院長蒙綠春。上世紀60年代中葉,蒙先生出身在綿陽市鹽亭縣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華夏國母嫘祖的優良品德和勤勞智慧的基因和神運,在他身上得到了較好的傳承。特別是鄉下當赤腳醫生母親的言傳身教,使他從小就養成了熱愛勞動,樂于助人的優良品質和良好習慣。蒙先生從小天資聰穎,好學上進,從小學到初中各門功課都名列前茅。1981年不到17周歲就應征入伍來到了解放軍這所大學校,鐵的紀律和嚴格的軍事訓練,使他得到了多方面的鍛煉。4年火熱的軍營生活很快就過去了,部隊領導鑒于他的政治表現和軍事素養,決定送他到軍校進一步深造。要知道,這種上軍校名額,是當時農村兵晉升軍官的必經之路,可謂趨之若鶩。他權衡再三,決定將此名額讓給其他更需要的戰友,1985年他退伍回到了鹽亭老家。軍營的歷練,不僅讓他開闊了眼界,增長了才干,而且使他思想更加成熟,追求更加高遠多元。在鄉下,他種過地,教過書,養過蠶。特別是養蠶,他把祖宗傳承下來的老方法與現代科技手段有機地結合起來,創造了當時當地每張蠶種收獲46斤蠶繭的最高紀錄。后來機緣巧合使他跳出了“農門”,到了縣城的郵電部門工作。城里工作旱澇保收,工作量也不算大,因此在干好本職工作的同時,他每天堅持寫日記,抓緊一切時間看書學習和操練書法。幾年下來,他不僅文學知識大增,書法技藝也有猛進,并練就出了別具一格的蒙式書法簡體,深得同行高度贊賞。

        勤于思考,勇于挑戰,這是蒙先生給筆者最先留下的印象。“鐵飯碗”雖然好,但按部就班的工作程序和千篇一律的生活軌跡,又束縛了他活躍的思想和追求創造性勞動的機緣。上世紀80年代末,政府機關實行留職停薪政策,他及時抓住這一難得的機遇,勇敢地離開單位“下海”經商。

        他“下海”后的第一項業務,就是在鹽亭縣城開設第一家冰淇淋制作和銷售作坊。蒙先生告訴筆者,社會生活真是千奇百怪,本來這種用水、牛乳、奶油、食糖等為原料做成的美味冷凍奶制品,早在800多年前就起源于中國,后來才逐步傳到歐美等西方國家。不知怎么搞的,在我國特別是廣大農村則好長時間消聲匿跡了。感謝黨的改革開放政策,才使人們再次吃上了這種美味可口的清涼降暑食品。他的第二項業務,就是開設洗腳房,在當時的鹽亭縣城又屬首創。有朋友耽心,這是資產階級的生活方式,勸他等一等看一看再說。可他認為,追求美好生活是每個人的天賦本性,只要遵紀守法,就可以大膽試,大膽闖!結果兩項業務都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收益和可喜的社會效益。

        勇于追求的他,并沒有陶醉在已取得的成就上,而是把眼光盯向了更大的地方。到綿陽去,開辟新的戰場。上世紀90年代,城里的茶樓酒店還沒有如今這么多,蒙先生適時抓住機遇,在綿陽鬧市區開設了一家在裝飾上以民俗風格取勝的茶樓,結果吸引了大批有文化懂藝術的文人雅士前來品茗談天。第一家茶樓成功后,他又緊接著開了第二家,最后達到十家之多。由于他誠實經營,童叟無欺,所以生意越做越紅火。通過經營冰淇淋、洗腳房和茶樓等生意,他不僅經濟上富裕了,買了車,買了房,而且還結交了不少文化界的高人。

        俗話說,經歷就是財富。談起過去,蒙先生如數家珍。他呷了一口茶,仰望著湛藍的天空說:“我這一生經歷坎坷,當過農民,當過兵,當過教員,又當過工人,有成功的喜悅,也有失敗的悵惘。人生如茶,沉沉浮浮。不過,我還是一直在不停地追尋著……”

        50bb31f140e9705a513f7db2c8309cd.jpg

        堅守本真,返鄉創業建民宿

        隨著社會的發展,許多農村人削尖腦袋往城里鉆,使城市人口人滿為患,不堪負重,而農村土地卻大量撂荒。每每看到這些景象,蒙先生的心就像刀割一樣疼。蒙先生深情地對筆者說,我們的發展應當平衡和有序,絕不能顧此失彼。大力發展城市是必要的,但農村土地是祖宗遺留下來的,絕不能丟棄不管。再說,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如江似海,絕大部分是通過農業傳承下來的。他指著眼前的石磨說:我們的祖先從杜宇開始栽種水稻后不久,就發明了這石磨。幾千年來,石磨對人類的貢獻何其大也。可現在好多90后都不認識石磨為何物了,悲哀呀!作為土生土長的農村人,蒙先生對土地,對農村有著深深的情感和無限的眷戀。于是,從21世紀初葉開始,他就在內心深處謀劃如何返回鄉村創業的問題,即創建一座既有山又有水,既傳統又現代,既住宿又休閑,既能勾起鄉愁又能仰望遠方的詩意化的農舍山莊。

        打那之后,他就不停的打聽、尋覓,并在心目中構繪美麗的藍圖。尋找是艱難的,甚至是痛苦的。他開車走遍了四川和云南的許多地方,不是有山沒水就是有水沒山,還有民風是否淳樸,他都要認真仔細分析考量。2018年冬天,一次偶然機會,蒙先生與好友來到北川擂鼓鎮南華村6組這塊美麗之地,使他如獲至寶。那時候剛下了雪,整個樹林銀妝素裹,白茫茫一片好干凈;一條小溪從山中奔騰而出,發出“嘩啦”“嘩啦”的聲響,給這寂靜的山野平添了幾多活力;一座只有5間木質結構的半舊農舍,座落在小溪旁邊,像童話世界一般安靜,祥和。再一深究,這兒屬全國唯一的羌族自治縣境內,羌人勤勞善良,民風淳樸,特別是這兒蘊涵著豐富的文化資源,古老的羌族文化讓這片神奇的土地散發著迷人的氣息。更可喜的是,這兒還是早已劃定的國家熊貓公園南入口處。真乃“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

        與原農舍主人的交涉較為順利,經過磋商,對方竟爽快地答應將舊農舍轉讓給他。后來在當地相關政府機構和領導的關懷、支持下,他又購置了原農舍宅基地周邊的一些土地,因山形走勢制宜,削高填低,從而為民宿館的建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有了基地,資金怎么解決?這點,蒙先生真是拼了。他除了將自己全部結余拿出來后,還將綿陽城內一棟用血汗掙來的別墅賣掉,全部投入到民宿館的建設之中。接下來,他就將多年來的知識積累和對未來的諸多希冀,傾注在圖紙上,幾經修改,一幅融漢羌文化建筑風格為一爐的建筑圖紙就成功了。經相關專家審定,均給予了極高的贊譽。

        在整個民宿館的建設中,蒙先生都親歷親為,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雖然知曉的人不多,但煙雨溪的泉水看見了,周圍團轉的青山也可以作證。蒙先生告訴筆者,在修建民宿館的初期,農舍剛撤完,新建的木料還未備齊,就下起了瓢潑大雨,沒有房子住,他與工人們只好在木料上搭起塑料布當作臨時的家,真是苦不堪言。據綿陽著名作家、四川省散文作家聯誼會和省嫘祖文化促進會副會長岳定海先生介紹,民宿館內的雕花門窗、楹聯、匾額、石磨、石缸和風谷車等老舊物件,都是蒙先生開著車到農民家里一件一件搜集來的。可以說,館內的一磚一瓦和每一件珍貴擺件,都凝聚著蒙先生的心血和汗珠。

        當地黨委政府對民宿館建設十分關心,并給予了大力支持。縣里不僅修通了南華村的公路,而且專門為其拉來了高壓線,建起了變電站。說起這些,蒙先生至今還感慨不也!

        “為什么取名煙雨溪呢?”我好奇地問。

        蒙先生稍停片刻,字斟句酌地說:“我崇拜蘇東坡,特別喜歡他的《定風波》中“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名句。煙雨者,人生歷程也。我雖沒有蘇老夫子的胸襟和曠達,但要追求苦樂隨緣、開朗達觀的精神境界。另一方面,這兒雨水豐沛,雨后周圍青山或山頂或半山腰均呈現出朵朵潔白的霧嵐,似煙似霞,甚是好看。再加上這汩汩流淌的溪水,于是就有了“煙雨溪”這個名字。”

        太有詩意了,好一個現代版的“煙雨雅士”!

        笑望著眼前這位50多歲年紀、穿著樸素大方,既有軍人堅毅氣質又有文化人文雅情懷的蒙先生,筆者內心深處升騰起幾多佩服,幾多敬意!當今社會,紅塵滾滾,人們大都心浮氣燥,追名逐利,而將理想、信念、鄉愁、歷史文化等忘到九霄云外。而他好不容易從農村擠到了城市,并過上了安逸舒適的城市生活,現在卻毅然賣掉城里的別墅,來到這偏遠的羌族山寨重新創業,堅守自己內心深處崇高而純真的文化情懷,這需要多大的勇氣和多么堅定的信念啊!

        勇于探索,打造羌寨振興的“升級板”

        煙雨溪民宿館融南華書院,微型民俗博物館,南華茶院,辛荑花房,家庭農場和高山游泳池于一體,少了浮華無用的裝修,卻多了一份返樸歸真的情懷,它深植文藝,不僅打造成了有情懷人們的家園,更是文學藝術家及其愛好者的歸宿。無論春夏秋冬,一年四季,花不同,景各異,與三五好友相聚于此,煮茶聽濤,把酒言歡,最是歡顏。由于它與眾不同的內飾以及濃厚的文化氛圍,已被有識之士譽為當代羌寨中的“世外桃源”。

        煙雨溪民宿館建成后,已吸引來了全國各地無數的觀光客和大批文學藝術工作者。他們被這兒的山水所陶醉,為這兒的文化氛圍所驚嘆。著名作家、四川巴金文學院原副院長、四川省散文作家聯誼會會長張人士先生來此參觀后深有感慨地說:這兒打造得真是太好了!比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更具詩情畫意!著名作家、中國散文學會理事、中國散文在場主義創始人周聞道先生來此后專門創作了一篇名為《一溪煙雨》的散文,其中有一段是這么寫的:“我的感覺是,正要去進行一次生命體驗——經過一溪煙雨,到達一處精神的高地;然后再回望走過的路,看自己活成什么樣子。”來自遼寧的游客許強非常喜歡這里,她說:“我是一個熱愛文字的人,這個地方給了我特別親切的感覺,文化氣息特別濃郁,這些古玩、古件給人的感覺就是有文化底蘊。所以煙雨溪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民宿,而是集文化與文字內涵很深的文旅打卡地。”

        二更過半,天上的星星更明更亮,樹上的熒火蟲越聚越多,夏蟬和田蛙仍不知疲倦地履行著伴唱任務,蒙先生談興正濃。筆者不失時機地追問他下一步還有什么打算。蒙先生眼睛一亮,充滿喜悅地說:黨中央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太偉大,太及時了!農業是人類生存的根本,無論社會怎么發展,農村這塊陣地,中華傳統文化都永遠不可丟!但抱殘守缺也不行,應當緊跟時代發展步伐,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兼收并蓄,與時俱進!

        “有什么具體打算嗎?”我興奮地問。

        蒙先生掏出手機,借著月光和熒火蟲發出的光源,一幅煙雨溪民宿二期發展規劃藍圖已展現在我的眼前。

        蒙先生站起身,領著我來到院墻邊,指著前方的坡地說:我想借著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強勁東風,利用3到5年時間,投資5000萬左右資金,打造“煙雨溪北斗七星民宿集群”。 

        “什么‘北斗七星’?”我一時沒有反應過來。

        蒙先生像老師授課一樣告訴我:在古代中國,“七”才是吉祥數。比如說天生有“七星”;人的感情有“七情”;色彩有“七色”;音樂有“七音”;詩歌有七言、七絕、七律;人體有“七竅”;民間傳說有牛朗織女“七夕鵲橋相會”等說法和傳說。煙雨溪民宿集群的構造,其地理位置正巧像天上的“北斗七星”圖。天人合一,與煙雨溪追求自然、干凈、純粹、高貴的品質生活相吻合。

        哇噻!這蒙先生可真是用心良苦,其文化底蘊可見一斑!

        緊接著,蒙先生逐一給我介紹了“七元素”的具體設計構想:一是新建兩座羌碉。即在大門入口區修建一座高 10 米,共三層建筑的羌碉。新建的羌碉坐落于煙雨溪畔,和棧道、羌文化廣場相融。二是改建民俗博物館。即在已建成的民俗場景博物館、多功能大廳的基礎上,擬建羌文化廣場,設置白石圖騰、鼓樓,入口平臺處設計羌文化長廊,溪水廊道、 索橋等,充分滿足民宿功能需求。三是改建珍今書院。即在南華書院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檔次。占地約 2.3 畝,以地勢分三階而建。逆溪而上,竹山之上是山泉家庭泳池,也是水景。在竹林、溪流、花果、明月、清風煙雨之間律動著鳥聲、泉聲、雨聲、書聲、琴聲,給國內七類雅士翹楚做工作室。四是新建七套房的茶院。茶院是羌茶傳承和體驗創新的陣地,亦是羌茶民宿;是游學、互動、研學、交流、經營之場所。五是新建七套房的星空花房。即在南華嶺山腰,莘荑花樹下,筑七套花房--懸崖與遠山,星月與飄雪,怒馬與鮮花,親情與愛情;羌山原石為柱,玻璃為墻,老瓦,老木、老窗、老石、老味。六是改造七套農舍為民宿。即在民宿集群外再改造七套農舍為民宿。七是新建第七市場。羌族人文豐富,民宿集群日均約300人消費。將游客消費集中創建第七市場。融影院、超市、廊道展廳、咖啡廳、牛圈茶舍、觀景攝影臺、書畫家工作室、羌山農副產品、羌碉式民宿等一體,既是市場,又是藝術場景大展館。

        更可喜的是,煙雨溪民宿館還將新開辟一座面積約為 50 畝的家庭農場。這樣既滿足城里來的各色人等從事各種農業生產體驗,又可確保民宿集群生活原汁原味的蔬菜、水果、肉類食材的供應。

        除以上七大版塊外,還將新建羌廊和棧道。羌廊是羌族建筑文化的經典,大山之上,煙雨之間,羌笛悠悠;羌廊和棧道是羌漢建筑文化的互動和展現,傳承和創新。不僅可作為煙雨溪民宿集群的休閑散步道,亦可作為羌文化展示長廊、露營廊道等,這樣就豐富和創新了廊道的視覺效果和實用功能。

        cd3cd98c399202b6466b1bd4bf6382b.jpg

        今后坐上直升機或熱氣球,從上往下觀之,建成后的七大元素群,布局如北斗七星,羌廊和棧道像一根絲線,將七大建筑和諧完美地串聯于竹海、林花、云溪之間,其景其狀,美不勝收!   

        筆者再次被蒙先生縝密的思維和宏大的規劃所感動,所折服,所震撼!從農村到城市,掙到錢再返回農村,建設新農村。這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輪回,而是精神上的飛躍和升華!

        鄉村振興,蒙綠春不是已經探索出了一條別樣的成功之路么?!

         

        作者簡介

        橋歌,本名譙(喬)德春,四川西充人,作家、編劇,四川省戒毒管理局原副局長,現任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已在《人民日報》《解放軍報》、《法制日報》《文藝報》《四川日報》等省以上報刋發表詩歌、散文、小說、報告文學等體裁作品300多篇;公開出版文學類著作9部,影視劇本4部,多次榮獲國家和省級獎項,其業績已入編《中國專家大辭典》和《全國優秀復轉軍人傳略》等文獻中。


        責任編輯:楊雪嬌

        新聞總署國登2012-F00075847號· 知識產權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連續出版物刊號 川KXO1-093 · 互聯網信息服務許可證 川B2-20191090 ·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川網文【2019】5415-440號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許可證 川字第00217號

        出版物許可證 新出發字第510105010299號 · 川文旅審函【2019】886號 · 川新廣審批準字【2017】335號 · 川法學文研批字【2015】012號 · 川法文批字【2019】009號 · 川新廣批函字【2016】30號

        國家商標局受理第23862702號 · 網絡安全資格認證第23955號 · 省法治文化研究會融媒體中心負責技術、維護和管理

        蜀ICP備18021130號-2 川公網安備 51010402001487號

        本網站(非新聞類)刊發信息不代表主辦單位和本網之觀點,如有異議請聯系本網刪改·法律顧問:省法治文化研究會專家委(何艷律師)

        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會 四 川 法 制 網版權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cszw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電腦版 | 移動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尚志市| 永泰县| 临沂市| 拉萨市| 鞍山市| 子洲县| 萝北县| 青神县| 五台县| 鸡西市| 仙居县| 上栗县| 宿松县| 长岛县| 吉木乃县| 阜阳市| 平果县| 新津县| 临沧市| 巴塘县| 封开县| 如皋市| 德惠市| 尉犁县| 宣威市| 光山县| 朝阳市| 定边县| 樟树市| 贵德县| 明光市| 西吉县| 崇义县| 凯里市| 洪洞县| 寻乌县| 莒南县| 泸定县| 普定县| 宁夏| 芷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