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網
        法治文化研究會

        尋夢墨脫:路,樹,茶園……

        來源:文匯報 作者:吉米平階 發布時間:2023-08-18 08:58:43

        G8X.jpg

        終于可以去墨脫啦!

        這種激動心情,不了解墨脫的人,不容易理解。

        墨脫是西藏的一個縣,在林芝市,靠近中印邊境。墨脫聞名于全國,因為它是全中國最后一個通公路的縣,這個說法有案可稽,是定論。從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修建從外界通往墨脫的公路,時斷時續,一直到2018年,經過兩次大的改建,才可以算“大體摘掉‘高原孤島’的帽子”。說起來,早在西藏剛剛和平解放,墨脫就進駐了解放軍的工作隊,但是,由于地理位置特殊,這里一直跟外界隔著一層神秘厚重的帷幕,外人要想一窺墨脫,非經歷千辛萬苦不可。

        2006年,有一本小說《蓮花》,描寫了三個年輕人在墨脫尋找心靈解脫的歷程,曾在許多青年中大熱,墨脫也由此進入許多人的視野。墨脫之于我,在于身邊有好幾位徒步進入墨脫的前輩和同齡朋友,其中有兩位是當年“野人熱”中,前往墨脫尋找傳說中的高原雪人的。在他們的講述中,其險絕、其奇幻、其艱苦、其滿足,讓人艷羨,神往,直至躍躍欲試。

        但想去墨脫,的確不易。我曾經做過不少功課,多次前往林芝米林縣的派鎮,踩點,規劃。派鎮曾經是一條傳統徒步路線的起點,從這里徒步到墨脫需要走四天(過去則更長)。由派鎮的松林口可以搭乘順路卡車,沿著一條簡易的毛路行進約九公里(也要走一個半小時),到一絕壁處下車,翻越海拔4170米的多雄拉山口,行進28公里到達拉格。第二天由拉格到汗密(汗密瀑布),30公里,如果是春夏之際,漫山杜鵑花盛開。第三天從汗密到背崩鄉,28公里,是艱苦路段,路過螞蟥肆虐區、老虎嘴、一線天,經過阿尼橋、塌方區、解放大橋到達背崩。第四天從背崩鄉到墨脫縣城,35公里,都在低海拔熱帶亞熱帶地區行走,完全沒有身處西藏的感覺。

        這一徒步線路從海拔4000多米下降至1000米以下,高山上大部分時期冰雪皚皚,山腰森林郁郁蔥蔥,杜鵑花開,繁花如茵。周圍雪峰環抱,下方草地如織,瀑布密布,因為空氣濕度大,又人跡罕至,如果有人大聲說話或叫喊,便會有柔絲雨霧迷蒙而來,神奇迷人。

        這樣的一場設計良久的宏愿,終因對沿途螞蟥的恐懼和周邊人的勸阻,無疾而終。去墨脫之念一直就耿耿于懷,沒有死心。去年六月上中旬,終于可以經林芝波密扎木鎮,過嘎隆拉隧道前往了。

        這是另一條通往墨脫的公路——扎墨公路(扎木至墨脫)。說起來這條公路2013年就已建成,但因地質條件太差,每年只有六七個月保通,所以進出依然十分困難。我進墨脫的時候,派墨公路(從派鎮至墨脫)也已全線貫通,正在進行路面黑化,也就是說,現在墨脫已經有兩條公路進出。

        地處喜馬拉雅山脈東端,墨脫,西、北、東三面被喜馬拉雅山與崗日嘎布山阻隔,雅魯藏布江貫穿縣域全境,海拔由7000多米急速下降到出境口巴昔卡的200米,雅魯藏布大峽谷以及帕龍藏布峽谷又從一側分割,陡峻的山、湍急的水、頻發的地震,滑坡、塌方、泥石流、高雨量和局部的強降雨,種種元素疊加,屏蔽墨脫于孤島之上。公路暢通之前,通往墨脫的是僅能供行人和馬隊行走的山路,都要翻越4000米以上的雪山隘口,穿過螞蟥、毒蟲、猛獸出沒的原始森林,一路上隨時都有可能遇到雪崩、暴雨、塌方、沼澤。印度洋暖濕氣流沿雅魯藏布江北上,被高聳的雪山及冷空氣阻隔后,形成可達4000至5000毫米的降水,這遠遠超過了沿海城市1600毫米的降水量。墨脫地處地理兩大板塊結合縫前緣部位,構造極不穩定,地震活動強烈,每天都有地震,平均一星期發生一次有感地震。這也是墨脫公路暢通之難的原因所在。徒步墨脫的小道都要途經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隘口,每年只有不到三個月時間不積雪,其余時間大雪封山。雪崩無處不在,是墨脫人經歷中最強烈的感受。

        在今年春節前,關心新聞的朋友也可能注意到,派墨公路出現了大雪崩,在多雄拉山口,有十多輛車輛被掩埋,最后有28人遇難。可見墨脫道路之艱險。

        過去,墨脫居民將土特產背往米林、波密交換茶葉、鹽巴及日用必需品。他們在背兜上扎三條竹篾編帶,兩條挎于雙肩,一條套于頭額。手持T形拄杖攀援,歇息時頂撐松肩,跟過去茶馬古道上的背夫相似。行人趑趄于山巒峻嶺、懸崖峭壁、荊棘叢生的羊腸小道之間,還要過溜索或爬獨木懸梯,以巖洞歇腳。

        墨脫最著名的特產是墨脫石鍋。墨脫石鍋原料是稀有的天然皂石,產自墨脫雅魯藏布江兩岸懸崖上,顏色灰白色、灰褐色。據說,墨脫石鍋含有人體所需的多種微量元素,在熬煮食物的過程中能促進蛋白質肽鏈水解為氨基酸,使游離氨基酸的含量增加,熬煮食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墨脫石鍋可耐2000℃的高溫,具有傳熱快、不粘鍋、不變色的優點。使用石鍋煲湯,湯汁香濃可口,味道醇厚、持久。

        墨脫石鍋原料采集必須在每年七八月份,石匠在懸崖峭壁上采集石鍋原料,現場手工鑿制成品,然后由人背或馬馱運下山。人工打造石鍋耗時長、效率低,但最大程度保證了材質中稀有元素不被破壞,確保了石鍋制作佳肴的口感。所以,墨脫石鍋產量稀少,價值也因此倍增。

        幾年前,在墨脫工作的一個朋友,極盡辛苦,從墨脫托運給我一個石鍋,就是那種外貌古樸甚至略顯粗糙的手工打磨之作,遠不如現在機器所治精美。中間還因有裂縫更換過一次。我視若珍寶,先用四五斤菜籽油浸泡了幾天,隨后燉了一鍋地道的土雞手掌參為主料的墨脫石鍋雞。提前邀約了幾個要好的朋友,吃完后都贊不絕口。

        墨脫石鍋雞是名菜。在過去,國道318公路途經林芝各地,特別是魯朗風景區,都是這個主打菜,現在已由林芝普及拉薩乃至成都、北京等大城市。魯朗小鎮,在色季拉山東坡山腳,東臨波密,西接色季拉山西麓的林芝市所在地八一鎮。田園牧場,森林牛羊,加之常年云霧繚繞,是風景絕佳之地,現在已經冠以“國際旅游小鎮”,是318入藏必經之地。石鍋雞需用當地土雞,大切成塊,熟油炒鍋,加花椒姜蒜爆香后,和手掌參、天麻同入高壓鍋壓制30分鐘備用。手掌參是一味中藥,具有止咳平喘,益腎健脾,理氣和血,止痛之功效。過去西藏許多人不識其功效,熬制后用來糊風箏,粘窗戶。粗脈手掌參以西藏林芝產為佳。現在也有人把它比作第二蟲草,好像有點夸張了。不過說來也怪,石鍋雞所用手掌參,在內地完全沒有在高原的那種奇妙的味道。早些時候,拉薩到林芝尚未通高速公路,每當要去林芝或昌都,中午在松多或工布江達打尖,晚飯必趕到魯朗吃石鍋雞。經常是,開始翻色季拉山時,打電話給相熟的餐館,告知人數,定下座位。抵達之后,團團坐下,一個或兩個石鍋熱騰騰上桌,咕嘟著,里面是加了鹽、糖、枸杞、紅棗、八角的濃湯,先在各自的碗里加點香蔥、香菜,喝湯,一桌子呼嚕嚕響。一兩碗湯之后,加湯,吃雞。湯味有一股淡淡的藥材清香,雞肉嫩而有彈性。如果是蘑菇生長季節,吃完雞就燙各種野生菌,那是難得的口福。日常是,加些各色蔬菜,泡幾碗米飯,腆著肚子走人。

        實現了墨脫之行。穿過嘎隆拉隧道,景色大變,隧道入口的山北白雪皚皚,出隧道后則是云霧繚繞,滿眼青翠欲滴,此時是陽歷六月,汽車穿行于喜馬拉雅山脈南坡的茂密原始森林,一路南下3000米,抵達雅魯藏布江河谷。陡然下降的高度,使人兩耳封閉,頭渾然如甕,而眼前漫山遍野的野芭蕉林,讓人一下置身熱帶叢林,身心為之振奮。與兩小時前的冰雪世界相對比,感覺是進行了一次四季穿越。跨越西莫河大橋,墨脫就在前面。

        世界只有一個墨脫,墨脫擁有整個世界。在嵌有“蓮花圣地”的門樓上,響亮著這個標語。墨脫曾經遠離世界,但墨脫人的胸襟足夠大。墨脫藏語叫白瑪崗,“白瑪”,蓮花,“崗”,圣地,隱秘之地。蓮花秘境的傳說曾經在藏地廣為流傳,吸引過不少人前往尋夢。今天,我也算是一個尋夢的人吧。

        墨脫縣城,遠比想象中繁華,山外所有的,這里一點不缺。交通信號燈閃爍,多少沖淡了一些新鮮感,就像我不久前前往中國最高的縣,海拔5000米的雙湖。印象里遙不可及的雙湖,在我第二天早晨散步時,看見車站從拉薩往返雙湖的公共汽車信息,那上面赫然寫道:“雙湖-拉薩。一天”。一天就能從印象中遙遠的雙湖抵達拉薩,而且是大巴車?那時候我完全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此時此刻,也有點類似的感覺。

        真實感覺到了墨脫,還是離開縣城之后。在雅魯藏布江一個著名的大拐彎(雅魯藏布江有好多大拐彎)——果果塘大拐彎所在的德興鄉德興村,距縣城不過7.8公里,藍天白云,滿眼蒼翠,各種熱帶植物,讓人真實感受到了墨脫的不同。而在背崩鄉的格林村,這種感覺得到了進一步加強。

        格林村真是氣韻十足,與眾不同。

        首先是路。

        出墨脫縣城西南行三十多公里,到達背崩鄉,站在橫跨雅魯藏布江的解放大橋上,我感慨萬端。背崩鄉、松林口、解放大橋,這些在資深徒步愛好者心目中著名的地標,此刻都匯集在我的心里。遙想當年,那些從松林口三四天跋山涉水,歷經艱苦的人們,遠遠望見解放大橋,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情。這里有親愛的解放軍,有人間煙火,有溫暖干燥,還有熱水可以燙腳。在這里,望著滔滔而逝的江水,我努力體會著“身未至,心向往之”的心情。

        繼續西南行,盤山公路17公里,“躍上蔥蘢四百旋”,到達格林村,海拔1700多米。縣城旁的德興村海拔800米,到這里上升了1000米。格林村坐落在一個由六座山峰圍繞形成的C型高山凹地,處在凹地中心的分水嶺上。

        由于印度洋的暖濕氣流沿雅魯藏布大峽谷北上,墨脫地區的所有地方都云霧繚繞,在縣城的高處,每天早上看雅魯藏布江水面的云霧起落,是一大景觀。但格林村有所不同。因為它的海拔高度,飄渺的云霧都在平視之下,而頭上的藍天白云更是與眾不同,格外亮麗。在這里,站在村外極目四望,身下的雅魯藏布江河谷奔騰流淌,兩岸青山如黛,河谷里云蒸霞蔚。遠處,南迦巴瓦峰的皚皚峰頂若隱若現……格林村是墨脫境內唯一一處可以同時觀賞南迦巴瓦峰、喜馬拉雅山脈、雅魯藏布江、印度洋北上暖濕氣流變化過程和雅魯藏布大峽谷垂直氣候與植物分布頻譜場景的地點,顏值極高(具有很高的旅游觀光價值)。

        在格林村,有一個名人黃家斌。說他有名,不是因為他是這個32戶120多人村莊的駐村第一書記兼工作隊長,而是因為網絡。他在網絡上為格林村代言,賣茶葉、賣蜂蜜、賣民宿、賣風光,賣各種他認為對村民有利益的東西,也是一個網紅。幾年前,他從林芝市來到這里駐村,辦了幾件大事:牲畜入圈,改善交通,升級茶園。駐村書記,如“小國總理”,事無巨細都管。這個書記不容易,一住就是五年多,連續在村里過了四個春節。他們提出“茶葉立村、旅游興村”的概念,把林下特色經濟、有機觀光農業、生態康養旅游、庭院經濟作為村中發展的“四架馬車”,打造“一線二館三基地四景點”,一線是紅色尋邊線,包含觀花、觀鳥、觀獸;二館是軍民融合村史館和正在打造的動植物標本館;三基地是蘭花家園基地、中藏藥材科普基地、食用菌科普基地;四景點是飄渺茶園、樹王森林、門巴民俗村和達帕山。小小的邊遠山村有這樣的思路和格局,不簡單。我以下要講到的,都跟這個人有關。

        其次是樹。

        在格林村,黃家斌告訴我,他們村子發現了迄今為止中國大陸最高的樹!我吃了一驚。他在手機上把新聞放給我看,是2022年5月9日的報道,說道:“近日,記者從墨脫縣林業和草原局獲悉:通過和北京大學牽頭的科研團隊合作,墨脫縣境內的背崩鄉格林村記錄到了一棵高達76.8米的不丹松,刷新了此前位于云南高黎貢山的72米禿杉樹王的紀錄,是目前中國大陸已知的最高的一棵樹,成為名副其實的新‘樹王’。”

        現在,這棵樹已被當地的門巴人命名為“辛達布”,是神樹的意思。黃家斌為此很是興奮,構思了一整套配套宣傳的方案。在格林村的一家民宿的樓上,我用手機也模糊拍攝到了高出密林一大截的十幾棵不丹松的模樣。在原始密林的簇擁下,它們顯得亭亭玉立、卓爾不凡。我生長在大山里,對大樹歷來十分敬重,甚至有崇拜的心理,有大樹所在的村子,于我而言,也變得神圣而親切。

        在格林村的村史館,我得知1950年8月,墨脫發生過里氏8.6級的強烈地震,地震烈度12度,地震中心就是格林村。強烈地震引起山崩地裂,使格林村不僅被夷為平地,而且陷落成了沼澤地,也就是現在的C型高山凹地。據說當時有四百多人的村子,僅僅留下有名有姓四戶人家。地震中,大樹不是被連根拔起,就是腰折,樹峰的折斷那肯定是百分之百。劫后余生,尚能成長為樹中第一,不能不說是個奇跡。

        不久后的2022年5月18日,又有一則報道,報道稱:記者18日從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郭柯團隊近日在西藏察隅縣考察時,發現了成片高大的云南黃果冷杉原始森林。經無人機吊繩多次測量,該原始森林林冠高度達70米。其中,最高的一株云南黃果冷杉高達83.2米、胸徑207厘米,高度超過了此前曾報道的位于西藏墨脫的不丹松(76.8米)和位于臺灣的禿杉(81—82米),刷新了中國最高樹紀錄。

        也就是說,格林村的中國樹高紀錄保持了不到十天。這不重要。“辛達布”在那里,不管是不是第一,它都是格林村給我的念想。

        一年后的前不久,2023年5月,又有報道:5月26日,記者從西藏自治區林草局獲悉,由北京大學牽頭的聯合調查隊,在位于雅魯藏布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林芝市波密縣通麥鎮境內,發現了一棵高達102.3米的西藏柏木。此次發現刷新了按樹種排名的世界最高樹列表,成為僅次于美國海岸紅杉的世界第二高樹種,同時也刷新了亞洲紀錄,成為目前已知的亞洲第一高樹。

        這則報道還說:近兩年,眾多科研團隊將科技手段和方法創新運用在生物多樣性研究保護中,不斷在雅魯藏布大峽谷區域內發現高樹,持續刷新我國的高樹紀錄,這充分體現了雅魯藏布大峽谷地區森林生態系統的原真性、獨特性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價值。[編注:根據中國巨樹科考隊今年6月進行的復測,這棵歷史高度(包含主干枯枝)為102.3米、相當于36層樓高的藏南柏木,活體高度(從樹干基部至存活枝頂部)為101.2米;按目前已有的測量記錄,其活體高度101.2米依然為全球第二高樹種、亞洲最高樹。參見《亞洲最高樹,活體高度101.2米!》,史博臻、張鈞琪2023年8月15日發表于文匯報、“文匯”App和“文匯筆會”微信公眾號。]

        在我看來,這些大樹的不斷發現,確乎與手段和方法的進步相關,而且毫無懸念,更多更高的大樹會不斷出現。雅魯藏布大峽谷區域,墨脫正處在它的核心,也越來越會為外人所知,成為與世界相連的一個所在。

        最后說說茶園。

        黃家斌的得意之作,是飄渺茶園。

        叫飄渺茶園,似乎有點虛幻之感,雖然迎合了許多游客逃離塵世的心理,我倒更愿意叫它天上茶場。茶園在格林村一處天然的臺地上,三百多畝的茶場,俯瞰雅魯藏布江,遠眺南迦巴瓦峰,最神奇的是,沿雅魯藏布江北上的印度洋暖濕氣流,圍繞凸起的茶場,如潮起潮落。夢幻一樣的云霧此起彼伏,在這片臺地周圍,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升起或者降落。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綠油油的茶壟,鳥鳴聲聲,和風吹樹,此景只應天上有。黃家斌告訴我,這里所產的茶葉,在福建江浙一帶受到熱捧,價格不菲。我在茶園里摘得了幾葉嫩芽,放進嘴里,初猶苦澀,回味卻滿口余香,至今不能忘懷。

        茶葉之于藏族,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必需品,被譽為“天界甘露”。關于茶葉,有許多民間傳說,《文成公主的故事》是這樣:唐時,飲茶之風很盛,文成公主遠嫁西域,嫁妝豐厚,除金銀首飾、綾羅綢緞等等之外,還帶去了各種茶葉。由于西藏地處高原,氣候寒冷干燥,人們一日三餐均以肉食為主,水果蔬菜甚少。文成公主初到西藏,生活很不習慣。每天早晨,當端來牛羊奶和各種肉食糌粑時,她就難以下咽。后來,她想出了一個辦法。喝一些奶,再喝一些茶,胃果然舒服一些。后來,她干脆把茶和奶混合在一起,發現味道比單一的奶或茶更好。《西藏政教鑒附錄》有言:“茶葉亦自文成公主入藏地也。”

        還有一個《藏王的故事》:有一個藏王久病臥床。一天,他依窗休息時,忽見一只小鳥,口銜一根嫩枝飛來。藏王命人將嫩枝熬水,服下后,痼疾竟不日而愈。藏王遂派人按此枝四處尋找,終于在今四川找到了茶這種植物。

        這個故事有一定的道理。《史記·周本紀》記載: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伐紂,“南(四川)八部族貢武王荼(茶)”。說明四川從很早的時候,就開始食用茶,并將茶作為珍貴的貢品。歷史上明確記載藏茶與四川的關系,是《明史茶法》:太祖朱元璋“詔天全六番司民,免其徭役,專令蒸烏茶易馬。”其中的天全,就是今天雅安天全縣,烏茶即黑茶,就是雅安藏茶,也叫邊茶、磚茶。這也是“茶馬互市”的記載。

        明《嚴茶議》載:“茶之為物,西域吐蕃,古今皆仰信之。以其腥肉之物,非茶不消;青稞之熱,非茶不解,故不能不賴于此也”。

        世界屋脊高寒缺氧,居民生活必須攝入高脂肪、高糖類食物以適應自然環境,同時,青藏高原過去沒有水果蔬菜的生長條件,茶葉便成為調和分解高脂肪、高糖類食物并補充維生素的唯一之選。從四川、云南等地販茶到高原,形成了藏族生存的補給線——茶馬古道。藏族諺語說:一日無茶則滯,三日無茶則病,寧可三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

        我讀大學之前,生活在邊城康定,這是處在雅安和藏區之間的交通咽喉之地,也是茶馬古道的中轉站。1950年之前,康定城里有諸多“鍋莊”(就是供往返客商歇腳住宿飲馬貿易的場所,多是四合院),據說著名的有48家,至今依然保留了少許舊址。

        那時候背夫們從茶葉的集散地雅安出發,背著竹篾編成的茶包,多的能達到200斤,一路風餐露宿,累了用T形拄杖頂著茶包歇腳。到了康定,在鍋莊里交割完畢,藏區的買主再把茶葉包分裝在牛皮口袋里密封上垛,運往西藏乃至印度等地。這些茶葉雨天常被淋濕,到了藏區又被密封發酵,產生了品質完全不同于起運時的茶品,因此也有“藏茶(黑茶)是馬背上形成的”的說法。我小的時候,還有牦牛隊運送那些茶葉垛子前往不通路的鄉鎮。那些牦牛,在縣城不大的街道上旁若無人地轟轟然而去,給我極深刻的印象。

        當然,我也從小養成了喝茶的習慣。那時候生活困難,酥油茶難得,一碗雅安磚茶熬制的清茶,也是溫暖的記憶。如果有可能喝到酥油茶,必定是什么重要的日子。在茶壺里釅釅地熬好茶汁,在加棟(攪拌酥油茶用的有底座的木桶。用一個鑲嵌與木桶同大小圓板的木棍上下攪動,使油脂和茶水充分融合,謂之“打酥油茶”)里放上酥油、少許鹽,沖入茶汁,必要時再加點開水,我們家,如果有,就再加點搗碎的核桃仁。爐子上煨著一壺酥油茶,那一天就很美好了。在高原,一碗熱乎乎香噴噴的酥油茶,能解所有苦寒勞頓。常常有朋友初到高原,高反嚴重,唇焦口燥,勸著喝一碗酥油茶,也有化解之奇效。當然,這也因人而異,就像有的人不適應異地的鹵煮火燒、臭豆腐,勉強不得。

        扯得有點遠了。黃家斌在飄渺茶園中心設計了一個觀景臺,蓮花雕塑點綴。在那里,抬頭可見東喜馬拉雅主峰南迦巴瓦,低頭是海拔不足千米的雅魯藏布,眼前連綿的茶園滿是青綠,新鮮空氣中飄散著草葉花香,一年四季都能聞出春的氣息。在這里,如果你早上起來天氣晴好,可以從南面看到南迦巴瓦的日照金山。這可是全中國的獨一份。我離開格林的時候,那里還在進行修建。如果有機會,我希望再去一次童話般的格林。



        責任編輯:夢雪

        上一篇:躊躇

        下一篇:任德生:紅船駛向星辰

        新聞總署國登2012-F00075847號· 知識產權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連續出版物刊號 川KXO1-093 · 互聯網信息服務許可證 川B2-20191090 ·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川網文【2019】5415-440號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許可證 川字第00217號

        出版物許可證 新出發字第510105010299號 · 川文旅審函【2019】886號 · 川新廣審批準字【2017】335號 · 川法學文研批字【2015】012號 · 川法文批字【2019】009號 · 川新廣批函字【2016】30號

        國家商標局受理第23862702號 · 網絡安全資格認證第23955號 · 省法治文化研究會融媒體中心負責技術、維護和管理

        蜀ICP備18021130號-2 川公網安備 51010402001487號

        本網站(非新聞類)刊發信息不代表主辦單位和本網之觀點,如有異議請聯系本網刪改·法律顧問:省法治文化研究會專家委(何艷律師)

        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會 四 川 法 制 網版權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cszw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電腦版 | 移動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榆中县| 大连市| 无锡市| 新晃| 乐都县| 保山市| 开鲁县| 宁化县| 从江县| 石景山区| 临汾市| 库伦旗| 阳高县| 西乌| 色达县| 阳朔县| 汝阳县| 兰州市| 府谷县| 浦县| 宣城市| 璧山县| 江永县| 商都县| 康马县| 惠东县| 平山县| 五华县| 江华| 呼和浩特市| 九台市| 博白县| 勐海县| 都安| 淮北市| 砚山县| 肃南| 宜兰市| 乳源| 长武县| 德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