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前,龔自珍在萬馬齊喑的清晚期,于《己亥雜詩》雄渾深邃的藝術境地里,發出了不囿于規則,破格薦用的怒吼。百年來,誠如龔老先生所盼,改革大勢形成的新“風雷”、新生機,早已一掃籠罩九州的沉悶和遲滯。
如黨的二十大報告所述,“當代中國青年生逢其時,施展才干的舞臺無比廣闊,實現夢想的前景無比光明。”而今筑巢引鳳、人盡其才的大國風尚已然為新時代“懷國之大”者,“報國之志”者搭建了不拘一格的無限平臺。不拘一格、縱橫捭闔的“降人”機制下,野無遺賢的前提是“人各有能,因藝授任。”“一格一格”塑人才,方成其才,方盡其才。
廣大青年干警當育“厚德”之“格”。“重公輕私,謂之厚德”。習總書記曾言,“一個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其才能方能用得其所。“厚德”,是一種“海納百川、和而不同”的包容開放精神;“厚德”是一種“寬以待人,反求諸己”的寬恕自省心態;“厚德”是一種“貴柔守雌、上善若水”的謙和品質。老子提出“上德若谷”,“上德”即“厚德”,具有崇高道德,身懷堅定理想的人,心包天地,德無不容,民胞物與,廓然大公。
廣大青年干警當塑“修身”之“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自修不足,不足以為事,更難以為家、為國、為天下。”明代理學家薛瑄認為修身自守有三種境界:見理明而不妄取著,上也;尚名節而不茍取者,其次也;畏法律、保祿位而不敢取者,為下也。要為大公、守大義、求大我,更要正心明道、懷德自重。修身,當涵育不為微薄學識所滿,不為自身境界所狂的“靜氣”;修身,當恪守去偽存真、去粗取精,不為形式主義綁架的“清氣”;修身,當積蓄心懷清澈信仰,理得明本末始終,辨得清是非曲直的“正氣”。
廣大青年干警當修“致知”之“格”。“褚小者不可以懷大,綆短者不可以汲深。”如習總書記所說,“我們處在前所未有的變革時代,干著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如果知識不夠、眼界不寬、能力不強,就會耽誤事。”致知,當修煉學問大家陳望道在翻譯《共產黨宣言》時錯將墨汁當糖汁,更覺“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的鉆研精神;致知,當涵養“君子之心,豈有心于同異,惟其是而已”的的求是態度;致知,當踐行“學所以益才,礪所以致刃”的躬行格局。
生逢偉大時代,“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載厚德,善修身,行致知,方能在不拘一格中追光而遇,沐光而行,行將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