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衣、筒靴、厚大衣……從2016年到碧峰峽鎮工作以來,陳嘉詠總是在辦公室里放著這些東西,以備不時之需。
鄉村工作很繁雜,脫貧攻堅工作更是需要時刻“在線”。在碧峰峽鎮工作的近5年多時間,陳嘉詠始終以最大的熱忱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把貧困群眾當親人,身體力行帶領貧困群眾謀發展、奔小康。
4月22日,在四川省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陳嘉詠獲評全省脫貧攻堅先進個人。
走村入戶要“三個舍得” 扶貧首先要扶志
“今年養了幾頭豬?還是兩頭啊?”4月19日,在黃龍村曾經的貧困戶程澤訓的家里,陳嘉詠在了解到程澤訓生活越過越好后,十分欣慰。
陳嘉詠說,在行政區劃調整后,碧峰峽鎮共有315戶貧困戶,貧困人口有907人。
而他2016年剛從區文體旅局來碧峰峽鎮時,全鎮還有85戶236人未脫貧,都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堅中之堅”,程澤訓便是其中之一。
面對艱巨的脫貧任務,陳嘉詠得立即熟悉鎮情。對此,陳嘉詠有著自己的一套“舍得”三步法。“就是要舍得看、舍得走、舍得聊。看了整個鎮的資料介紹,是很空洞的,你要舍得多走,去了解具體的村情民情,去走的時候遇到村鎮干部或是村民,要舍得和他們聊天。”
剛開始的一段時間,陳嘉詠每天都去走一個村子。并且在走村入戶的同時,堅持把“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給群眾講透脫貧政策,對“等靠要”思想較為嚴重的貧困群眾進行教育、引導,為他們制定脫貧方案的同時,鼓勵他們動起來,給他們樹立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信心與勇氣。
經過陳嘉詠和村干部們的不懈努力,再通過農民夜校開展文化素質和勞動技能培訓,慢慢地,許多貧困群眾的面貌有了很明顯的轉變。“就拿程澤訓來說,之前他一個男人帶三個小孩很惱火,也不太注重家里環境衛生,我們每次去都會給他說,要給孩子一個整潔的居住環境,現在你看他的家干凈多了。”陳嘉詠說,現在,程澤訓不僅在政府的幫助下,開了個加工玉米面等農作物的小型作坊,還承包了村里的垃圾清運工作,每個月都有固定的收入,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精神面貌都好了很多。
夯實產業基礎 貧困戶的腰包逐漸鼓了起來
要實現脫貧致富,發展是最根本要務,而產業發展更是重中之重。根據這一思路,陳嘉詠在產業發展上,種植養殖兩手抓。從2014年以來,碧峰峽通過產業結構調整,新發展和改良茶葉8600余畝,全鎮茶葉種植規模達到21550畝,每畝茶葉的收入是傳統糧食作物的3倍,群眾的收入大幅提高。在此基礎上,陳嘉詠和干部們一起引導貧困群眾繼續發展茶葉。
同時,在專家的建議下,積極探索引導群眾發展六月雪梨220畝,脆紅李1100畝。“我們這的土壤適合種六月雪梨,去年已經開始掛果,品質很好,供不應求,可以說在田里就已經被搶購一空。”陳嘉詠說,去年六月雪梨的均價已達到6元,許多種植戶都獲得了不錯的收入,嘗到“甜頭”后,群眾的積極性也更高了。
而在養殖方面,碧峰峽鎮也通過積極爭取資金,向有養殖條件的貧困戶送雞苗,羊苗,豬苗扶持貧困戶發展養殖業。“干得最好的一戶貧困戶,就通過最初贈送的母豬,發展到現在年出欄100余頭,2020年純收入已高達40萬,這是非常了不起的!”
物質生活精神生活兩手抓 群眾精神面貌越來越好
貧困群眾不僅逐漸有了收入,家庭生活環境和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慢慢變好。在陳嘉詠和村干部的努力下,推動貧困群眾完成了改廁、改廚等“五改一建”,并爭取資金69.7萬元完成41戶危房改造,貧困戶的住房條件得到質的提升。同時,陳嘉詠還通過整合“一事一議”、幸福美麗新村項目,擴建、硬化了13.5公里的道路,新建飲水管網8.7公里,解決了3000余名群眾出行、飲水難的問題。
在精神文化建設方面,陳嘉詠積極爭取資金為每個村打造文化院壩陣地,安裝健身設施,各村也拉起了文藝隊伍,農閑一起到文化院壩跳廣場舞、唱歌已成為群眾業余生活首選,群眾的精神生活越來越豐富。
如今,碧峰峽鎮貧困群眾人均收入增長約5000元,翻了一番,兩個貧困村也早已實現脫貧摘帽。陳嘉詠個人也獲得了全省脫貧攻堅先進個人這一榮譽。陳嘉詠表示,“首先要感謝組織對我的關懷和肯定,但對我個人而言,榮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工作的這5年時間自己收獲的個人成就感和集體榮譽感。”陳嘉詠說,“看著自己曾經幫扶的貧困戶家里面發生了很明顯的變化,精神面貌也不像初次時那么困頓的形象,心里很高興,也充滿了成就感。”
此外,陳嘉詠認為,脫貧攻堅工作不是哪一個人就能干好的,通過全鎮干部的辛勤付出,碧峰峽鎮315戶貧困戶全面完成脫貧。“這對我們鎮來說,這個結果就是一個很大的榮譽。”陳嘉詠表示,下一步,碧峰峽鎮將繼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培育長效脫貧機制,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封面新聞)